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招商推广 建平台引项目,看浙江驻京干部如何让藤蔓更茁壮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一直活跃着浙江人的创业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战略”迎来20周年之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潮新闻京津冀新闻中心、浙江省驻京办、在京浙江人杂志社联合中国网共同策划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旨在通过记者视角,探访“闯京城”的浙江人有着怎样的独特经历,捕捉他们目前关切,关注他们未来命运,从百姓视角呈现北京和浙江之间更多的故事;通过群像塑造,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提供实践和思考。
有人说浙江人很认真,做起事情来一板一眼,守信用、讲诚信;有人说浙江人很拼,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没了周末、没了节假。
据潮新闻记者这些年在北京观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不仅体现在在京浙商身上,也在浙江驻京干部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近年来,浙江各地驻京干部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优良传统,此起彼伏,在北京书写的浙江故事越来越精彩。
在京招商引资,是浙江驻京机构的职能之一,哪怕在三年疫情期间也没有中断过。近些年,浙江各地还派出了庞大的招商队伍进驻北京。招商干部们发挥新“四千精神”,搭平台、建圈子,访科研院所、跑央企国企,引进了不少来自北京的好项目、大项目。
繁茂的组织藤蔓,本期记者继续探访浙江11地市驻京机构,看浙江招商干部如何奋战,在北京讲好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故事。
书记市长亲自站台,助力地方招引项目
北京市东二环雅宝路1号的一幢办公楼里,嘉兴市南湖区在北京的飞地科创中心“南湖之窗”设于此。
8月31日上午,在嘉兴市驻京联络处主任王刚的指引下,潮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南湖之窗”
“南湖之窗”成立于今年上半年。“别看这里空间不大,才800平方米左右,发挥的作用却不小。”南湖区驻京招商干部朱芳缆介绍说。
据了解,“南湖之窗”作为科创飞地,由第三方机构新道智库负责运营,双方在空间、团队、资源上实现共享。“这里是南湖区对接跨国公司的‘国际之窗’,对接北京科研院所的‘科技之窗’,也是为南湖区产业基金提供更多可投资标的的‘资本之窗’。”新道智库CEO华平表示,“另外,还承担了‘人才之窗’‘文化之窗’等功能。”
“南湖之窗”
记者了解到,通过一个季度的试运营,“南湖之窗”已积累有意在长三角选址的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项目15个,通过远程视频路演的形式与南湖区有关产业平台进行对接,初步形成了“北京孵化、南湖转化”的效应。
“南湖之窗”这一新生事物,是浙江在京招商引资的创新举措,也是浙江驻京干部践行“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的追求。
随着浙江在京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加大,一个个驻京机构负责人,就像一只只领头雁,尽力兑现着“浙江所需,北办所能”的诺言。驻京干部换了一茬茬,但他们招商引资的本领一个赛一个。正如杭州市驻京办事处主任江奔腾所言:“我们每一个驻京干部,都是站在前任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年来浙江各地在京签约项目881个,协议投资额6461.07亿元;其中今年签约项目146个,协议投资额1339.07亿元。
据记者观察,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布局,为了招引到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到好投资大投资,不仅驻京招商干部在努力,就连地方政府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今年以来,有的地方甚至书记、市长亲自站台,来京推介招引项目。
今年4月23日,京婺共创·生命健康高质量发展央国企合作洽谈会在京举行,金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斌峰到京“督阵”。
京婺共创·生命健康高质量发展央国企合作洽谈会 项目签约现场
洽谈活动围绕金华市四大现代新兴产业之一的生命健康领域,就其创新发展趋势、产业政策导向、投资战略机遇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对接,共签约9个项目,总投资159亿元。
