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标准化推广 — 提出新产品的标准化要求;
该阶段是贯彻“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确立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始,也是将研发成果转化成市场产品开始。从产业链成功的可能性来看,是风险最大的阶段,只有到初步的产品雏形出来,才基本上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
此阶段的标准化工作有:
–需要制订产品标准,以便对产品的工作条件、使用性能、理化性能、稳定性、耗能指标、外观和感官要求、材料要求、工艺要求及有关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要求等各项技术要求作出规定;
–需要对各项性能参数的试验方法及检验方法作出规定;
–需要对与主产品相关的技术要素作出规定。
研发成果的转移阶段就是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验阶段,此阶段是从产品的雏形开始到完成产品小批量生产为止。其主要目的是完成生产工艺的可行性论证,即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能否保证达到设计指标和批量产品的质量及经济效果。
小批量产品试制前要制定出全部工艺文件,制造出全部工艺装备,然后试制出一小批量产品来试验和调整所设计的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为正式生产做好必要的技术装备。
这一阶段是研发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如能顺利地迈过这一阶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前景即可能实现。
此阶段的标准化工作是做好工艺、工装两个主要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工艺标准化包括:工艺文件格式标准化、工艺术语符号标准化、工艺要素标准化、制定标准工艺、贯彻采用国际先进工艺标准、实行工艺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
–工具工装标准化包括:标准工具、通用工装,以便减少生产准备工作量。需要制定“工装分类编号标准”、“工装图样管理制度”、“工装零件标准化”、推广“组合夹具”,制定“标准工具目录”,推广“机夹刀具”,制定“专用刀具”标准。实际上,小批量试制阶段的标准化,也就是新产品生产阶段标准化。
小批量试制产品在装配、调试完成以后,就进行小批试制鉴定工作,检查批量生产的工艺准备工作是否完善,样品鉴定中提出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决定新产品是否可以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
以上的工作最好能形成一份《标准化审查报告》文件。
《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内容可包括:
— 工艺、工装标准化情况;
— 样机鉴定时标准化方面提出意见的执行情况;
— 工艺文件的正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引证重要文献的目录;
— 工装标准化系数,经济效果分析;
— 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 贯彻和检查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节能降耗标准等执行情况;
— 最后是标准化审查的结论性意见。
当新产品样品鉴定与小批试制鉴定二个步骤合并进行时,《标准化审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样品鉴定和小批试制的全部标准化审查报告内容。
当然,不同行业的企业,《标准化审查报告》的内容可以不完全一样。机械制造企业,其标准化工作主要是以上生产流水线、制定工艺流程为重点。
冶金、化工、轻纺、建材等按配方、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的企业,其标准化工作重点主要是审查产品的配方、成分、理化性能和生产工艺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确保批量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合格产品。
(4)成果使用阶段的标准化工作
研发成果的使用阶段就是规模生产阶段,也就是最终完成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阶段。此阶段主要的任务是不断地开拓市场、不断地扩大生产,同时还要为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准备。
成果使用阶段的标准化工作是解决现代化的大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为理顺和协调这些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之能按一个总的目标—一质量和效益协调运行,就必须有一个合理、严密而有效的管理系统来控制这些因素。
新科学技术的引人,打破了原来生产管理系统的平衡,给技术和生产管理带来新的特点,为此需对各种生产管理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功能、职能或作用、任务目标或要求、方法、程序、考核及对人或部门有关的责、权、利等作出统一规定,即制订出一整套适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生产管理标准。
包括:
组织架构、计划规定、指挥和控制、激励机制
–有关新品开发组织架构的规定,即组织架构设立和工作关系系统图、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能、任务或目标等;
–有关新品开发的计划的规定,即计划的目标、要求、程序、方法、考核等;有关新品开发的协调的规定,即组织系统内部、内外、上下、纵向和横向之间之协调,包括协调的方法、程序和要求等;
–有关新品开发的指挥和控制的规定,即如何掌握新产品开发的动态信息及指挥和控制的目标、方法、程序和要求等。
–有关新产品开发的激励机制的规定,并将参加标准化活动作为科研人员的业绩来考核,鼓励科研人员在进行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对在科技研发中能快速把研发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且在市场中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全体成员不断地开拓市场、不断地扩大生产。
总之,任何批量生产的管理业务都包括在类似上述的标准化对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