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研 | 从双美产品发展历程看重组胶原蛋白医美注射剂未来发展方向!
复盘双美生物动物源胶原蛋白植入剂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产品从最初的非凝固型胶原蛋白(肤柔美®),逐步发展为凝固型胶原蛋白(肤丽美®、肤莱美®),并进一步迈向长效支撑型胶原蛋白(肤漾美®)。我们认为重组胶原蛋白医美注射剂也将朝着更强支撑性、更安全方向发展。当前重组胶原蛋白核心厂商在全长三螺旋结构、交联技术、自组装等领域持续探索,未来随着重组胶原蛋白性能提升,终端应用场景有望进一步延伸,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
双美动物源胶原蛋白植入剂从非凝固型逐步迈向长效支撑型
双美第四代含利多卡因的长效型胶原蛋白植入剂肤漾美获中国台湾TFDA批准上市。2024年3月28日,双美生物发布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第四代含利多卡因的长效型胶原蛋白植入剂肤漾美®已正式获中国台湾TFDA批准,取得医疗器材许可证。肤漾美®是继肤柔美®、肤丽美®及肤莱美®三款产品之后,双美推出的第四代胶原蛋白植入剂产品。
▲双美第四代长效型胶原蛋白植入剂产品取得中国台湾TFDA批准(资料来源:医美部落,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复盘双美生物动物源胶原蛋白植入剂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产品从最初的非凝固型胶原蛋白(非交联、支撑性较弱),逐步发展为凝固型胶原蛋白(交联、具备支撑性),并进一步迈向长效支撑型胶原蛋白:
肤柔美:2006年第一代双美胶原蛋白植入剂“肤柔美”取得中国台湾TFDA批准上市,2009年“肤柔美”在中国大陆获批。“肤柔美”不含交联剂,质地柔软,主要用于胶原水光、改善肤色及肤质。
肤丽美:2008年第二代双美胶原蛋白植入剂“肤丽美”取得中国台湾TFDA批准上市,2012年“肤丽美”在中国大陆获批。“肤丽美”采用了双重凝固技术,通过添加GA(戊二醛)交联剂使得胶原蛋白的支撑性更强、维持时间更长、致敏率更低。“肤丽美”主要用于增容填充和支撑塑形,以起到改善凹陷泪沟、紧致皮肤、增加皮肤厚度、再生胶原蛋白等功效,实操中多用于眶周年轻化。
肤莱美:2014年第三代双美胶原蛋白植入剂“肤莱美”取得中国台湾TFDA批准上市,2019年“肤莱美”在中国大陆获批。“肤莱美”通过全新萃取技术进一步降低动物源过敏率,并采用了科技纤维重组技术,使得胶原蛋白分子链之间的排列更紧密、胶原纤维分子单元聚集增强,以实现更强支撑力。此外,“肤莱美”添加了3mg/ml的利多卡因,不仅能减少注射感染风险,还能有效减缓注射部位的疼痛感。
肤漾美:2024年第四代双美胶原蛋白植入剂“肤漾美”取得中国台湾TFDA批准上市。“肤漾美”采用三重交联技术,属于长效支撑型胶原蛋白,主要应用于脸部真皮组织中至深层位置,以矫正颜面皮肤缺陷。依据临床试验结果,“肤漾美”注射后一年仍可维持改善效果,第6个月有效率达91%。
▲双美生物主要产品(资料来源:双美生物,美橙生物,医美归医,医美部落,爱美网,深圳欣雪儿医疗美容诊所,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重组胶原蛋白的性能提升有望拓宽应用场景、驱动市场扩容
参考双美胶原蛋白植入剂发展历程,我们认为重组胶原蛋白医美注射剂也将朝着更强支撑性、更安全方向发展。目前重组胶原蛋白医美注射剂由于缺乏全长三螺旋结构,其机械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偏弱,因而不具备足够的支撑性,仅在水光等领域的美白、养护等方面大量使用。我们认为双美胶原蛋白植入剂的产品迭代也为重组胶原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我们认为未来重组胶原蛋白也将向更强支撑性、更安全等方向迈进。当前相关厂商已在全长三螺旋结构、交联技术以及自主装等方面持续探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