洽谈会现场,李斌峰表示,金华市将持续建立特色突出、创新驱动、智慧健康的生命健康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以高品质药品研发创新为基础,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健康养老和“互联网 医疗”为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大格局。活动吸引了院士在内的33所科研院所的专家出席,也有42家央国企代表前来参会。
今年5月25日下午,2023衢州(北京)招商推介会在北京举行。衢州市委书记高屹赶赴北京,亲自站台。当天,15个重大项目签约,协议总投资491亿元。
2023衢州(北京)招商推介会 活动现场
“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教资源最丰富、高端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一直是我们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重要目的地。”高屹说,“衢州着力打造的6大产业链,与北京正在大力发展的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4个特色优势产业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会上,高屹还诚挚地发出邀请:“希望更多北京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走进衢州、常驻衢州,共享发展新机遇、共创美好新未来。”
记者了解到,金华、衢州这么高调地来北京招商,是因为已经在这方面尝到甜头。对金华来说,仅2022年,他们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整合招商,在北京新增签约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9个,其中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1个,总投资额708亿元 2亿美元。对衢州来说,2021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共有19个招商项目在衢州落地,总投资372.8亿元。这些,都有力提升了金华、衢州两地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
建好平台,形成供需双方对接市场
8月18日下午,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的北京新闻大厦9楼很热闹,“杭州市双招双引汇客厅”当天迎来首批入驻嘉宾。
记者在现场看到,杭州市各区县(市)的驻京招商干部齐刷刷到场,大家纷纷点赞这一招商引资的新场所。这块场地共400平方米,设立了工作间、洽谈室和路演室等,能够满足杭州驻京招商之需。
杭州市双招双引汇客厅
这个场所,是杭州市驻京办事处联合杭州银行北京分行共同开辟的联络洽谈基地,供所属区县(市)在京招商人员使用。“这相当于杭州在京双招双引工作的一个‘加油站’,既是洽谈路演室,也是体现杭州风貌的宣传展示窗、会商联络点。”杭州市驻京办事处主任江奔腾表示。
在现场,记者也遇到了杭州银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表示:“作为杭州市属企业,我们愿意为在京项目招引提供企业服务和融资支持等便利,和杭州市驻京办事处一起,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双招双引汇客厅
据了解,对于杭州市在京双招双引工作,杭州银行总行高度重视、统筹全行资源,积极支持北京分行主动配合,做好科创企业等的招引、服务等工作。“这也是我们在切实履行地方国企责任。”这位负责人说。
对于这个基地的建成,江奔腾还告诉记者,主要是加大服务“双招双引”力度,解决此前驻京招商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制约,比如孤军奋战力量小、项目信息来源少、洽谈联络场地缺等。
杭州市双招双引汇客厅
余杭区驻京创新促进中心主任钟建涛高兴地说:“‘汇客厅’相当于形成了一个供需双方对接的市场。今后如果项目方有资源的,不用再点对点去找各个区县了,直接投放到这里就可以了。反过来,我们各个区县也一样。我们想找项目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到这里来承接。”
淳安县驻北京招商联络组负责人何建平则表示:“原先我们没有洽谈场所,看中项目,只能到处找场地进行洽谈。现在我们有底气了,洽谈室有了,还可以进行路演,可以邀请项目方过来。”
杭州市双招双引汇客厅
打造线下平台的同时,杭州市驻京办还考虑到了线上平台和横向资源的利用。“我们依托全国各省市区驻京办事处信息协会,联手协会经协部,共同打造了一个网上招商平台‘驻京通’——主要是想吸引全国政府驻京单位,汇聚到‘驻京通’项目大厅,以项目互换的机制,开拓项目来源新渠道。”江奔腾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驻京通”已完成系统建设、资源导入、测试运行等工作,近期也将上线运行。
体系招商,背后是一盘棋思维的逻辑
