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阴唇整形 小阴唇整形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原野,李强,李峰永,周宇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妇科整形科
小阴唇位于大阴唇内侧,前庭外侧,是一对较薄的皮肤皱襞,柔软色红,表面光滑无,外侧的阴唇间沟将其与大阴唇分开。小阴唇的外侧皱襞在阴蒂上方形成包皮,而其内侧部分于阴蒂头下方形成阴蒂系带,左右两侧小阴唇的下端汇合形成阴唇系带。小阴唇的大小和形态各不相同,可呈现不对称或分裂的形态[1]。经典解剖学对于女性外阴的描述比较简略,近年来随着小阴唇整形手术需求数量逐年增多,国内外学者对于小阴唇的各方面研究也方兴未艾。笔者回顾了小阴唇解剖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为小阴唇整形手术提供有益的参考。
1组织学特征
小阴唇起源于尿生殖器褶皱,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呈乳头状突起,有黑素细胞沉积在上皮基底部。表皮较大阴唇薄,角化程度逐渐减弱。从小阴唇内侧1/3到前庭,上皮是非角化的、起源于内胚层的黏膜组织,该组织呈现含有糖原颗粒的大而松散、适度扁平的细胞。Hart线划分了小阴唇角化上皮(胚胎学上源自外胚层)和阴道前庭非角化上皮(胚胎学上源自内胚层)之间的过渡[2]。皮下组织主要为结缔组织和血管勃起组织,无脂肪组织,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有丰富的皮脂腺和外分泌汗腺,但无毛囊。在性唤起的同时,小阴唇会因充血而变得肿胀,厚度可增加1~3倍[3]。小阴唇组织富含大量的神经末梢和感觉受体,如生殖器神经小体、球状小体、小体和环形小体等[4-5],因此具有高度的性敏感性。另有研究表明[6],小阴唇上皮中分布有丰富的受体,与小阴唇的发育具有密切关系。
2外阴测量与美学标准
女性外阴结构的测量对于美学标准建立和手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既往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国内外学者们对来自8个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组女性的小阴唇测量数据总结见表1[7-14],尽管纳入和排除标准存在差异,但综合以上测量结果可以发现,小阴唇的形态个体差异较大,双侧不对称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女性外阴形态与年龄、BMI、孕次、产次和性生活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小阴唇在绝经后会出现萎缩性变化[15]。1993年,T 提出将小阴唇按大小分为4类:Ⅰ型,无肥大,阴唇2~4 cm)和Ⅲ度(>4 cm)。[17]发现,特定形态小阴唇引起的症状不同,将小阴唇分为3种类型:Ⅰ型,前1/3肥大,呈“旗帜状”,此类患者穿着紧身衣裤时外观不美观,会阴区有不适;Ⅱ型中1/3肥大,呈“斜形”,外观整体较臃肿。Ⅲ型后1/3肥大,呈“圆形”,比Ⅰ、Ⅱ型更频繁的出现疼痛,且小阴唇会阻塞阴道开口。还有学者[18-19]从外阴结构比例的角度描述理想的小阴唇形态。Qiang等[18]结合外阴测量的数据,提出小阴唇的美学标准存在两个黄金比例(图1),即小阴唇的底边长:阴蒂包皮长=1.618∶1;小阴唇后唇距:小阴唇前唇距=1.618∶1。Frojo等[19]通过分析发现,大阴唇和小阴唇的宽度之比为3∶1获得的评分最高,是理想的解剖比例。
在国际上,妇科、儿科和整形外科等领域的专家对于小阴唇的美学标准尚未达成共识。小阴唇具有保护尿道及阴道口,防止阴道干涩,引导尿流的生理功能,手术原则应在不破坏小阴唇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下,使术后的外形自然美观。一般认为存留小阴唇组织从小阴唇宽度的中点到阴唇间沟的垂直距离≥10 mm。小阴唇作为身体非常独特而缺少替代物的组织,一旦被过多切除很难重建,因此切除时需要遵循宁少勿多的原则[20]。同时,应遵循个性化的原则,充分考虑小阴唇与阴蒂包皮和大阴唇的相对大小以及位置关系[21]。
3血供特点
