如何发表科普文章 晋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01健康科普很重要吗?
很重要!是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任务。国务院明确要求“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运用多种媒体方式,加强健康科普和信息传播。地方上,如四川省人民政府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开办优质健康科普栏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出台《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1号)》,在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的要求中,首次允许健康科普作品作为申报参评人员的工作业绩代表作参加卫生技术职称评审。
02不发科普文章有什么影响?
对于健康科普在职称晋升中的地位,全国部分省份允许科普作品作为一项代表作成为职称晋升评审的几项条件之一。如河南和四川与其他省市的要求不同,把健康科普放在了评审之前,是前置条件,要求科普作品作为必备的申报资格,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科普作品,可能连申请高级职称的资格都没有。
03具体要求是什么?
如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2023年1月1日起执行的《四川省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作为前置条件,对医疗、护理、药学、技术四大类别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均有健康科普要求,其中明确:要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报刊或卫生健康行业报刊,发表健康科普文章、视频作品,每年1篇(条),很多省份要求每年2条以上。
04什么时候开始发表?
这是重点提示:从你取得中级职称开始,就得每年发表至少一篇科普文章!如果等到申报高级职称时,才想起发表科普文章这个“硬指标”的事情,错过的几年就无法补上了。
05有没有关于平台的详细解读?
以四川为例。
2023年5月9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明确卫生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有关要求的通知》(川卫人事函〔2023〕146 号),这个文件非常重要!作为权威的补充解读,对健康科普作品形态及发布平台做了进一步解读和认定。其中第六条明确:
健康科普作品是以向大众普及医学健康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作品主要以文字或视频作为载体。
科普文章须是本专业文章。有效科普文章是指作为第一作者 (排名第一)正式公开发表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报刊、新媒体平台,或具有广泛传播力、影响力的权威媒体、卫生健康行业报刊。有效科普期刊是指能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查询到、公开发行,且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普及性较强的医学科普期刊。
科普视频须是宣传本专业医学健康知识,内容严谨科学、通俗易懂,并申报人员作为主创人员(作为主播或视频内容体现为排名第一的创作者)公开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网络平台(限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官微官网)、电视台等传播的视频。
06如何避免“踩坑”?
健康科普类期刊很少很少,学术期刊一般不发健康科普文章。一些不法人员趁机制作“假刊、假报”,一定要注意识别!
所以,为避免“踩坑”,正规的卫健行业报刊是你最安心的选择。可以推荐的行业主流媒体、以及中央和省级权威新闻媒体的健康类节目或栏目等等,这些均是发表健康科普作品的权威平台,且有建有网站、数据库可以查询,可以确保规范性、安全性。
07如何选择更让人安心的平台?
如何通俗地理解并选择发表科普文章的“资格”平台?
按照补充文件字面表述,可以发表科普文章的包括“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报刊、新媒体平台”,还有“具有广泛传播力、影响力的权威媒体、卫生健康行业报刊”。可以明确,商业性平台、社会化及自媒体平台,是不可以的,发了也没有用。而国家级媒体包括国家级卫生健康行业媒体、省级党报党台、省级行业外的媒体平台、医学类学术期刊,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情况是:要么高攀不起要么这些平台不会发。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报刊、新媒体平台”,字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市县级媒体及医院新媒体,发了“不一定作数”,毕竟专业性权威度不同、质量水平参差、认定标准不一,从公平公正、标准规范等角度考量,严谨的高评委们不一定认可。
再过三年五年八年,认定标准、政策、指标等难保不会调整并进一步统一规范。为了确保“不白费劲”、不耽误事,尽量选择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专业、权威的健康类节目和栏目或报纸,是目前最规范、最可行、最可靠、最安心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