驻京招商并不容易,特别是受到三年疫情和复杂严峻发展形势的冲击。记者多年观察发现,面对困难,浙江驻京干部硬是本着“求新求变求突破”的理念和“主动担当、主动变革、主动作为”的干劲,高效统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向难求成。
最近,记者在浙江11个地市的驻京机构摸了一圈,得到几组数据:
今年以来,金华驻京招商引才总部新增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额405.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9个,50亿元以上制造业2个,百亿制造业项目1个。
今年以来,湖州市驻京机构累计签约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25个。其中,固投3-10亿元签约项目20个,固投10-20亿元签约项目3个,固投20-50亿元签约项目1个,固投50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个。
今年以来,绍兴市累计招引100亿以上项目4个,项目资金总额达567亿元。
这些亮丽数据的背后,是浙江驻京干部在招商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组合拳式的打法:体系招商。
何谓“体系招商”?用各地驻京机构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相互之间不再设防的“贯通式”打法,可以大大提升招商效率。
以绍兴市驻京机构为例。去年绍兴市在京引进总投资211亿元;今年仅上半年,总投资这一数据跃升为567亿元。绍兴市驻京联络处主任冯国强分析说:“这种爆发式的增长,就是一盘棋式的‘体系招商’打法,起作用了。”
绍兴市驻京联络处接待洽谈室
绍兴市驻京联络处党组成员、副主任宋琪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各区县市都是单打独斗,相互设防,没有形成招商合力。”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具体项目对接时按区县市产业匹配度出行。县市之间错位对接,不搞区域内同质竞争;对本地承接不了的项目,不再无效地藏着掖着,而是开开心心地推送给兄弟县市。”
体系招商,还体现在招商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前后方天衣无缝般的协同、配合。
日前,记者联系宋琪时,他正在上虞和当地干部及北京八亿时空董事长赵雷一起踏看项目进展。赵雷是绍兴越城人,他创办的八亿时空于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经过仔细调研后,这位心系家乡的乡贤从2022年起先后在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了两个项目,分别生产液晶显示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总投资额119亿元。
“这两个项目,目前正紧锣密鼓建设中,计划明年5月投产。”赵雷告诉记者,“我们回乡投资,既是反哺,也是看中了家乡一流的营商环境。从调研、立项、签约到落地建设,一路离不开绍兴驻京干部和上虞当地干部的支持与帮助。”
招商路上,一张张成绩单是这样炼成的
从江南秀美之地来到北京,浙江驻京招商干部要克服的不仅仅是南北方气候的变化及饮食习惯的不同。在京朋友圈如何建立?信息来源如何开拓?人脉资源该如何维护?这些都是曾经让每一个北上的浙江驻京干部犯难的因素。
记者跟浙江驻京招商干部仔细聊过,发现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的对于驻外招商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从刚开始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到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他们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蜕变的背后,凝聚着无数酸甜苦辣。
“我们驻京招商干部,拜访客户、看项目,每天走路两万步,两年来鞋子都穿破了好几双。”磐安县驻京招商引才分部部长陈雪林说。
磐安县“北京招商引才作战图”
陈雪林来北京之前,在磐安有过20年的地方招商经验。但他坦言,在北京招商还是不一样:“北京看看资源多,央国企的门难进!”
与他同时到京的另外5个磐安县招商干部,都是新手上路。“一开始,招商的道道与套路,他们是真的不懂。从当初的分条块分小组、扫街扫楼似的‘满天飞’,到现在的看一眼基本能判断出项目是否与磐安匹配。我们所做的,就是不断历练,各自运用不同的方法、挖掘不同的人脉,找乡贤、找朋友、找同学,多走多学多看。”
对此,已经回到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的骆晓斌也深有同感,此前他曾担任义乌市驻京招商引才分部部长。骆晓斌以往没有招商经验,当初带着另外5名干部刚到北京时,心里着实忐忑不安。“我们从来没做过招商工作,对北京也是人生地不熟,刚来时说不紧张是假的!”
