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约日报 8.18」特斯拉拒绝拼多多“碰瓷”
新闻摘要:
2. 吉利宣布将全年销量目标由141万辆下调至132万辆
3. 比亚迪推移动充电服务
4. 马斯克为特斯拉“智能召唤”新功能发明人
5. 丰田与亚马逊推进合作,深耕基于云平台的数据服务
6. 欧洲电动车1-7月销量超中国,全年有望达100万台
7. 黑芝麻智能与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合作
8. 比亚迪获西班牙市政交通公司 30 台纯电大巴订单
9. 加州与大众、宝马等签署减排协议 严于联邦政府标准
10. 滴滴旗下花小猪打车正式上市
11. 臻驱科技完成B轮融资
要闻解读
1.特斯拉拒绝拼多多“碰瓷”
8月17日,特斯拉方面坚持不向通过“拼多多团购”的订户交车,一湖北车主称要起诉特斯拉。拼多多方面认为车主实名向特斯拉购车,拼多多只是向车主支付补贴,特斯拉方面无权拒绝向该车主交车,并支持有相关遭遇的车主起诉特斯拉。
解读:至此,汽车产业的品牌与渠道之争正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潮。
除了汽车行业之外,几乎没有一个产业能够在强大的第三方渠道面前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任何一个品牌,如果能够拥有真正自己的渠道,其价值就会变得特别大,比如说星巴克、Zara、优衣库等。
但是,更多的品牌在阿里、亚马逊、京东、沃尔玛等强势渠道面前,不得不低头。
渠道之争,本质上是流量入口之争。
7月21日,拼多多上线了一个号称直降4万元,只需25.18万元就可以提到国产特斯拉Model 3 2019款标准续航后驱升级版的“万人团购活动”。
当天,特斯拉在其官微上宣布,没有与拼多多方面有任何合作。
但拼多多方面并没有停止这个活动,坚称活动有效。
拼多多的解决方案是,利用车主提供的信息向特斯拉下订单,由拼多多方面补贴差价。在这种策略之下,上海一个用户“通过拼多多”提车成功,但武汉一个车主被特斯拉方面识别出来是拼多多方面的“团购活动”而来,而被取消了订单。
此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些网友对特斯拉的操作表示不解,拼多多自掏腰包付费帮助你集客,为何要抵制它?并让用户夹在了中间成为了牺牲者。
对于特斯拉而言,拼多多团购活动的危害包括:
1)扰乱价格体系。哪怕是拼多多方面的补贴,也会引发其他客户的持币待购,他们会期待后续拼多多是否还会有类似的补贴活动?这将会影响庞大的基盘用户的购车决策。
2)拉低品牌形象。价格体系被打乱之后,必将会伤及品牌,此外拼多多本身的品牌形象也是特斯拉不喜欢的。
3)直销体系被打乱。一旦拼多多做这样的团购成功,就意味着其他渠道也可以推出类似的活动,“群狼”战术会让特斯拉的车主不再通过官网下订,而是通过其他第三方渠道下订。由于渠道的混乱,必然会引发价格体系的混乱,以及品牌形象的紊乱。直销体系也会遭受重创。
4)入口之争。一旦用户习惯了通过第三方渠道购买特斯拉,则特斯拉后续不得不给这些渠道以销售费用,补贴将会事实上由特斯拉提供,且将会丧失渠道主权。
拼多多试图通过特斯拉蹭流量和拉升品牌形象,只因触碰到了特斯拉的底限,所以遭到坚决抵制是必然的。
2. 吉利宣布将全年销量目标由141万辆下调至132万辆
8月17日,吉利汽车在中期业绩报告中表示,将把2020年度销量目标从141万辆下调至132万辆,降幅约为6%,这是吉利汽车第二次下调全年目标。
解读:车市下滑加之疫情的打击,整个汽车行业在2020年上半年遭遇重创。根据中汽协公布数据的显示,今年1—6月份,我国汽车销量累计1025.7万辆,同比下降16.9%。
在整个车市下滑的背景下,各大车企上半年的销量和财报都不容乐观。
吉利汽车上半年业绩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68.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3%;实现净利润23.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3%。
销量方面,吉利汽车上半年实现整车销量超53万辆,同比减少1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2.92万辆,同比下跌约49%。不过,吉利汽车的市占率有所提升,由年初的6.51%升至6.74%。
在第一季度的财报发布会上,安聪慧曾经表示,将不会下调141万的销售目标。在继续坚守半年这一目标之后,吉利选择放弃。
