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前景 和老师谈科研 | 苏忱:如何使教育科研成果增加效益一一应用与推广
在教育迈向现代化、步入深水区的今天,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普通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一线教师该如何选择科研课题?研究中经常会遇到些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如何通过教育科研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教育智慧?
“教师博雅”官方微信特邀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上海市教委原科技处文科处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苏忱老师开设”和老师谈科研”栏目,与老师们共同分享关于教育科研的那些事。
如何使教育科研成果增加效益一一应用与推广
文丨苏 忱
科学研究的成果不仅是研究人员劳动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中宝贵的知识财富,是促进社会迅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技术和知识资源。成果的应用与推广这一过程又是把科学研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相衔接,使科学产生的成效与财富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必要途径。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就做过统计:社会生产力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因采用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而获得的增长要占64%以上。时到今日,可能还远远不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当然,科学是分门类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特别是与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技术成果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作为科学技术的成果十分强调技术更新、技术改进以及用来解决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并能产生直接的技术效应。应用类的科技开发成果则更注重迅速转化成直接的生产力,更加偏重于成果的商品化。而教育科研的成果大都很难直接体现其经济价值。丰富教育理论、促进教育实践,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社会的精神产品上,体现在培养人造就人的价值引导上。应用实施路径也很难像科技成果那样完全参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专利—产品开发”这个模式进行推广。
那么普教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是对成果的最好检验
任何科研成果都是在局部有限范围内得出的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由于第一线教师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加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既有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又努力在新兴科学中了解和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再加上科研条件的不恒定性等,都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和使用范围产生限制。因此对教育科研成果一般很难通过检测鉴定等方法完全认识其价值和作用(目前包括教育实践与教学实施过程中,动辄就使用评价手段,笔者并不十分苟同。因为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带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教育现象常带隐秘性和不可测性。教育成效则显现迟效性等),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学习中改善,实践中归纳,运用中提升,才能形成更完整更科学的认识。教育科研成果通过推广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检验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普适性,同时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依据,改进工作结果与过程。
二、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是扩大科研工作影响的有效方法
如果一项成果通过结题与验收,随即束之高阁,划上句号,那么它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它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就可能“藏在深山人不识”。只有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促使更多的教育同行获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体验与教育经验,熟悉成果内容的同时,使成果产生辐射作用,使教育科研产生共振效应。当然,合适的成果推广方式,还可使社会各个群体了解教师科研工作的意义、性质、特点和作用。
三、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更好培养科研队伍的重要途径
普教系统的科研活动,其特殊性就是科研队伍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大批有条件、有可能、有志于此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领导都积极参与了教育科研活动。他们在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着解决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中涌现出大量瓶颈问题的渴求,但相对专业科研人员,也较为缺乏教育研究的专业知识和方法。通过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专业科研人员和成果拥有者采取成果报告、现场展示、科研讲座、案例分享、面对面指导等各种方法,就能把普及科研知识、培养科研骨干、组织科研队伍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产生“价值增值”,即把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培养成教育科研的内行。
接着就需要说明,教育科研成果在应用与推广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环节。
一、筛选成果是成果推广的基础
教育科研产生的成果并不都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推广,也不是所有的成果都具有被推广的实际可能。基础理论研究就是以认识教育现象的抽象特征为主的研究,将大量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中探求规律与发展趋势,形成思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对于这类研究成果只要能起到沟通科学信息、活跃学术思想、促进教育学科发展、繁荣教育科学,就已经实现了扩大成果效益的目的。
另外,由于教育科研对象的庞杂、研究方法的多样等,也造成某些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将受到众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只有对成果进行认真筛选,并根据每项成果的特定条件,采用相适应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保证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与推广工作胜利开展。一般而言应用成果是自发地接受先进的优秀成果的过程。而推广成果则需要一些管理措施去保证研究成果产生“增值”作用。
筛选准备推广的成果,大体要考虑以下方面:
成果的先进性和成熟度
先进性是指通过研究当前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在成果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具有的创新性。成熟度是指成果经过教育实践或者逻辑上的反复论证与验证,证明研究结论可靠,研究方法合理,数据完整,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先进与成熟是辩证关系,先进性决定着成果的价值,成熟度则决定在成果被推广后的价值,两者都是应用与推广的先决条件。
成果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实效性是指成果的确能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面临问题的改善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产生比较明显的社会效应。可行性是指其问题指向是清晰明确的,实际操作上也是相对简便易学的,在现行的主客观条件下加以实施是可行的。成果的实效性和可行性是应用与推广成果的客观要求。
成果的整体性和特殊性
对目前教育领域中大量产生的整体改革、整体实验、区域推进等成果,要特别强调整体性。大量的成熟的、长周期的科研成果都具有较严密的系统性和完整的整体结构。对这些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应该首先将课题的总体目标和完整实施过程加以明确,然后细化分解为各分系统、子系统,并重视组合环节及相互关系,由此才能保证以后的应用与推广过程能严格按照科研的程序,齐头并进、相互协调,产生综合效应。所谓特殊性是指某些成果研究范围大,涉及的方面多,整体效益虽然良好,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成果中有很多内容带有不确定性,给整体推广应用带来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成果中最有效的成分加以分析和剥离,遴选长周期研究中部分确已成熟的阶段成果,或综合性研究中已经定型的局部或部分经验,首先加以应用和推广。而这些局部或阶段性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也会倒逼综合类成果更趋完善。
二、选用合适方法是成果推广的关键
根据普教科研成果的特点,大致上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 通过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进行宣传型推广
对普教领域的教育科研成果,大都可召开成果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方式推广。由研究者宣读科研报告,介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操作过程、成果价值等,通过会议宣传的形式进行推广。
2. 通过现场观摩会进行示范性推广
对实践成效显著的成果更可用现场观摩会这种推广形式。优点是:直接、明确、生动,便于推广者和学习者在现场的双向交流。不仅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也便于学习者对成果中重点、难点、操作定义、实施方法的掌握与吸收。通过模仿范例,提高推广的效果。
3. 通过专著、论文、成果汇编等,进行文字型推广
要对数量众多的成果进行推广,单靠会议宣传与交流,不可能满足要求,更多的需要通过情报载体、文本资料——专著、论文、成果汇编等进行文字型推广。这类推广方式的优点是便于保存成果的研究资料,有利于应用者时常学习和借鉴。
4. 通过学习指导进行培训型推广
对价值高、意义大、效果特别明显但操作要求又比较高的成果,就可以通过集中办班、系统培训的方法推广成果。通过研究项目实施者的身体力行的传授指导,能保证学习者掌握该项研究的实施要领、方法步骤,使成果应用与推广取得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