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女孩 girlchat #9 | 浅聊最近流行的“茶艺风”
What is ?
是给我的读者们,尤其是女孩但不局限于女孩的「特别专栏」,目的是就一些社会想象,女孩的困扰,女孩的喜好,女孩的纤细,女孩的铭感,来进行讨论的栏目。 WOMEN是我和我们团队一直以来的tag,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希望公众号承载更多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UNITE女性还有更多各式各样的为实现个人魅力和价值而存在的人(不论性别),形成一个像 存在的地方,让我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交流想法,不是批判而是探讨。
每周四或五更新。
相信大家最近都被两件事儿充斥着自己的社交网络feeds,除了《三十而已》,就是“茶艺”。
别紧张,别拉到最后骂我上纲上线,目的不是批判,而是讨论,更多的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一点讨论和思考。「邀请您和我们一起聊聊“茶艺”」。
1/ “茶艺”到底是什么呢?
我也是断网了可能,被”茶艺”这个词迷惑。
于是我去各大社交媒体深度学习了一下,毕竟要与时俱进,结果发现,“茶艺”这门是门学问,很多人一边骂一边学,很有意思,于是我继续开始了研究和学习。
“茶艺教学”汇集了各大学科,比如美妆美发、服装造型、 拍照pose、道具使用、修图滤镜、语言沟通、以及心理学…
不了解真的不知道原来想要修完“茶艺”这门课,背后要付出这么多努力。
微博上各类“茶艺”tag都有上万讨论度和千万阅读量。
“茶艺”说话方式也被汇总成 #茶言茶语#,还可以总结出一套规律,一听就是那个味儿。
我土,我认,我2G。
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茶艺水平等级考试”。还有博主发起了“茶艺妆大赛”,有7000+的参与者晒出了自己的照片“切磋茶艺”。
那“茶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呢?
用“纯欲”来描述似乎很恰当,顾名思义指的就是 又纯又欲的风格。
似乎一开始被关注跟某森林有关,但我真的不了解这个人,只是看了几张照片,不想误伤不放照片了。
茶艺就是不仅要让人感到清纯无害、温柔无辜,没有攻击性,还要透露出似有似无的撩人性感。(当然,“茶艺风”也只是个人的审美风格,是一种选择,如果只是因为喜欢这种风格就给女孩儿扣上“绿茶”的帽子,未免就有些狭隘了,人家只是在做自己)
2/ 为什么“茶艺”现在这么火?
最直接的答案是: 确实还挺好看的。
人都是视觉上的动物,这些化着茶艺妆的女孩儿们无论是从五官还是身材上来说都挺不错的。不管她们化什么妆,单从外表来讲,至少不会招人厌烦吧。
再加上茶艺妆本身就突出了“楚楚可怜”“人畜无害”的特性,那就更能激发人的保护欲了。
但人们谈到“茶艺风”多少还是带着一些不友好的意味。因为“茶艺”一词本身就属于“绿茶婊”的衍生词。
但现在社交媒体上那些铺天盖地的“茶艺教程”,其实也只不过是教大家如何在外表上包装成“茶艺风”,而不是从里到外成为“绿茶”。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 #茶言茶语#也更多都是调侃和“觉得好玩儿”, 也有很多博主拍了“用绿茶的口气和男朋友说话看看他的反应”。
(图片截取自@刘雅乐)
还有“男生怎么用绿茶的口气说话”等等搞笑视频,玩归玩回到现实生活中到底要是什么姿态,相信大家也都有自己的考量。
“茶艺”为啥这么火?因为好玩,因为好看,因为够欲,还有 media的算法支持,我们后面继续聊。
3/ 日本的“茶艺”比我们更早。
其实日本的“茶艺”出现得比我们更早,有档综艺就叫做《有点心机又如何》,里面的内容简直就是“进阶版茶艺”。(很下饭,有空可以看看)
被骂了9年“绿茶”的女星田中美奈实连续三年“荣登”日本最讨厌女主播第一名,堪称“绿茶鼻祖”。