当然,此时宣布下调销量目标是明智之举,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及供应商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安排,市场营销部门也会做出更合理的规划,避免投入过多资源而带来的损失。
吉利汽车表示,此次疫情导致全球政治及经济不明朗,为吉利汽车的业务活动及其未来现金流量带来了重大挑战。
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今年上半年,吉利展开了一系列的“筹钱”行动。
5月29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于当日开市前与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据此,以每股10.8港元配售6亿股新股。
此外,吉利汽车正在准备回到A股在科创板上市,6月17日晚间,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于当日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
吉利在财报中表示,集团于2020年6月底的总现金水平(银行结余及现金+已抵押银行存款)较2019年底增加5%至人民币202.1亿元,现金净额相比6个月前的净现金人民币118亿元增加至126亿元。
虽然吉利目前依然牢牢占据“自主品牌一哥”的位置,但已然危机四伏。
从2019年开始,吉利汽车结束了多年来销量持续增长的态势,开始掉头下滑。2019年,吉利汽车销售汽车136.16万辆,同比下跌9%,录得营收974.01亿元,同比下降9%,净利润为82.61亿元,同比下跌35%。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方面,吉利汽车也非常被动,目前在电动车领域依然没有好的产品和好的电动化平台。
2020年8月18日,安聪慧表示,吉利下一步会发展电动车,并将于2021年正式推出电动车架构并投放基于该架构打造的新车,这显然迟了一大步。
接下来,吉利要非常玩命地奔跑才有可能在汽车的下一个时代赢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3.比亚迪推移动充电服务
为解决里程焦虑,近日,比亚迪上线了移动充电服务。若车辆电量即将耗尽需要紧急充电,车主可拨打客服电话呼叫服务,服务范围内,移动充电车将在60分钟以内到达(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暂不支持服务)。
解读:比亚迪的这个充电服务类似于蔚来的充电车,主要的应用场景为电动车趴窝后的道路救援。
比亚迪的这一服务是与安盛救援合作,并不局限于比亚迪品牌车型,收费标准为295元/十度电,超出十度电,每增加一度,收费增加5元。
由于移动充电车每天的服务能力有限,而且单车还需要一个司机来保障服务,所以服务费往往是收费的大头。
鉴于价格远高于普通的充换电,这种服务在应急场景下是合适的,在其他场景下的竞争力有限。
随着充换电设施的普及,移动充电车的需求会减弱,只能以一种补充形式存在。
另外,移动充电车往往自带燃油发电机,在能源来源上也往往被外界所诟病。
但蔚来、特斯拉等厂商正在积极地以新思路开拓新的应用场景。
蔚来展示了一些其他应用场景,例如电车主们的party等一些集会活动,充电桩不够,加电车来凑。
特斯拉更是一步到位,直接在半挂车上搭配了,存储电量达3MWh,输出功率为1.5MW,并配备了8个快速充电桩,可为每辆车提供125kw的充电功率,以应对某些临时性的需求。
这种场景下,充电车的优势在于,在充电设施尚不够普及的当下,在某些区域会出现局部的充电供需失衡,而建设充换电设施需要土建、增容、安装调试等,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并且不能满足即时的需求。
在移动充电设施方面,大众在中国的充电合作伙伴上海度普新能源,也给出了一种方案——移动储能充电桩。
这种内部搭载储能电池的充电桩是可移动的,在某些场景下可以满足一些需求。
移动充电方案,可以类比为给电动车配备一个可移动的充电宝,在特定场景下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随着电动车续航的提升、充换电站的持续扩建,临时补能的需求会下降,移动充电运营商们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新的场景。
4. 马斯克为特斯拉“智能召唤”新功能发明人
日前,特斯拉对外推送了“智能召唤”的功能,可使车辆在无人状态下,自动召唤到自己身边用车。该专利的18位发明人中,位列第一位的正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本人。
