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创业机会 如何把握乡村创业机会?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民建镇江市委副主委)
乡村创业之所以具有特殊性,是因为它发生在乡村这个特殊的空间、创业主体是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以农业这个特殊的产业为基础。乡村创业性质的特殊性,是由其时代使命所赋予的。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乡村发展不充分,需要通过推动乡村振兴来解决,而乡村之所以发展不充分,是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所致,因此必须推动乡村创业;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要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因此乡村创业只能立足于乡村。基于此, 改造乡村传统农业,催生乡村新兴产业,实现乡村充分就业,就成为乡村创业的特殊使命。然而,不管是什么创业,从本质上看,都是创业者通过把握创业机会,实施创业行为,取得创业绩效的过程。因此,创业主体能否把握创业机会,是创业能否发生的先决条件。那么,作为乡村创业主体的农民,如何把握创业机会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创业机会说起。
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同时又是一个极其难以描述和刻画的概念。所谓“机会”,通常被解释为“难得的有利时机”,但对于创业的内涵,人们却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创业是创建一个新企业并以此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有人认为创业不仅仅是创建新企业,还要能够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追寻机会,将不同的资源加以组合利用和开发;还有人认为创业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变革,并将创新看作是成功创业的基础。正是人们对创业赋予了创新的内涵,所以有人认为,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城市化挤压,都已经出现了日渐凋敝的现象,那些农民又怎么可能在乡村获得创业机会呢?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农民在乡村进行创新创业,显然不是一件具有普遍可能性的事情。不过,在我看来,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分层结构,人们分布在不同的层级当中,追逐的价值也不尽相同。就创业而言,有的是为了尝试挑战风险,追求自我实现的满足感,风险大收益也大,可称之为“革命性创业”;也有人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做一些谋取新价值的尝试,这也是一种创业,有人称之为“边缘性创业”。因此,我们从一个更宽泛的内涵来看, 只要是创建了一个新事业,能够给行动者带来新价值的活动就可以称之为创业活动。因此,所谓创业机会,也就是创建一个能够带来新价值的新事业的有利时机。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农民在乡村就会有许多创业机会,因为 传统农业的局限性越大,对突破这种局限性的微小努力都有可能获得新价值,而乡村产业的形成,就需要从这样的点点滴滴突破开始,才能不断通过传统农业衍生出农村新业态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应该鼓励和维护农民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任何努力,尽管这些努力可能与创新相距甚远,但它只要能够给农民带来持续的价值收益,促进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就应该视之为农民的创业活动。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 乡村创业机会定义为: 在乡村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创建一个新事业,实现对传统农业局限性的突破,并能获得农业之外新收益的有利时机。那么,农民去哪里获得这样的创业机会呢?从我的调研观察来看,乡村创业机会的把握可以有三种方法:
(一)市场失衡中存在的乡村创业机会。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均衡,认为市场总在朝着均衡方向努力,也正是这样的努力导致资源配置的优化。但遗憾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均衡总是短暂的,非均衡才是常态。对于创业者来说,正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非均衡,才会出现获利的机会,能够抓住这样的非均衡获利机会,才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就传统的乡村社会来说,如果局限在传统农业当中,进行日复一日的简单农业生产,对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追求,就编织成一张张“蛛网”,将农民困在狭小的市场范围当中。如果走出对狭小空间中市场均衡的追求,从市场需求多样性去看待农产品,就会发现农产品市场存在许多供需失衡的领域,满足这些领域的需求,能够给农民提供许多创造价值实现收益的机会。因此,从市场失衡中去识别和发现乡村创业机会,是乡村创业的重要方向。比如,我的家乡江西吉安,是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方,那里的农民世世代代种水稻,也世世代代面临着蛛网困境。据说今年的粮食价格比去年就每百斤下降了数十元,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又是一个望着丰收笑不出声的年份。但是,近年来有人发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春节回到家乡,年后再出去时总要带着家里的家烧、米酒、米呈(一种客家人的小食品)出门,把家乡的味道带向远方。