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导太SB,我想提离职:我见诸位皆SB,诸位见我应如是
01
监管太精准
公司没前途
领导太奇葩
我想提离职
大家好,我是金租女侠客,刚从风沙飞扬的帝都返回晴转多云的大上海,原本沉闷的心情也不由得好了起来。这次出差与几个相熟的金融行业闺蜜朋友小聚交流,感想颇多。监管越来越精准,竞争越来越激烈;商租清理风起云涌,金租转型势在必行。
金融内卷的大环境下,银行、券商、租赁各家公司的员工也是心态起伏,都觉得自己的公司没有前途了,想着离职换个岗位牛转乾坤。大家聚在一起,红酒杯举起,吐槽完监管吐公司,吐完公司吐领导,吐完领导自己吐。
某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朋友A端起酒杯苦笑:“当行长难,当女行长更难。指标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年年降,不良压力涨,特别是在一帮男人堆里伺候着一帮奇葩的领导、奇葩的客户,孩子顾不上,老公难缠绵。不到四十岁,我都感觉自己清心寡欲了,睡觉都想着季度存款、MPA,看那些帅欧巴都提不起兴趣了。听说金租公司就是一个投放指标,平台公司干得风生水起,没有区域限制,没有个金指标,没有存款任务。某某金租去年人均年酬都84万了,姐妹们,现在去金租公司还有机会吗?”
坐在旁边的某金租朋友B接过A行的话说:“姐,你可千万不要冲动啊!银行才是金融行业正统啊,我现在都后悔从银行跳到金租。我现在在金租公司,都是挑银行看不上的业务,谁叫我们产品单一价格高,监管从严包装难啊。现在监管是越来越专业了,这次构筑物控制余额增长,平台业务就只能翻单不能做增量了。本想着干点产业契合监管要求吧,至少做点有价值的事情。可我们那奇葩公司奇葩风控领导,民营一律从严,动不动就是央企国企抵押物。同样的客户,更高的价格,客户也不是傻子,肯定挑银行了。
想想在银行那会,深度维护区域内几个客户,存款、流贷、信用证,固融、发债、保兑仓,总有一款能满足客户需求,实在不行可以像现在很多股份制银行一样,干干银租联动、银保联动,赚赚中收。我这几天接到原来银行老领导电话,他现在去一家券商当ED,叫我过去干投行业务。我正琢磨这事情呢,看看最近金融行业人均收入排名,还是券商比银行金租高。”
这时,坐在我旁边的某券商朋友C美女说:“两位姐姐,银行也好金租也罢,你们至少还是有资金有产品的,我们券商说起来叫投行业务,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综合撮合服务商,主要就是拼资源。我要不是家里有些关系在北京,早就被踢出局了。最近我们公司招聘,起步已经北清人了,这还不行,都得找关系到总裁那边点头才行。我现在这点关系资源也快拼的差不多了,见了新人都不敢怠慢,谁知道后面站的是哪位大佬,即使不是大佬,万一是公司合规总监呢,谁也惹不起啊。看看我们同城的某金券商,合规总监不合规,六百万年薪一夜飞。还有他们家前不久的内部实习生事件,现在小姑娘不得了呢,只要待遇高,就敢做小三。我们这些三十多岁乘风破浪的姐姐,只能甘拜下风了。还是要看好家里老公,搞好资金归集。现在奇葩公司奇葩领导奇葩小姑娘太多了。”
我一看大家聊到这里,就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一篇段子,觉得大家所思所想和段子内容很是接近。
大概内容就是:
一个华为的员工觉得公司没前途,想离职,去问了其它企业的朋友。
阿里的朋友:领导水平差,基本靠马云!
腾讯的朋友:加班超严重,晋升太困难!
百度的朋友:价值观迷失,就差卖假药!
最后,发现“真正的人才”都觉得,再牛逼的企业都配不上自己哈哈哈,全是奇葩。我也想到我近期的离职决定,多少也是因为对公司发展有些许的失望,以及对公司风控也好某些领导也好相处不快。人往往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觉得遇到不顺利都是平台的问题,而很少想到自己的问题。
这些年工作,特别是近期和金融行业朋友交流,类似的话还是听到很多:
——我们公司那风控领导,太奇葩了,没干过业务根本不懂行业,还天天和我谈风控模型、行业周期!
——我那个老大,更奇葩,根本就不懂业务还天天一套一套的!
——公司太奇葩,好好的平台业务不做,非得做什么实体项目!