她亲自下场教学,字字珠玑句句诛心,毕竟现在的“绿茶”套路,多少都是她玩剩下的了。
不同的是,在节目里她一边教大家心机技巧,一边又冷静分析告诉女生们, 光靠心机并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心机不过是临时抱佛脚,要把握好一个度。
而在双方单身的情况下,用点小技巧追求喜欢的人没什么毛病,这不过是打破社交距离的一种方式, 在互相喜欢的人之间,小心机是情趣。
但男女关系中,比起心机和利益,爱人的能力才是 更重要的。 唯有真实,才能换来真实。
4/ “茶艺”的不完美对立:ABG
其实在“茶艺”风靡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ABG亚洲甜拽女孩儿。
并不是在刻意对比这两种风格,分一个高低好坏,更多的是想要去 体现审美的多元。
ABG的全名是Asian Baby Girl(亚洲甜心辣妹),它最早始于欧美国家,指亚裔女孩在进入欧美国家长期生活过后,穿衣打扮生活方式上形成的独特亚裔欧美风。
从外表上来看,ABG女孩儿拥有着健康的小麦肤色、轮廓分明的五官、上扬的挑眉、眼线美瞳假睫毛再加上**色系唇膏,比较偏向轻欧美风。
上就有全套的ABG养成攻略。
打开搜索ABG,很多美妆博主也都出了ABG (亚裔甜心辣妹 变装教程)。
ABG女孩们打造出一种 与传统亚洲审美相抗衡的潮流趋势。
长久以来亚洲女孩一直被贴着“容易驯服”的标签,而ABG的出现代表了一种勇敢做自己拥抱自己身体曲线的亚裔亚文化。她们不是“白幼瘦”也不是 “傻白甜”,她们更“辛辣”。
在Urban 是这样定义ABG的。
有人认为这种风格不过就是亚裔为了融入西方社会在外形上特意模糊自己特征的一种表现,是被西方审美“殖民化”的产物。有人认为这个词是带有贬义和歧视色彩的言辞来形容这类女孩的风格。
但在5G互联网时代, 多元文化的冲击大环境下, 审美的包容与多样性使女性的美不应该再被局限, 女孩儿的美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的,也不应该用一个简单词汇去“统称”所有女孩儿。
这种风格也性感,因为毕竟要辣,但是就是姿态的问题,ABG似乎是更像是自我的表达,有力量,并且是直接的性感,而茶艺就比较隐晦,给人感觉纤弱,是传统审美里面那种让人有保护欲的感觉。
还有很多这这那那的风格,什么都有,名词也不少,这里说到ABG只是想要提出跟茶艺风格相对差异的一种选择,还有更多选择。大家只是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风格,很多是从模仿开始。
无可厚非。
5/ 我的观点。(刘阿姨很啰嗦)
先给大家摘录点我昨天发微博发问的评论(匿名了)
问题:请问大家如何看待最近流行的“茶艺风”?(热评摘录)
网友A:蛮无聊的 学什么不好 总有种刻意吸引异性的感觉 没必要哈 自己想成为啥样就是啥样(要是喜欢当我没说
网友B:我个人觉得流行啥都是一阵不太需要上纲上线 有可能下一季度流行恶毒女配妆
网友C:不建议推广,性感就健康的性感,不要搞些里气的东西
网友D:就脚丫子有点儿不适,但是也不关我啥事儿
网友E:名字也不舒服,骂学的感觉
网友F: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又当又立 平时骂 现在模仿
网友G: 日系不日系,纯欲不纯欲…四不像…还没有个人特色的跟风…
网友H:以前很喜欢这种风格。后来感觉出现了很多打着茶艺风,但根本就不是那个味的照片。就感觉好像不喜欢了。
网友I:喜欢就搞 自己承担 我没兴趣 与我无关
网友J:我现在看见抹奶油就想吐
我真的很喜欢看大家的评论,可以知道大家的观点和想法,是件非常荣幸且可以让我获得启发的事情。
我不是太平洋警察,更不喜欢拉踩同性,但是我的职业要求我时刻与时俱进,观察社会也体悟周遭,并且来表达观点,不然我没资格叫自己是KOL,key ,也没资格叫自己。
我必须敏感且多疑,提问并且试图去解决问题。
这是我总是讨论这些话题的背后逻辑,当然我也在私生活里很喜欢跟人讨论这些社会现象,至少可以保证自己活得不太狭隘,活得有自己的主见。
评论里的大实话,“我没兴趣,与我无关”,其实我也是。我没有兴趣去学习,别人想要搞什么风格也与我无关,只是在饭桌上跟朋友聊几句,表示不解,表示困惑。
