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十年后的银行发展(原创)
我跟自己说:放在自己的公众号,等十年的时候再度开启,验证自己的眼光和前瞻性。
从疫情期间开始,就一直想写个关于十年后的银行发展的文章,一直没有能够静下心来。今晚遇到一个朋友,聊天半个小时,打开了思路,在回程的路上冒出很多新奇的想法,于是赶紧写下来,怕明天起来就忘记了。前瞻未来,本来就是需要想象力、勇气和艺术加工的事情,最大的前提是基于对这个行业或者是事业的了解和热爱。整体来说,未来十年银行的发展,整体上应当还是以诚信为基础,以结算方式和渠道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产品更加的人性化和数据化,整体会有完全不一样的面貌。下面我只从存款理财、结算、贷款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设想,也可以称之为假想。
一、存款和理财
未来银行的存款或者理财产品,会呈现四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客户资产的数字化。未来客户资产数字的表现,将体现3个方面:
1、数字货币的应用和普及。最常见的就是比特币,这个无需多讲,未来以四大国有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可能会争先恐后的发行自己的电子货币以替代人民币锚定的客户资产,比如工行推出“工币”,农行推出“农币”,中行推出“中币”(PS:顺便说一下,中行取名字向来占便宜),建行推出“建币”(可能这个名字不好听,有可能会使用“龙币”这个名称)。如果支付宝和微信抢先的话,也许支币和微币也会出现,前提是先拿到牌照。但是按照央行的脾气,应该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因此不管是和国际接轨,还是国内发展的需要,都会推出人民币等值的电子货币,报道称中国已经发行了世界首款电子货币用来代替人民币,但是只在杭州地区使用,暂未推广,不知道这个未来的寿命几何。我坚信,未来央行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商业银行自主发行的倒逼下,统一新时代的货币,法币与电子货币直接挂钩,比如叫“华币”,“龙币”,“华夏币”等等。
2、资产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如果你认为未来银行账面反映的客户个人资产仅仅是存款或者是理财,那就错了。未来大数据应用会达到我们当前所想象不到的程度,客户的资产无需登记和评估,只要是在个人ID名下的资产,都会在银行端予以显示,我们的住房,商用房,汽车,实体等等,甚至是我们刷卡买的衣服鞋帽,投资资本市场的资金,都可以被统计和估值,根据最切合实际的价值进行估算(未来世界,现在的类似房地产业的评估师估计要失业,转而兴起的是网络数字化资产评估师(他们拥有各行各业资产评估的模型和能力)。但是这里面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客户的资产,一定是部分以估值未落地的形式存在,部分以账面留存的形式存在,因此未来银行客户的资产明细,就是三大部分:账面的,估值的,负债的。这样的好处太多了,后面会详细说。
3、客户资产增值的数字化进程。未来的客户资产增值,不仅仅体现在账面存款和理财的增值,更体现在数字货币的增值方面,因为资产已经用数字化的货币来定义和定价了,那么在不同的地方取得的收益,最终还是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增减到客户当前的账户中,当然,客户也要选择好落地的银行,这个银行只是被托管者,而不是资产的管理者。此时,客户的资产就是一串串电子流,密码符串、动态数字链等等,这也是区块链的特征之一。
变化之二:存款不再简单靠账面数字来确定价值。未来的存款,一定是数字货币的形式,但是挂钩的也许不是人民币,而是黄金,也就是客户的存款直接跟黄金挂钩,省去了央行货币发行中的转换环节,这个实行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货币超发的缘故,可能人民群众会更加深刻认识货币贬值的样子,那个时候的CPI,也许就失去了意义。从此时起,存款就好像天生具备了涨跌的特性,黄金价格可以决定了人民币的价格,也决定了数字货币的价格,那么存款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理财产品,很类似现在的外汇结构性存款。
变化之三:理财产品的收益更加灵活地浮动。当前的理财产品收益,除了短期理财外,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有收益率的可能性区间。但是未来的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不会这样,会根据客户的承受损失的可能性和收益率震荡区间来自动为客户做出选择,那个时候的客户的风险评级就不是现在简单做选择题了,而是会根据客户的止损和止盈区间来设置,有可能低于客户设置的临界值时,触发自动赎回,或者达到客户预期收益时,同样自动赎回。
变化之四:理财产品的收益来源不再是资本市场的专属。未来银行经营的多元化,产生收益的渠道和方向是非常多的,比如,也许未来的银行会掌管物业,投资物业的收益成为理财产品收入的来源;比如客户委托理财不再是委托一笔资金,而是委托一幢商业楼,由银行进行打理,因此这里可以前瞻,未来银行的委托理财不单纯是货币化了,有可能实物化和固定资产化。
二、结算
未来的结算,可以确定是非常复杂和带有风险的一项业务。主要是货币的电子化支付,这跟当前的扫码付有本质的区别,未来可能打破所有APP和平台的边界,载体不仅仅有人脸、眼睛的虹膜支付,更有人体内部植入的芯片感应支付。
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人之间的结算方式,可能就是按照现在区块链的运行模式进行记账而已,会计账务核算的核心: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应该是不会改变的。