1936年,M 通过在尸体皮肤动脉中注射造影剂发现,小阴唇由垂直于阴唇长轴的小动脉灌注,这些小动脉在阴唇边缘下方汇合。小阴唇的后2/3由阴部内动脉灌注,而前1/3由来自阴部外动脉灌注。这两个系统在前1/3和中间1/3之间的连接处具有非常细小的吻合。1985年,WY Hwang等研究了60例小阴唇标本,证实了阴部外动脉和内动脉的分支共同参与小阴唇的血供,并相互吻合形成6个血管弓。等[22]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旋转技术,确定了小阴唇的四条主要动脉,构建了动脉解剖模型(图2),其中一支是相对中心位置的主要动脉,将其命名为“中央唇动脉”;两支位于中央唇动脉的后方,命名为“第一后唇动脉”和“第二后唇动脉”。最小的一支是“C”动脉的前方,命名为“前唇动脉”。参与供应阴蒂与阴蒂包皮的阴部外动脉分支,与阴部内动脉来源的血管分支在小阴唇最前部的黏膜表面形成精细的吻合网络。此研究认为,小阴唇前部的血流灌注相对较少,因此前部的楔形切除能保留小阴唇组织更多的血供。
Kaya等[23]通过采用手术中的冷光源照亮小阴唇外表面的方式评估小阴唇的血管分布,发现其血管分布模式符合等提出的模型,并随患者小阴唇形态、大小的不同可能有所不同。主要供血动脉多存在于小阴唇最突出的位置,垂直于外侧缘穿入。然而,该研究发现很难区分动脉和静脉。明确小阴唇的血供特点对于避免小阴唇缩小整形术后出现皮瓣坏死、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还需要对不同形状的小阴唇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4神经分布特点
小阴唇不仅仅具有丰富的血管结构,而且是参与性反应的重要敏感组织。小阴唇整形手术对于小阴唇感觉,特别是性感受的影响尚不明确[24-25],这促使研究者对小阴唇的神经分布特点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究,以指导相关手术的设计和实施。尸体解剖发现,女性外生殖器主要受阴部神经的支配。在会阴浅横肌水平,阴部神经分为深支和浅支,其中浅支延续为阴唇后神经支配小阴唇的感觉[26]。然而,小阴唇细小的神经分支难以使用解剖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学者们转而通过组织学方法分析其神经分布的特点。
1975年,L 等对比了正常小阴唇组织和肥大的小阴唇组织的感觉神经末梢,发现两者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等[4]对10例青春期前女性的因阴唇融合行手术切除的部分小阴唇组织进行了嗜银染色,发现高密度的神经束存在,且内侧面染色较外侧面深,因此认为小阴唇内侧面的神经末梢更为丰富。等[27]对8例绝经后女性的小阴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染色,发现相比于大阴唇,小阴唇组织中有大量的神经纤维,内外侧面的分布无明显差异,沿小阴唇长轴存在中央区域粗大的、有髓鞘的神经干,似乎与小阴唇内的血管结构伴行,研究者认为该神经结构是小阴唇在性唤起过程中小阴唇充血肿胀发生的解剖学基础。等[28]分析了小阴唇6个解剖区域上感觉神经分布的密度,认为小阴唇的神经分布不具有一致性,最内侧的小阴唇相对于中间和外侧部分的神经密度略低,但各解剖亚单位之间的神经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等认为,小阴唇在整个解剖结构中具有始终如一的致密神经分布,无论是利用边缘切除还是楔形切除等术式,都会在术后留下具有感觉神经束的阴唇组织。Cao等[29]对新鲜尸体和手术标本来源的小阴唇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内、外侧区域神经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神经束到内、外侧表皮的距离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当前研究中组织切片的取材不具有连续性,免疫组化染色还难以直观、准确的提供神经在小阴唇的走形和分布依据。
5总结与展望
小阴唇是女性外生殖器的重要结构,也是性活动中的重要器官。笔者综述了小阴唇的组织学以及血供和神经分布的特点,结合不同人群中女性外阴测量的数据,对小阴唇的分型和美学标准进行了探讨。随着女性外生殖器整形手术需求量逐年增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广泛关注,亟需进一步明确女性外阴的精细解剖结构,构建美学标准,为相关治疗项目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致谢:感谢北京大学医学部闫杨轩宇为本文绘制插图。
参考文献略。
来源:原野,李强,李峰永,周宇,刘美辰,车可心,王可可,曹玉娇.小阴唇整形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3,34(03):172-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