上面有条评论就说:没必要上纲上线,过阵子就换风格了。是没错,但是思考讨论总没错,我们的目的不是抨击谁,仅仅是茶余饭后聊聊,也许能更好的认知自己和社会,甚至有可能会改变某个小女孩的想法,让她活得更有主见,更多的思考出现了,社会更百花齐放,受益的是每个人。
俗点说,这叫 (批判性思维)。
不要误解这个名词,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挑错“,不是粗暴的指出别人的不足去评论别人,贬低别人。
“ 是一种思维模式,即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或对待学术的一种态度。”
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思维模式,苏格拉底问答法。可以通过对话问答的方式来进行启发式的教育,鼓励大家去提问去质疑,然后辩论,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自我,和找到双方的逻辑缺陷,帮助深化思考。
这是逻辑和思辨的过程,也是很多国内外学府进行教学的重要方法论,不能说无用。
扯得有点远,我回来,继续我的 。
看到某些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茶艺教学”,我确实头疼了,看到某些照片的风格,我也真实的反感了。这种反感与那个女孩无关,但是与她传递出来的姿态很有关系,还有跟她发布的场所也很有关系。媒介即内容,发在社交网络上并且还拥有众多粉丝,那你要传播的就有可能不单纯是审美了,你可能不自知得在影响很多人。
我研究了一下,有些姿势包括抹蛋糕在脸上,还有把脚丫子伸到屏幕面前,半遮半掩,是两大最主要的拍照技巧,当然还包括更多又藏又露,女人看了都觉得引人遐想,更别说男人。
真的不是性感不好,而是性感的姿态,背后的驱动力。
再次cue我之前写过的文章: 愿我们性感,但脸上没有谄媚和讨好 。
这个名字也有很多可疑之处,它和“绿茶婊”的关系之密切,让我有丝丝畏惧,明知道绿茶婊不好,还要跟着学它的亲戚“茶艺风”?为啥就是绿茶,不能是普洱茶,刮油浓稠。
在我看来形容女孩的「茶艺风」和形容男人的「油腻」,这俩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多少都有为了讨好异性而进行的努力,其实茶艺一点也不清新自然啊,要费尽心思的努力,虽然披着清新脱俗,人畜无害的外壳。
还是普洱好,刮油。
我所言抗拒的并不应该是“茶艺”风格的妆容,因为我也觉得很好看,清淡甜美,纯欲风格也是女性魅力的展现,和长相也有关系,别让纯欲躺**,毕竟很多人天生魅力就是纯欲,男人女人看了都喜欢。
让我难受的是千篇一律,是迎合设定的无差别讨好,是那些擦边球的操作,是那些误导青少年的操作,是那些明里暗里刻意谄媚男性而存在的姿态,是那些把“性”作为自己主要武器的自我物化。
我说的不是每个搞“茶艺“的女孩,只是部分,不要断章取义。
肯定不是每个茶艺风格的女孩都是为了引诱。
之前几年我一直没有做某平台,就是因为我打开看到的千篇一律太多,看到的教学太多,我当时就不明白为啥拍张自拍都要教学,自己没有想法吗?自己没有审美吗?为啥要跟别人一样?那里的迎合太多,看到太多讨好男性的内容,看到太多软**,看到太多可复制性极强的低质量内容,那些内容的观众可能多数是三四线城市的青少年。
我现在开始做了,因为平台本身没有问题,它的生态环境也变好了,虽然为时已晚,但我还是知难而上了。可是,我发现我根本不会做,我微博200万粉丝,到了那个平台我现在连2000都没有。做得好的朋友都跟我说,那和微博是完全不同的生态,有自己的套路。
为了生存,我开始摸索套路。
发现我2000粉丝的KPI两周了,还是不能完成。
提起这个是因为,我想为那些做茶艺风的女孩们说几句话, 茶艺风的火爆绝对不仅个体行为的驱动,那是背后的算法,背后的市场需求,流量和资本的作用,很多女孩只是迎合了这些规则,所谓的套路,为了生存。