这个没啥好说的,唯一值得提一下的,我认为就是未来的“去互联网思维”,未来支付不会再像今天这样如此的依靠互联网的网络优势,而是只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电子流和数据流的传输通道,互联网的蓝海不会再对银行的展业和客户群体的拓展维护带来更大的空间,或者说,风口已经过去了。
三、贷款
特点之一:VR技术在信贷调查和审查方面的普及。主要是在信贷风险的控制方面。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中,其中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现场调查和贷后管理的实地走访,现在很多银行贷前调查非常严格,但是贷后管理总是容易流于形式,如果使用“VR贷后管理系统”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还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信贷操作环节的透明度、保护信贷从业人员不犯错误。
贷前调查时,信贷条线负责人可以在办公室现场看到客户经理上门情况,监督证照是否齐全,是否真实有效,客户签字是否真实,可以非常直观的发现客户经理调查不实和履职不到位的现象。
贷审会更是客户随时进行突击“到访”,对会审时发现的疑点现场调查核实。
贷后,客户经理可以按照贷后管理的要求,通过VR系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到企业进行走访,看看车间是否正常生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数量和占比,能够看到账户流水、在手合同、纳税申报情况和生产计划等,从而发展是否存在风险,及时预警和处置风险。
特点之二:大数据技术让诚信变成固有属性。现在的诚信需要每个人去维护,未来的诚信无需督促,每个人ID项下的资产,负债,信用记录等,都会上传到未来的征信公司(未来的征信公司一定是独立的三方机构,脱离人民银行的直接管辖,变成独立运行的机构,有可能直接隶属国家安全部)根服务器。
举例,张三申请经营性借款,按照现在调查模式,需要调查借款人的主体资格,家庭资产,经营资产,负债,对外担保,信用记录,担保措施等,合同,流水等等。但是,未来的信贷调查就“洋气”了,只要获得客户授权,就可以调阅客户的所有信息:身份信息,征信信息,现有的资产(详见前文——变化之一:客户资产的数字化的第2段)和负债,与哪些客户有生意往来,交易金额和纳税情况,目前签订的合同是否真实,受托支付对象是否真实存在,贸易背景是否真实等等。这些信息都有了,担保措施不管是人,还是物,还按照上述方式进行逐一核实,一切都会非常透明,弄虚作假100%不可能发生。
特点之三:信贷投放有可能演变成银行帮助借款人做好财务规划的职能。
未来信贷投放将会更加精细化,现有除了房屋按揭、车辆分期、车位分期等等贷款外,几乎所有的经营性贷款、法人贷款,都存在这样的弊端——贷款资金的需求一般是长期性的和阶段性的,但是信贷的投放多半是时点性的(项目贷款有提款期的除外),举例说,李四经营一家铸造厂,需要购买钢材,真个合同履约共需要200万元的钢材,借款100万元。按照现有的操作模式和受托支付要求,100万元需要受托支付给钢材销售商,但是实际操作中大家都懂的。。。即便是自主支付且可以逐笔提款,也有太多的贷后管理条条框框限制。
未来,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所有的数据全都公开透明,李四经营实体的生产计划和生产周期,都可以在银行内部网站上予以公开,银行既可以将之作为信贷资金使用的证明,也可以将之作为贷后管理的依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检测李四的现金流,究竟到什么时候需要配给多少量的资金,银行可以“靠船下篙”,李四可以“看菜吃饭”,此时银行做的事情已经不仅仅是投放贷款,而是在企业的经营中扮演了财务规划的角色,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变,也是一个转折。以前一些银行收取财务顾问费转中间业务收入,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物有所值”。
举例是最简单的贷款形式和内容,遇到更为复杂的商贸类和制造业贷款,还需要银行人有更为精确的事情要做,就是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真正的现金流向,资金流向,成本核算等,从最经济的角度合理配置客户的负债和期限,既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又不让客户过度负债,或者是盲目扩张,银行从“信贷支持”向全方位的“资金管理”转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上面所述,也许未来三五年就能实现,也许真的需要十年的时间,也许需要一代人努力,但不管怎样,发展和创新这个大的趋势永远不会被逆转。作为一名基层的银行人,我只是说出自己的设想,有的只是设想,有的可能比较幼稚,有的可能可望而不可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曾经,当诺基亚的CEO约玛·奥利拉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不管人家是否真的说过,在这个传统行业不断被洗牌、颠覆和重组的年代里,我们需要向上看,向外看,向前看,思想是先导,行动是主导,未来还要靠我们每一个金融行业职场人的努力,一步一步将之变成现实,银行才能真正的转型成功,才能更好服务于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以及实体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