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写《威尼斯商人》是为了控诉犹太人放高利贷还是为了抗议犹太人受到歧视啊?
(时间有限,不定时更新)
一
要知道,戏剧是面对“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
无论编剧或是导演,他们的创作起点都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一面照射社会现实的镜子。不过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有的人拿着显微镜,聚焦看不见的东西;有的人拿着放大镜,探讨公众议题;有的人举着望远镜,寻找人性的光辉未来。
莎士比亚也是如此。只有了解了1596年间的不列颠,才有可能去探寻那个时候莎士比亚的想法。我们来看看那个时代的不列颠正在发生些什么。
经历了中世纪的反犹运动,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的不列颠是几乎没有犹太人的。纵使在十三世纪末爱德华一世颁布驱逐犹太人法令后,有一部犹太人以皈依基督教或隐瞒自己身份的方式留在不列颠。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到莎士比亚创作发生在遥远威尼斯的故事时犹太人的数量是极为稀少的。英国再次接纳犹太人,那已经是克伦威尔的时代了。
不难看出,在莎士比亚写作《威尼斯商人》的时代,犹太人是一个符号。那时英国人理解的犹太人是历史故事里欧洲人对犹太人的刻板映像——皇室的提款机、守财奴、高利贷、垄断商人。
既然犹太人是莎剧中的符号,必有其象征意味。细查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不列颠政治风云,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很多人以为1588年英国海盗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造就了王国未来的国运亨通。可事实上,胜利让这位童贞女王野心膨胀,失去理性。如果她但凡听说过一点曹操打败袁绍后还要等袁氏家族内讧才有机会征服河北的故事。就不会继续对着西人穷追猛打,败多胜少。
划重点:就在莎士比亚完成《威尼斯商人》的前一年1595年,一支西班牙军队居然登录了英格兰!
瘦死的骆驼总还是比马大的。还要感叹法国人打了一百年都没有摸到过英国本土,伊比利亚人做到了。
战败带来的是经济危机。当时英国经济的主要贸易渠道几乎全在女王的小狼狗们手中。她为了能让小狼狗们在和其他商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发明了一种影响至今的商业游戏规则:专利权。
专利权的重要性在于对经济的把控。世界上的钱就那么些,这位女王手上的钱多了,自然她的政敌们就会变得没钱。对手没钱也就意味着各种反政府势力吃不饱饭,宗教异端(清教徒)供奉不起教堂,全国人民都要向女王借债度日。
总结就是强势的女王通过男宠们把持垄断贸易的专利权,放高利贷,进而制衡新兴的富商,制约清洗清教运动,恨不得杀光他们。说道这里,大家是不是看到了某一个场景?
对,基督徒们联合起来对付异教徒、高利贷份子、吝啬鬼,犹太人夏洛克。
而就在《威尼斯商人》成功上演后的几年里,伊丽莎白一世逐步停止了专卖权的授予。都铎王朝也随着女王的去世土崩瓦解。
说到这里,你还认为莎士比亚写夏洛克是为了控诉犹太人或者是为犹太人鸣不平吗?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