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机”即将消失?银行有一则规定,存取大额现金必须写清来源
互联网的发展对实体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这个冲击不仅仅体现在网络购物上,也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成熟,使得银行的业务量不断下降,现金的流通率相比往年也有了断崖式的下降,这样的改变迫使银行出台一系列规定,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很多人可能在日常出行中有所察觉,近几年银行的线下网点似乎有所削减,而且银行的ATM放置数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
确实,由于近几年银行业务的减少,以及现金使用的大数据报表,银行为了控制成本,先后关闭了许多线下服务网点,也实实在在地撤走了不少的ATM机。不仅如此,银行为了客户的资金安全,还出台了一项重要规定,那就是在人们柜台办理大额现金存取款业务时,必须提供可靠的资金来去信息,否则业务是不会予以办理的。
ATM的辉煌及落寞史
ATM为现金交易而生,因为银行卡的普及而辉煌,在移动支付的冲击下而落寞。ATM机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时候,银行卡产业并没有大范围普及开来,作为工业发展的佼佼者,英国的交易方式依然是以现金为主。但是银行的工作制度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实行的双休制了,所以在人们只有在工作日才能够从银行取到钱,这不仅加重了银行工作日的工作负担,更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这种情况影响下,英国有一家公司冒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制造一台随时可以取钱的机器,这个机器就是ATM。1967年,全世界第一台ATMJ机在英国巴克莱银行正式投入使用。ATM机的出现想当然地火爆全球,一时间,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在银行卡普及开来后,ATM更是引来了鼎盛时期。
ATM的金融行业地位在移动支付发展以前都难以撼动,但是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成熟,ATM机的作用就越来越小。早在前几年,中国银行就发布了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报表,报表中显示,不仅ATM出现了历史上首次的数量减少,ATM的取现金额也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其原因无非就是移动支付的崛起。ATM虽然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想要重拾昔日的辉煌,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毕竟经济发展的根本就是建立在不断减少交易成本之上的。而ATM显然就不适应这一发展规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是历史是资本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
现金存取款业务减少,银行加强资金流动管控
移动支付毫无疑问极大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去了便利,但是银行依然有其无法撼动的存在必要性,例如如果我们要将第三方存款转移到我们的银行账户内时,就不得不面临一些提现或者转账手续费,金额越大,手续费也就越高,所以在有大额存取款业务时,我们依旧会选择到银行柜台办理存取款业务。但是另一方面,生活中需要大额现金存取款业务的情况是比较少的,那么银行为了保证客户资金来源的清晰明了,以及账户的安全性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那就是在客户进行大额现金存取款业务时,必须提供相应的来源证明,在银行审核通过后,才能完成业务办理。
目前这个政策已经在河北、浙江以及深圳率先展开试行。当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银行对“大额”的标准也不同,首先是针对个人账户的情况下,河北是10万,深圳20万,浙江30万,而对公账户则统一为50万。在这三个城市的人们,如果遇到了超过这个金额范围的存取款需求时,就需要提供相关资金证明。如果无法说明资金的来源去向,首先银行不会通过客户的存取款要求,甚至可能会将客户的资金账户暂时冻结,在资金的安全性得到证实后,才会进行账户解封。
新政策对老百姓的影响
很多人都会觉得,存取款是一件个人隐私事情,如果要提供资金来源去向的话,那么对个人隐私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点大家大可不必担心,因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是会对客户信息进行严格保密的。还有一部分人会觉得存取款多一项手续会非常麻烦,这一点也不用担心,只要提供的资金来源信息真是可靠,审核就会非常快,和以前比并不会有多大的不同。
其实银行推行这一项政策的原因,就是加强客户的安全指数,对于对公账户来说,大额存取款可能意味着一些违法资金交易;对于个人来说,大额存取款可能意味着电信诈骗。所以银行也是从客户角度出发,为了我们的资金安全,积极配合银行工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