解读:日前,海外媒体公布了一份特斯拉于2019年初为智能召唤功能申请的专利细节。专利信息显示,智能召唤功能的发明人共有18位,而位列第一的是特斯拉CEO马斯克。
马斯克曾经声称智能召唤功能是特斯拉“最具病毒性”的功能。智能召唤是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功能的一部分。
2016年1月13日,特斯拉正式向车主发布空中升级OTA7.1系统,这次升级,新增了“遥控召唤”功能,这也是智能召唤最初级的版本,它能够让用户通过手机控制车辆前进后退,从而方便泊进泊出狭窄的停车位。
2019年9月, V10软件更新后,特斯拉升级“遥控召唤”功能为“智能召唤”功能,该功能的目标是使停在停车场内的特斯拉车辆能够抵达用户所指定的地点,期间车辆将自主完成路线的规划以及障碍物的躲避,直至达到指定地点。
10月,马斯克宣布,“智能召唤”的使用次数已经超过100万次。但是从大量用户的反馈来看,特斯拉“智能召唤”功能的使用体验并不好。有人甚至说是装逼价值大于实际价值。
为确保安全,特斯拉对”智能召唤” 功能的使用做了严格的限定,除去” 不超过60 米” 外,最重要的一条是:仅限在私人停车场和私人车道上使用,而不能在公开道路上使用。
但实际上,这条限制性规定只是软约束——在很多情况下,车上的传感器根本就无法判定出车辆到底是不是处于” 私人停车场” 或”私人车道” 上,因此,无法决定”智能召唤” 功能是否应该被禁用。结果,在现实中,”智能召唤” 的使用是否合规,就全凭用户的自觉性了。有不少用户在和推特上反应,他们的车辆在“智能召唤”功能开启时发生了事故。
而在加拿大和英国等地,智能召唤功能的使用还受到了当地法律的限制。
后来,有网友提到了“反向召唤”功能,所谓“反向召唤”,实际就是指自动泊车,车主可在自己比较方便的地方下车,然后让车辆自己去开到停车位上。显然,自动泊车是一个比自动召唤更实用的功能。
今年4月,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特斯拉自动驾驶团队正把注意力转移到智能召唤功能的增强上,“反向召唤将是今年晚些时候升级到FSD的核心驾驶软件的一部分。”
另外,从曝光的专利中可以看到,该功能还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三维监测,从而测算所处的海拔高度,以便在多层停车场使用,但目前该功能还未在实车上实现。
5.丰田与亚马逊推进合作,深耕基于云平台的数据服务
丰田汽车于本周一对外表示,该公司将与亚马逊 ( Inc)的云计算部门携手合作,共同搭建平台,通过联网车辆收集的数据,开发新的汽车出行服务。这项新协议是亚马逊与丰田现有合作的进一步扩展,丰田表示,其共同建立的移动服务平台能更好地处理和分析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开发车辆服务,包括汽车共享,以及基于用户行为的保险和维护通知。
解读:双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通过联网车辆收集的数据”,这里的“联网车辆”,就相当于国内说的“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功能是自动驾驶、车联网、V2X。
智能网联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数据包括:传感器收集到的道路环境数据,用户的驾驶行为数据,用户的消费娱乐等数据。
据微软等公司预测,每辆自动驾驶测试汽车每天所产生的大数据可高达20TB以上,当然,并非所有的数据都是有效数据,通常,汽车制造商们会对原始数据“清洗”后将有效成分比较高的数据回传到云端处理。
之前,亚马逊等公司的云服务在汽车产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车辆的智能制造环节,而在自动驾驶时代,云计算服务将扩展至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环节。
在这次深化合作之前,丰田旗下自动驾驶部门TRI及TRI-AD已经在通过AWS做深度学习和算法训练了。TRI-AD在2019年初牵头成立的高精地图平台AMP也在通过AWS做数据更新。
这次,丰田决定将与AWS的合作扩展至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
AWS在自动驾驶产业的客户还有安波福、英伟达、Uber、图森等。
前段时间,大众决定扩大跟AWS的合作,在智能制造环节使用后者的服务。不过,大众的汽车云仍使用微软的服务。
6.欧洲电动车1-7月销量超中国,全年有望达100万台
