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你为什么会“长胡子”?
你是不是包里永远装着一片卫生巾,以防“大姨妈”的突然偷袭?是不是会长出胡子,体毛旺盛到觉得自己“男友力爆棚”,青春期早过了还脸上长满痤疮,而经常戴着口罩?又或者常年穿黑色衣服遮掩着身材……平凡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蒙上了一层黑纱,这些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留下的阴影。而且一旦患病不易妊娠,且妊娠后不仅流产、早产风险增加,而且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也明显增加,并可能影响子代远期发育及代谢。但是目前PCOS病因不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异质性大,诊断标准还存在争议,治疗选择与管理策略不尽相同,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1.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 , PCOS)是一种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具有生殖、代谢、心理特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影响的生命跨度可从青春期到绝经期,患病率为6%~20%。除了慢性排卵障碍、不孕、高雄激素血症、超重或肥胖、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综合征等病理生理异常以外,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均影响其生殖健康。
图1 中国10~岁人群 PCOS 发病率长期趋势
2.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哪些表现?
多起病于青春期,每个人所表现的症状不一样,主要表现有月经异常、痤疮、多毛、肥胖、不孕、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表现。
(1)月经异常:为主要症状。可表现为周期不规律、月经稀发、量少或闭经,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出血。
(2)不孕:因排卵异常导致,排卵异常表现为稀发排卵(每年≥3个月不排卵或无排卵)。除此之外胎停和自然流产的风险也会增加。
(3)多毛、痤疮:由高雄激素引起。出现不同程度的多毛,上唇、下颌、胸背部(包括乳晕)、大腿内侧可见较粗的体毛,阴毛呈男性型分布。痤疮好发于面部中下1/3处,常伴有明显皮脂溢出和月经前期加重。
(4)肥胖:30%-60%的多囊伴有肥胖,以腹部肥胖为主。通常采用体重指数(BMI)进行肥胖分级。BMI=体重(公斤)/身高(米)²,正常值范围在 18.5-24,如果 BMI≥24,即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超重或肥胖。反过来,肥胖也可能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女性的排卵和月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5)黑棘皮病:阴唇、颈背部、腋下、乳房下和腹股沟等处皮肤皱褶部位出现灰褐色色素沉着,呈对称性,皮肤增厚,质地柔软。
3.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PCOS严重影响女性整体健康,需重视准确、及时地诊断和干预治疗,但研究显示70%的PCOS患者未被诊断,超过1/3的PCOS患者诊断延迟。因此,明确诊断标准十分必要,在排除其他病因后,至少具备以下指标中的两项:
1)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
2)稀发排卵或无排卵;
3)卵巢多囊性改变: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
图2 多囊卵巢与正常卵巢的区别
图3 PCOS诊断流程
4.多囊卵巢综合征需要做哪些检查?
超声检查:注意卵巢有无多囊样改变。
性六项激素测定:包括T、P、FSH、LH、E2、PRL。
抗米勒氏管激素(AMH):多为正常人2-4倍。
空腹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特别是肥胖朋友,排除有无血糖的异常升高甚至糖尿病。
胰岛素水平或胰岛素释放试验:结合血糖情况,判断有无胰岛素抵抗。
其他:基础体温测定,若为单项型基础体温曲线提示没有排卵;甲状腺功能测定等。
5.哪些因素会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病因复杂,目前还不明确,遗传、营养、环境、精神因素等都是可能的病因。
(1)遗传因素:多囊与遗传有关,有家族聚集性。母亲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有月经不调、稀发,父亲有秃顶,家族中有糖尿病人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则相对增加。
(2)环境因素:母体子宫内高雄激素环境、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抗癫痫药物、营养过剩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均可能增加多囊发生的风险。
(3)肥胖与高能量饮食,会加重排卵障碍与高雄激素血症。
(4)长期抑郁、焦虑、紧张,也会促进多囊的进展。
6.生活上怎样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
因多囊的病因不明确,表现为异质性,没有根治的办法。超过一半的PCOS患者有超重或肥胖,使她们处于肥胖相关并发症的高风险。而体重减少5到10%可降低心血管代谢的危险因素和雄激素水平,改善月经。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疗的根本所在,建议低热量饮食,调整营养成分,改变饮食习惯,避免精神应激,戒烟,少酒,少咖啡;加强体育锻炼。
(1)控制饮食
坚持低热量饮食,长期限制热量摄入,选用低糖、低盐、低脂和高纤维饮食,在主食中可适当选择含可溶性植物纤维较多的食品(粗粮),如荞麦、燕麦、小米、玉米等,多吃叶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少精神应激、戒烟、少酒、少咖啡,做到长期坚持而不反弹,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
高能量的饮料,罐头等加工食品,香肠腊肉、油炸食物等高钠高反式脂肪等
尽量不要沾染;
大米饭、馒头、精面面包、面条、点心糕点等精致碳水化合物尽量少吃;
未经加工的红肉、蛋类、奶、豆腐等优质蛋白可适量吃;
低糖水果、原味坚果、鱼类、高纤维食物、豆类、酸奶可以适当多吃。
(2)坚持运动
运动可有效减轻体重和预防体重增加。每天30 分钟体育锻炼,每周至少5次,减少久坐的行为,是减重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还有口服药物、远期并发症预防以及心理疏导等,要根据个人症状对症治疗,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解决生育、维持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文章:杨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