1、南京东万生物利用哺乳动物细胞体系初步突破三螺旋结构,现已完成重组I型人胶原蛋白原料的主文档备案。东万生物通过哺乳动物细胞体系表达的重组胶原蛋白,在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下自发地组织或聚集为稳定且具有一定规则的结构,通过自组装形成空间结构并进一步组装成胶原纤维,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投射电镜下均可清晰观察到形成的网状空间结构,已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的三螺旋结构检测结果。2024年3月15日,东万生物完成重组I型人胶原蛋白原料的主文档备案,后续公司将在产业化规模扩大、三类医疗器械制备及生产等方面持续探索。
▲东万生物完成重组I型人胶原蛋白原料的主文档备案资料(图源:CMDE)
2、创健医疗通过毕赤酵母发酵体系表达全长且具备完整三螺旋结构的组人III型胶原蛋白,目前已具备实现量产的能力。创健重组人III型胶原蛋白具有和人天然III型胶原蛋白100%一致的全长氨基酸序列,在透射电镜下,呈现出和天然牛胶原蛋白几乎一样的形态和成纤维能力。后续公司将基于该原料推动医美填充剂等商业化应用的开发。
▲创健医疗成功研发 III 型重组人胶原蛋白,具备全长三螺旋结构(图源:创健医疗)
3、锦波生物、巨子生物在重组胶原蛋白自组装研究方面均取得进展。①锦波生物发现一段来自人Ⅲ型胶原蛋白的高活性功能区,该功能区的氨基酸序列能够在没有辅助蛋白和交联剂的作用下,自发组装成胶原蛋白特有的三螺旋结构,该功能区组装而成的三螺旋结构呈现164.88°的柔性弯曲形式。相关技术研发团队将该164.88°三螺旋功能区进行16次重复,通过自交联、自组装作用形成更高级的胶原蛋白纤维网,再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获得了具有明确三螺旋结构的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大分子材料。②巨子生物发现通过在人I型胶原氨基酸序列的52次重复的两端添加特定氨基酸序列,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多聚体结构的大分子重组胶原蛋白。基于该发现,公司申请公开了一种可在水溶液中保持稳定自组装特性的重组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制备方法及应用。
▲锦波生物科研团队完成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自组装研究资料(来源:锦波生物)
▲巨子生物专利《一种自组装重组胶原蛋白、其制备方法及用途》审批中(图源:天眼查)
4、巨子生物通过交联来提升重组胶原蛋白的力学性能和延长其在体内的降解时间,并积极探索无残留交联技术。巨子生物2022年1月申请发明专利《无交联剂残留的注射用胶原蛋白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使用碳二亚胺(EDC)对大分子I型重组胶原蛋白进行交联,所用的交联剂浓度低,操作简单易行,可通过二次交联提高交联度,且交联反应完成后仅通过简单的磷酸缓冲液清洗操作即可基本完全除去碳二亚胺(EDC)(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通则3206碳二亚胺残留量测定,碳二亚胺残留量为未检出)。
▲巨子生物积极探索无残留交联技术(资料来源:天眼查)
未来重组胶原蛋白医美注射剂有望朝着更强支撑性、更安全方向发展,产品性能提升有望驱动市场扩容。当前重组胶原蛋白核心厂商在全长三螺旋结构、交联技术、自组装等领域持续探索,并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相较于动物源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具有生物活性及生物相容性更高、免疫原性更低、无病毒感染隐患、可实现量产等优势,且长期来看,重组胶原蛋白更具规模化生产潜力且成本更具优势。因此我们认为随着技术进步、重组胶原蛋白性能提升,未来终端应用场景有望进一步延伸,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