凡事都有两面性,抛开对“茶艺”字面上的成见,从另外一个方向解释,也是一类人的生存技能和恋商态度,在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运用女性魅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大家总是一边骂,一边学,背后还有男性视角的默默欣赏,骂是流量,学是流量,宅男的喜爱更是流量。
流量是啥,在这个时代,流量就是钱。
但是还有一种更有态度的选择,难道不可以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我理解网络上的东西不可能都是符合我心意的智慧,有质量,有质感,还有很多低廉的,粗糙的,经不起推敲的内容。
毕竟再富有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也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在隐秘的角落。
网络就是这样,它加速了大家看到某种现象的速度,而算法继续指数级的扩大那些现象,因为背后做app逻辑的人就是这样的思维模式,他们就是要让舆论场热起来,就是为了做增长,做客户留存。
我老说,我眼前的上海只是这个社会太小的一隅,茶艺就如此,我身边没有一个搞茶艺的,但是网络上铺天盖地,因为更多的人可能不在我周遭,有的他们可能来自某个小城市,他们的眼前可能就是两点一线,只有通过网络看这个世界,他们可能还不满18岁,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认知还很模糊,网络上的漂亮姐姐给她什么,她就学什么。
做产品的人没错,小妹妹也没错,靠着网络营生的大姐姐也没有错,但是也许大姐姐们可以选择提供给小妹妹们更多的审美选择,更有力量的内容,让人更长期受益的影响。
哎,对不起我又在对着空气许愿了。
我真的也改变不了什么,而且成现象级的风格,也不是一两个人所为,太多人埋单,太多人爽了,太多人赚了。
“茶艺”的根本是到底是不是 性驱动?是不是为了满足 男性视角的美?它是不是巧妙地打了一个 软**的擦边球?
大家自己心里都有数。
怎么可能跟“性”没点关系呢?
野千鹤子《厌女》中所论述: “外貌的价值,表面看来取决于身体的自然条件,其实也是社会性的。”
男性买单,所谓“茶艺”风是潮男最爱。女孩买单,谁不希望多点男的喜欢自己,就算嘴上说着不高级,但是如果她心仪的男孩就喜欢这种,多少还是会去迎合。这就是人性,是社会性的产物。
就是这么矛盾,又当又立,不管是不是搞茶艺的,骂茶艺的,这是人的毛病。事不关己的时候骂,身临其境的时候还是要逐利,真香。
就好像大家都在骂许放**和林有有,但是骂人的人真的能保证自己永远不成为被骂的人吗?现实生活里多的是许放**,而且都很隐秘,可能还在人前骂着跟自己一个师傅教出来的许放**。
上篇文章还在说male gaze不好,这篇的茶艺就来讨好male gaze了,这个世界的复杂,人性的复杂我一篇文章肯定是说不清楚了。 但是核心观点不变,至少我们不能鼓吹让女孩把自己放在第二性的角度上去行为和思考,一味得把迎合和讨好当成自己的武器一味的讨好可能获得一时的虚荣和甜美,但也有失去的风险,讨好得来的甜美有多甜,失去的苦涩就有多苦。
你看看,骂茶艺的多是女孩,男孩多数看得挺乐呵的。
当然讨论问题还是得有个体行为和群体性的区分,私生活和社会性的分野,就好像你私下讨好你男朋友没毛病,但是你在网上教学如何用性来讨好男性,可能就有点问题。
我没法改变现象,我只能建议给我的读者们一个面对网络碎片化,层次不齐的信息资讯的方法: 处理信息的方法中也包括 — 忽略它。
至少,我们可以做到有选择接收信息。
法国作家Andre Gide 说“一旦环境变得与你相似,或者你变得像环境了,那么环境就对你不利了。”我一直谨记这句话,让自己多一分思考和主观选择,要接收什么信息,拒绝什么信息,要学习什么,要摒弃什么。
这是我的建议。
纯欲没错,妆容没错,“茶艺”姿态背后的逻辑可以被质疑,教学的人和学习的人都可以三思而后行,但谁也没法干预谁的选择。
纪德还说过,“我惶恐地发现时光的狭隘性,发现时间仅有一维,不是我所希望的宽阔跑道,而是一条线,我的各种欲望跑在上面,势必相互践踏。”
人太复杂了,自己的欲望都在不停打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