据外媒报道,德国一家独立汽车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前七个月,欧洲的电动汽车(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超过了中国。欧洲市场在2020年前7个月销售了50万台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这比同期中国的销量多出1.4万台。
7.黑芝麻智能与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合作
8月17日消息,近日,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与黑芝麻智能科技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将启动基于华山二号A1000的智能驾驶平台的开发,该平台支持多传感器融合、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多种功能,满足后续量产车型需求。双方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加速国产智能驾驶芯片的产业化落地。
8.比亚迪获西班牙市政交通公司 30 台纯电大巴订单
当地时间 8 月 17 日,比亚迪与西班牙地面公共交通运营商马德里市政交通公司(EMT) 签订 30 台纯电动大巴采购协议。此前比亚迪已向 EMT 交付 15 台纯电大巴。预计,此次由比亚迪交付的纯电动大巴车队,将于 2021 年投入服务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工作。
9.加州与大众、宝马等签署减排协议 严于联邦政府标准
据外媒报道,8月17日,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 Air Board,CARB)和主要汽车制造商(大众、宝马等)表示已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以削减该州汽车尾气排放。这与特朗普政府推动的放宽尾气污染限制背道而驰。
10.滴滴旗下花小猪打车正式上市
8月17日午间消息,滴滴旗下花小猪打车今日宣布,本周将在包括北京、广州在内的9个城市推出用户福利活动,每个城市前8888名用户当日首单可减20元,活动将持续一周。
和普通网约车计价方式不一样的是,花小猪采用一口价方式,用户下单时系统会根据路程、预估时长、路况等通过大数据计算后预估一个价格,即为乘客实际支付的价格。
11. 臻驱科技完成B轮融资
8月17日,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与功率半导体模块行业高科技企业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驱科技”)宣布完成1.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奥动新能源创始人蔡东青先生、联想创投集团、上海科创基金跟投。
1.理想汽车愤怒回应“断轴”报道
2.上汽大众版ID.4已进入预批量生产
3.比亚迪唐正式上市 纯电版27.95万起
4. 特斯拉将在6-10周内推送改进后的完全自动驾驶系统
5.美国密歇根州拟建自动驾驶专用车道,承建方为Waymo“侄公司”
6. 吉利上半年净利润22.97亿 同比降43%
7. 华为经营范围新增汽车智能系统等业务
8. 蔚来将于8月20日召开电池租⽤⽅案发布会
9. 外媒称英伟达最快夏末收购ARM
10.AutoX上海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开放
《建约车评》出品
正在售卖
本报告核心描述动力电池、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汽车科技,在1年、4年和10年等维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汽车产品、市场、供应链和商业模式的影响。
为大汽车科技产业从业者的战略、产品、投资等决策提供参考。
报告简介请点击:
招 聘
1. 人品好,三观正;
2. 极强的进取心;
3. 文字好,以写作为信仰;
4. 心态极度open;
5. 英语好。
简历请发,附上任意自己满意的作品。
《建约车评》同时在招聘实习生
要求:有基本文字功底、一周至少四天在岗。
建约车评 只做有价值的汽车科技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