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旅游怎样深度发展融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有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以休心养性、享受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通过进茶馆、旅游、观赏、娱乐、体验、休闲等方式,去欣赏茶、茶园、茶叶加工技艺和品审茶文化所蕴涵的价值和人文精神。
茶文化与旅游的缔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名胜伴名茶,如:产大红袍茶的武夷山、产蒙顶甘露的蒙山等;二是具有民俗特色的茶艺表演,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参观点,如: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广东英德茶趣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
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只有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地文化品位,树立市场品牌,提高旅游者消费档次,才能形成效益型增长。
1.以茶资源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绿色生态观光游
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自1980年杭州建立“茶人之家”以来,全国已相继建立了北京“老舍茶馆”、“福州茶艺馆”、“青藤茶艺馆”等数百家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
3.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俗旅游资源,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等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现在,黄山的绿茶探源、安溪的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茶民俗游等都非常火爆,正逐步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中的精品。
4.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中国的茶园大多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环抱,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有机结合,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
茶马古道上的普洱市正谋划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围绕“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标定位,普洱将凸显“茶文化旅游”主题,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马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和发挥茶产业的优势,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共赢。
成功案例
拥抱“茶旅融合”产业,思茅区将生态旅游项目和茶园风光、茶文化底蕴相结合,特色茶庄园为点,旅游线路为线,串起百公里十万亩茶园,推进普洱茶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全域旅游打造中突出茶文化内涵。“茶旅融合”塑造出了生机勃勃的产业新景观。
做好“加法”让大茶区变大景区。
从飞机上俯瞰,小而美的思茅区像是从茶园里长出的城市。一台台修剪齐整的生态茶树,环抱在城市周围,仿佛一道道被风吹动的绿色波纹。林海中的万亩茶园风光是思茅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茶产业是思茅区衣食万户的大产业。近年来,该区大力推广生态茶园改造,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绿色化生产。如今的茶园,除了产茶,还多了一项功能属性,可观、可游,变成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来到思茅区南郊的银生茶庄园,不少游客正在体验从采茶到茶杯全过程。这里曾获评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更有网友称为普洱茶主题旅游的必选之地。
茶园变景区,这源于普洱市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的一个决定。2014年他开始打造茶山精品酒店住宿、少数民族茶主题歌舞晚会等系列茶文化主题活动,规划建设集普洱茶种植、生产、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庄园。在庄园内,游客既可以漫步茶园观光,也可以从鲜叶到泡茶,全过程参与学习。银生茶庄园的茶叶培训学校是普洱市第一个获批的民办茶叶培训机构,为游客量身定制茶叶感官审评、茶艺茶道等方面的学习培训课程。今年以来,学校已开办茶艺培训班14期,评茶员培训1期,为机构、企业培训学员近500人。
“随着网络经济、体验经济的发展,茶叶的品牌推广、销售方式都有了很多变化。”侯建荣介绍,茶庄园建成一年,接待客人6000多人次。游客的到来,也促进了整个公司的茶产品销售、品牌推广。
思茅区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未来,依托13万亩可采摘茶园,思茅区将形成“一心、两片、一环、一基地”的大茶区总体布局。这里不仅是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将成为普洱茶文化的展示窗口。
做活“乘法”全域旅游注入茶文化
普洱,因茶而名,因茶而兴。茶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也是当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作为普洱市中心城区的思茅区,将茶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各要素,使旅游产品向以休闲度假养生的复合产品体系转型。
今年国庆黄金周开始试营业的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仅开业两个多月,已有上万名游客乘坐景区高空索道欣赏万亩茶园。景区按照5A级标准打造,以茶马古道遗址独特的底蕴为基点,兴建唐、宋、元、明、清5大古典建筑群落的茶文化旅游景区,让游客从中领略中国茶城生生不息的茶马文化。
“通过对古道文化和马帮故事的演绎,必定能抓住国内外游客的心。”云南湄公河集团总经理鲍建斌十分看好茶马古道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因此,集团对该项目高起点规划,投入重金打造。联手中国东方歌舞团在普洱打造《茶马古道》大型演艺项目,配套建设茶马古城旅游小镇、茶马夜市等商业旅游项目,全面挖掘和展示茶马古道文化。
除了挖掘茶马古道文化品牌,思茅区还启动了普洱茶特色小镇、洗马湖科学家小镇等建设项目。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茶产业分布为基础,合理规划茶主题旅游休闲功能区,旅游过程有了茶文化基因注入,游客身在思茅就能体验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茶之旅”。
做强“融合”打造茶旅产业新景观
“一杯普洱茶”打通了三产融合壁垒。为实现“茶旅融合”从物理聚合走向深度化学反应,思茅区高位推动,通过规划引领,开展茶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新景观。
作为普洱的文化、经济与商贸物流中心,思茅区承载着普洱茶文化形象展示、品牌孵化、产业创新、人才聚拢等多重使命。通过积极打造生态资源和普洱茶文化两张名片,致力于促进茶叶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改造示范茶园种植、加工及茶庄园建设,引导茶园、茶城、茶村、茶文化、生态建设深度融合,推动茶产业结构优化。
目前,茶产业链融合(思茅区)示范区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该项目规划建设总投资为27.5亿元。今年计划投入项目资金6500万元,用于茶叶庄园建设、有机茶园改造、标准清洁化加工厂改造、茶旅融合基础设施配套改造、核心区绿色防控等建设任务。
祖祥、原生、银生、新华国茶、天士力帝泊洱5个茶叶庄园建设已经启动。还在示范区核心区内现有的有机茶园内开展生物多样性修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茶园培肥、质量安全体系追溯、基地认证工程等;以厂房整体建设、生产车间建设、各功能加工区域建设、茶叶加工体验馆加工机械购置等为建设重点,实施标准清洁化加工厂改造;围绕有机茶庄园品牌定位,进行新产品开发设计和品牌宣传、包装及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等。此外,还将进行茶产业链融合示范核心区建设宣传推广、项目示范区内绿色防控建设、茶叶科技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等。努力实现茶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走特色茶旅一体化发展之路。
做活“乘法”全域旅游注入茶文化
“六个促进”,拓展旅游产业链
近年来,思茅区围绕建设普洱市旅游核心区的目标,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路径,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思茅区已成为全省20个旅游型城市综合体之一,并于2016年确立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范区。
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上,思茅区着力用“促进住宿业发展、促进旅游餐饮发展、促进旅游购物发展、促进旅行社发展、促进旅游交通发展、促进旅游配套设施发展”六个促进来拓展延伸思茅区的旅游产业链,同时促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2017年1至10月,思茅区共接待游客704.6万人次,同比增长47.78%;旅游总收入51.09亿元,同比增长39.06%。
截至目前,思茅区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3个,其中:普洱国家公园AAAA级景区;中华普洱茶博览苑AAA级景区;梅子湖公园AA级景区,共有旅游直接从业人数14700余人。全区基本形成了以自驾游和自游行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业态,思茅作为普洱旅游的核心区、旅游集散地城市的作用开始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