——这奇葩领导自己刚定的业务目标还没执行两个月又要换!
——你那算啥,我领导更奇葩,非要考核什么制造业投放占比,昨天没把我气死!
——我为啥离职?受不了奇葩领导**公司呗!
很多人离职来离职去,发现没有不奇葩的公司,没有不奇葩的老板,更没有不奇葩的领导。
02
把别人当奇葩的
才是真正的奇葩
大部分时候,把别人当奇葩:
要么是不够了解别人;
要么是看不清自己实力;
要么是两者都有,这种最多。
我刚开始从银行到金租公司工作时,就觉得领导很奇葩,心想:“租赁有啥难的,不就是直租回租经营租赁吗,非标产品类信贷业务吗。大家同质化多严重啊,都在干平台,以后哪有竞争力?应该赶紧选几个产业方向抓紧布局啊,用金租的价格、商租的模式去用价格抢商租的客户不就行了。现在还天天干平台,以后监管不让干怎么转型啊?”
那时候就想,这种奇葩混日子不契合监管要求的咋混上来当领导的,好像交给自己做马上就起飞了一样。
2017年金融工作会之后,特别是这次监管控制标的物中构筑物余额占比我才明白:
事情是干出来的,不是拐浪头(上海话,吹牛造势意思)就能出来的。
啥意思呢?
评论家特别多,战略家特别多,但行动家特别少。
而且评论家、战略家,看行动家真的就像看奇葩。
比如一帮租赁公司专家、高管参加论坛,都是大谈特谈不忘初心、回归本源,航空航运、绿色金融、新基建等等,要赶紧布局。
其实我心里都明白,大家心里也都明白,同行也都明白,但为什么大家布局最多的行业却是平台业务呢。甚至有金租将干平台部门命名为幸福产业事业部。还有金租大力宣传服务实体,但看看资产余额,98%都是平台业务。
因为现实是,产业布局不仅仅是说起来那么简单。经济下行情况下,产业暴露的风险越来越大,银行金租信托国企民企五百强,破产的破产、重组的重组,不良率持续上升,资产出问题是要问责的。
最近某金租,清洁能源占比50%,去年其净利润较2019年大幅下降65%,其总裁也在前不久卸任。
回顾2020年,据《金融时报》记者根据银保监会官网的批复信息统计,当年共有31家金租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总裁、副总裁以及总经理、副总经理职位发生变动,共涉及50名高管。其中,苏州金融租赁、徽银金融租赁、皖江金融租赁等10家公司更换了董事长,厦门金融租赁、浦银金融租赁、河北金融租赁等13家公司更换了总裁,山东汇通金融租赁和信达金融租赁3家公司更换了总经理。
至于多少是因为转型失败或资产质量问题导致变动,只有企业股东更加清楚吧。
你看,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说,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让你去做,你也执行不了。
所以你就知道,看别人做事情,指指点点提提建议再骂一句**奇葩太容易了,但做的人知道有多难。
行动家和评论家站在一起特别有意思,行动家做得事越多,评论家越容易发现行动家是个奇葩。
做事越多,暴露得问题越多,这就是行动家的命。
我曾经作为一个职场小白时,就想:这些个领导天天搞办公室政治,太**了!
后来我做了金租中层管理岗位,我渐渐明白:
你不搞办公室政治,是你混得太差了!
你公司没有办公室政治,是你公司太小了!
为什么呢?
第一,几乎没有人喜欢办公室政治。
第二,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在搞办公室政治,你觉得XXX和XXX特别喜欢搞办公室政治,没准人家知道了还一脸懵比,反而一直是认为你在搞。
办公室政治其实是很模糊的一个词,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偷懒的词,如果就事论事的说,没有办公室政治,有的都是具体的行为:拉帮结派,抢夺资源,搞利益分配,坏别人好事,挡别人升职,灭别人威风,长自己志气,贬别人的成绩,秀自己的业绩等等。
办公室政治,是强者游戏,生存必需品。
——公司投放额度有限,六个部门签约排队等着投放,你不去抢,你就等死么?客户你还要不要了,绩效你还想不想要了?
——营销费用不可能大锅饭平均分,别的部门争取多了,给你剩的就少,你不上么?
——项目评审要排队,别人和风险黄浦江边把酒言欢走绿色通道,你难道就因为听了总行说了不能内部营销就在家里傻等吗?我们是人情社会啊。孩子。
——营销区域要划片,你难道不想在江浙区域争取一块肥肉片区么?