义乌市驻京招商引才分部与客户洽谈
他告诉记者:“我们就是发挥浙江人的‘四千精神’,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多多参加中字头的行业协会,多多跟着专家交流学习,慢慢地就成长起来了。”去年,他们招引的“晶澳光伏辅材项目”,对义乌建设光伏产业集群形成有益补充。
记者还发现,助力他们从招商“菜鸟”成长为行家里手的,还有一个关键词:学习。
金华市金东区驻京招商引才分部部长金红锵来北京前的从业经历,是20年医院工作、8年乡镇干部。对于驻京招商这个全新领域,他说:“我们从当初的激情有余、能力不足,到现在的精准招商,唯有学习,才能带来思维和行为上的明显变化。”
金华市金东区驻京招商干部工作中
金红锵的经验,是每次带队伍出去看项目前,都得做好充分研究和学习。“研究对方,也研究自己,研究这个项目和金东区的适配程度。我们首先得讲好‘金东故事’、‘金华故事’,甚至‘浙江故事’,让对方知晓金华市、金东区的招引方向和招引重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永康市驻京招商引才分部部长林华雄,则选择加入了一个北京暴走圈。“这是一个专家圈,固定七八人。每次和这些专家学者一起暴走,他们谈论的内容,对我来说是一次次‘头脑风暴’,获益匪浅。”
冰天雪地里暴走
林华雄自嘲,当初是“两眼一抹黑”就到了北京。在此之前,他一直在乡镇工作,“分管过土地、应急管理、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工程、计生、农业、工业……就是没有任何招商经验。”
2021年9月下旬,在他们到达北京后半个月,经大学同学介绍,林华雄就加入了这个暴走圈。“当年我报的第一个项目钠锂子电池,就是在暴走圈里受到的启发。我发现这个方向与永康市后来确定的重点招引产业‘储能’,竟然不谋而合。”
让台州市仙居县政协副主席、驻京招商组组长王利民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从北京引进的云鹤湾·温都水城项目,先后历经45轮谈判。
康养文旅、医疗器械和新能源产业,是仙居县的主导产业。总投资20亿元的云鹤湾·温都水城项目属于康养文旅产业,去年底已落地仙居并开工建设,计划明年5月开业。
温都水城——云鹤湾康养休闲项目效果图
作为国内首个垂直型水上乐园、全球首座百米标志性高塔、充满科技感和未来风的“太空城堡”,温都水城将是一个妥妥的“未来水世界”,可以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带来既刺激又凉爽的水上游乐体验。
温都水城的项目开发商为北京一家投资管理公司。该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已投资、运营多个室内外水娱乐项目。为招引该项目,仙居驻北京招商组从2021年8月开始与温都水城项目开发商进行了多轮谈判磋商。同时,组织人员赴北京、千岛湖等地,实地考察已经运营的同类项目,还赴台州湾集聚区考察并学习相关政策。
今年3月30日,温都水城——云鹤湾康养休闲项目开工
“2022年初正式开始谈判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顺风顺水。”王利民说,因为合作模式、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分歧,项目投资方和落地单位间曾多次剑拔弩张,几度令项目合作“山重水复疑无路”。
“我们驻北京招商组作为项目牵线人,只能从中极力协调,让双方一次次心平气和地重新坐回谈判桌。”王利民表示。最终历时6个多月,共谈判45轮,协议修改32稿后,温都水城项目终于成功在仙居落了地。
各级商会,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温州人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百万温商闯荡世界的同时,也建立了一个个温州商会抱团取暖。北京温州企业商会成立于2007年,作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在京商会,他们如何以“全球通”为抓手,为在京温州人开展便民服务?又是如何讲政治、顾大局,以党建引领做好会建工作?繁茂的组织藤蔓,下期记者将探访北京温州企业商会,看他们如何将“商会之‘能’”体现得淋漓尽致。敬请关注。
【相关链接】
北京大红门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一
从北京大红门迁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
“大红门浙商已经在永清趟出一条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三
北京马连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诀——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四
跟上时代,从浙商选择看马连道未来——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五
北京新发地里浙籍“大王”探访记(上)——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发地探访记(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冲浪”北京中关村?——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八
从北京故宫到浙江温州,跨越时空的文化中轴线——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九
富阳竹纸的故事,在北京前门向世界推广——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
从天安门广场大花篮看“四千精神”,80后“双骄”在京创业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一
“朱炳仁·铜”开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进百姓家——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二
正乙祠戏楼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三
北京的绍兴故事 鲁迅故居与长孙周令飞——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四
一份《京报》诠释一生!邵飘萍身上的时代精神永不过时——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五
南花北移,璀璨京都!北京“越研会”了不起的36年——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六
小文创里有大文章 这位浙商从北京走到“奥运文化中央”——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七
一眼望到紫禁城!85后浙商打造“中国最美书店”——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八
探访藏在北京胡同里的浙江美食(上)——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九
探访藏在北京胡同里的浙江美食(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
与京城“文人老饕”赵珩聊浙江美食——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用画讲述运河故事,58个遗产点如何串珠成链?——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第一批沿着大运河“北漂”的浙江人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三
宜打卡收藏!最新版京城浙江美食地图来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探访浙江驻京机构,看繁茂的藤蔓长出怎样的嫩芽新枝——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五
一个课题背后的“藤蔓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六
这道“最美风景”背后的“浙江魅力”——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