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能挣钱吗 俞敏洪:任何不以挣钱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
“任何不以挣钱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现在有很多小年轻跑过来找我的时候,找投资,上来谈情怀,他们知道我这个人是谈情怀的人,但挣钱路子都没有摸清楚,如果想不通钱怎么挣就意味着你没有商业头脑,如果进入商业领域是万死的情况。”
创业很酷,但也很残酷,并不是你肾上腺素飙升,拍脑门去做,就可以成功的事。
上面这段话来自俞敏洪在2017 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上分享的观点,俞敏洪的表达直接又接地气,却道出了创业的金规铁律。对于创业,只谈情怀,必死无疑。
而关于如何创业,俞敏洪是这样认为的:
以上俞敏洪关于创业的建议,是来自于他多年的创投总结与领悟。关于创业,听取更多创投大佬实战经验与智慧结晶,给予指导与点拨,是少走弯路,让创业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清楚地看到在个人发展的路线中,需要重点弥补的缺陷,打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优势套装”。
专业技能
无论你是不是技术型毕业生,你所工作的领域,一定会有某种专业技能,只是有些技能是一目了然并且有资质来证明的,例如“财务技能”“交互设计”“英语同传技能”等;
而有些技能则是需要你自己观察、提炼,没有客观统一衡量标准的,例如“情报信息搜集技能”“结构化表达”“谈判技能”,最“万金油”的管理咨询顾问,“进行逻辑严密的商业分析”也是一项专业技能。
在专业技能领域,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那些并不是行业赋予你,而是岗位赋予你的专业技能了。
比如对于网管而言,能解决一个公司基础的网络问题,技术够硬是谁都能注意到的,可是网管在担任采购设备时的议价能力却千差万别,这种“谈判议价”能力,就是独特岗位赋予网管人员的边缘技能。
专业经验
当你进入某个工作岗位后,无论是“根正苗红”,还是“半路出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熏陶和训练后,都可以积累出丰富的经验。
经验需要时间和项目来累积,具备一定的门槛,然而这个门槛却又不是特别高。
比如市场部的活动专员,做三四年,就已经能接触到绝大部分,将会遇到的情况和场景了。做这个岗位,三四年,或者是七八年的,并无本质上的悬殊。
所以在经验领域,每个人要尽力去获取一些“独特项目”带来的“独特经验”。
例如HR人员,如果经历过公司并购后的人员体系调整,就可以看作是非常有价值的独特经验;
再比如一个普通的行政人员,如果经历过大型的公司搬家和办公室装修项目,就比日复一日地做固定行政工作的人员更有价值。
还记得《杜拉拉升职记》里杜拉拉兼任行政人事时打的第一场硬仗吗?是装修;还记得那个在阿里巴巴从行政前台升起来的传奇人物彭蕾吗?大部分报道仍然会写,她打过无数场硬仗,例如办公室装修……
人脉信息
人脉多么关键,无须再赘述。这里的人脉不但指那些和你直接认识的一度人脉,还指那些你的直接熟人的熟人,即弱联系的二度、三度人脉。
信息则包括输入和输出:你是否能在相对早的时机,第一时间听到重要、稀缺的信息,以及你是否能在合适的时机,传递给别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是决定你个人价值的所在。
学习力
学习力和以上能力版块不同,进入职场后,再也没有人主动、硬性要求你学这学那。职场学习,要么是自我驱动的行为,要么是压力驱动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职场学习力,其直接的作用,是这个人拥抱“职场变化”的能力。
我还清楚地记得做咨询顾问时,有次一个地方上的大型电信集团,要我们帮助推进一个项目的落地。
集团里一部分老员工坚决反对,因为这会破坏他们既有的工作方式,其他大部分员工沉默观望,默默期待着项目流产,这样就不用有什么变化。
只有很小一部分员工,用户项目落地后,他们愿意加入先遣项目组,主动学习适应新的系统,并协助系统顺利落地。最后项目排除万难落地,这一部分人都成了骨干。
沟通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HR技能模型里,并不具有这一点,而在我看来,这点太重要了。至少在现在,同样两个水平相当的工程师,会写博客、能开公众号、能持续输出专业观点的那个一定能成为KOL,自备品牌光环,当然价值度更高。
沟通能力是一个基本,即便是艺术家,都不能只关在画室里画了,也要去和代理沟通,去参加展览,还要在展览上为重要的VIP客户讲述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聪明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你不得不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组合。
任何单一的长项都可以作为竞争的门槛,然而单一的门槛,很轻易就会被别人跨越,而独特的组合,将帮你打造一个移动的堡垒。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