——你不争取不去抢,你团队小伙伴同意么?
——你自己觉得少赚点没问题,你下面的人还愿意跟着你干么?
所以,有办公室政治才是合理的,没有才是不正常的。
办公室政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字:竞争。
竞争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竞争是人类永恒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只要团体形成了,竞争就随之出现了。
我当年在银行干柜台,就是办点存款取款,搞搞柜台轧帐,打印轧帐单。这种搬砖活儿当然不需要啥办公室政治,是我太弱小,连上场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我现在在金租公司带个小团队,在部门中我总是搞得一团和气,美其名曰“我们团队没有办公室政治”,其实本质是我们团队人太少,一共就几个人,谁政治谁啊。等放到公司这口百人大锅里面,必然就有了。每次我也只能做拼命女侠客,和计财争和风险吵,不能让我带的弟弟妹妹们太受气啊。
从前,我觉得那些“积累人脉,打理人脉”的人都很奇葩,就会拍马溜须没有真本事。
现在我知道,是我奇葩太傻太天真,一个银行柜台做好存取款真不需要人脉,一个打扫卫生的阿姨搞好卫生不太需要人脉,但一个做几亿几十亿业务的金租中层一定需要人脉,一个经营几百人上千人公司的老板更需要人脉。
你不需要人脉,恰恰说明你不够牛逼。
你看,很多事情,你觉得别人奇葩,只是你看不清世界,看不清别人,看不清自己。
比如公司没有布局这个业务,可能是公司看到了你看不到的风险;公司领导定下的战略很快又改了,可能是他拿到很多你根本没机会看的一手消息做出的决定;领导定这么奇葩的计划,可能是你没站在他的高度理解问题;你用单一视角看是奇葩,拥有多维视角后就变了,你从底下望上面,和从上面往下看又不一样,你经历过和没经历过又不一样。
成长,平台环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完美的环境,没有完美的公司,更没有完美的领导,重要的是你自己。
03
我见诸位皆奇葩
诸位见我应如是
你看上面,我也奇葩天真过。
其实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过去的自己是奇葩213的过程。
这句话的意思是,奇葩只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物种。
很多人经常承认过去自己是奇葩213:
——哎呀,我之前太213了…
——我现在才知道自己当初多213…
——我昨天办的这事太213了…
不过,当初自己总是不知道,还觉得别人213。
这给我们一个告诫:
千万别觉得别人奇葩213!
这是我过去几年的一个经验,也是我最近要离职冷静之后的一些思考。
如今,每当我要在心里下结论说别人奇葩213的时候,总是及时提醒自己一句话:
我见诸位皆奇葩,诸位见我应如是。
这句话有很神奇的功效,它会让我自己问自己:
——是不是别人想的我没想到?
——他做这件事是不是另有意图?
——如果我真的比他想的全面,为啥我不如他牛逼?
——为什么我会认为自己想到了对方没想到的?对方真没想到么?
——他混的这么牛逼,我却总觉得他奇葩213,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有句话是:复杂的世界,一个就够了。
今天我想说:复杂的世界,一个简单判断就够做奇葩213了。
不过,你想更快的成长,仅仅是提醒自己不把别人当奇葩还不够。
有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给你的经验是:
狭路相逢,说你牛逼!
啥意思呢?
承认别人很优秀,是件很难的事。
别人升值加薪快,你说人家只不过是进入公司早,会搞同事关系,会拍领导马屁;
别人混得好,你说人家有背景有资源,条条大路通罗马,人家只不过是生在罗马了;
别人业绩好投放多,你说人家内部营销搞公关,走绿色通道搞办公室政治。
你可能想,这样说没道理么?可能有它的道理,但每次大脑条件反射的说这个的时候,你就停止了学习,你不去学习除了这些,人家还做了什么。
承认自己不牛逼是自己的问题,是件更难的事。人们往往必须为自己的不足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那便是一种承受不了的痛。
只有当你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而非环境问题时,当你愿意在别人身上看到牛逼的一面时,当你愿意在领导和同事身上发现闪光点的时候,当你问自己还能从公司里学到什么时,你的成长就开始加速了。
一种是给全世界挑毛病的心态,见万物皆奇葩,于是你看见什么就会长成什么,自己成了奇葩;
一种是从世间万物中汲取营养的心态,集众人牛逼之处为我所用,让我免于奇葩213,走向牛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