对于乡土农民来说,制作这样的产品没有任何的技术障碍,但由于他们进入城市之后,要消费到这样的家乡产品近乎奢望。这些年,有在家的农民发现了这其中市场失衡的机会,建起了家庭作坊,开始生产家烧、米酒、米呈等传统食品,满足那些从家乡走出去的城里人的需求,摆脱了种粮卖粮这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蛛网”之困,获得可观的农业新收益。在这里我们看到,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多样性,即便在一个市场中(如粮食市场)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在另一个相关市场中(比如家烧、米酒、米呈),却存在巨大的供不应求的市场失衡机会。把握这种机会开创种粮之外的新事业,就有可能获得乡村创业的收益。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一方面有2.8亿农民工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大量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其实都是从农村走出去的,这些生活在城市,但又有农村根基的人群,仅仅从消费习惯上就对农村土特产品有着巨大的留恋,这是城市工业无法制造出来的乡愁味道,因此存在市场供给缺口。在互联网、物流快递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正好成为乡村创业的难得机会,许多农民就是瞄准这样的机会,成为乡村创业的实践者并使自己生活得到改善的。
(二)凭借灵敏的感知建构的乡村创业机会。先说两个案例,一个是我在江苏沭阳调研时发现的。江苏沭阳是全国著名的花卉基地,种植花卉苗木是这里农民的传统产业。和其它地区的许多农民一样,这里也是家家承包几亩地,农民在自己家里的几亩承包地上种着各种花卉,然后通过电商平台把花卉买到四面八方。由于采用了电商这种新的销售模式,每家每户尽管说不上事业做得有多大,但比原来的种粮收益要大很多。家家户户做电商也成就了沭阳的淘宝村、淘宝镇闻名全国。在调研中我发现有一户农户,他不像其他农户那样去种这里非常普遍的花卉苗木,而是仍然种着苏北传统农业常规的小麦,但却将小麦收割后连着麦秆一起晒干,堆在自家屋子里,然后将这些麦穗扎成一束一束,跟其他种花卉的农户一样,将这些麦穗当作插花材料,通过电商卖出去,据说一亩地的麦穗可以买到5、6万元,这是数十倍于种麦子的收益!还有一个案例是,我在浙江义乌的何斯路村调研,村支书何先生告诉我,何斯路村原本属于穷山恶水的山区小村,他在外创业成功后想回来带领村民创业致富,但苦于村庄的条件一时找不到突破。于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2008年,何斯路村在义乌火车站做了一个广告,说12月18日的改革开放纪念日,何斯路村杀牛招待所有前来的客人,大家可以免费喝牛肉汤。据说那天何斯路村来了2万多人,热热闹闹,不仅让2万多人了解了何斯路村,因为喝牛肉汤,还卖出了村里传统的黄酒,关键是,此后村里开始种植薰衣草,黄桃等,发展乡村旅游,游客与日俱增。这次奇特的活动,成为打开何斯路乡村创业的重要契机,带动许多农民在乡村创业,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 乡村创业机会本无所谓有还是无,它可以通过人们与环境的互动建构出来,能否建构创业机会,取决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理解和阐释。能够将麦穗当花卖、能够找准某个特殊意义的日子请远乡的游客免费喝牛肉汤攒人气,以此推进的创业活动,体现了行动者对环境的高度感知和理解能力,将其与创业诉求相结合,引发了创造者破坏,打破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从而获取高额的创业租金。如今的中国农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村庄正在一步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类似环境变动因素的层出不穷,为农民建构乡村创业机会提供了沃土,关键是要有对环境高度感知能力的乡村创业者积极参与,去建构这样的创业机会。
(三)凭借网络结构异质性生成的乡村创业机会。由于乡村的生活空间有限,加上与外界没有足够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们认为,传统乡村居民的社会网络是高度同质的。高度同质的社会网络,是传统乡村进行创业活动的巨大阻碍。不过我们发现,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 现在的乡村早已改变了这种封闭的状态。几十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走进不同区域的城市,与来自不同区域的人们在一起工作,进行交流,原本封闭的农民在外面有了与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机会,也因此构建出远比在家时复杂得多的社会关系网络。当这些常年外出散落在不同城市区域空间的农民再次回到家乡,他们原本十分相近的社会网络,现在出现了高度的异质性。我们知道,社会关系网络里蕴藏着丰富的创业资源,如果社会关系网络是同质性的,创业资源也具有同质性,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基于这种同质性资源进行的创业活动也通常具有同质性,甚至就很难寻找到创业机会。但是,如果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高度异质性,使得创业机会也具有高度异质性,就为乡村居民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完成创业奠定了基础,甚至不同的创业活动还会有互补的可能,这对从乡村创业是有力的促进。在广西宾阳调研时发现,村民张先生年轻时在编织厂打工,学得一手过硬的编织各种花篮的好手艺。后来有村里人在广州打工,偶然有机会了解到广交会,发现各种花篮在广交会上有极好的销路,于是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架起了家乡编织的手工产品与广州及国际市场的桥梁。 就这样,许多从村里出来在不同区域城市务工的乡民,通过自己构建起来的新生社会关系网络,围绕着花篮编织这样的产业,把产业链从线性拓展到网状。现在,宾阳人将生长在河边的水葫芦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野生植物,当作编织花篮的原材料,将编织的花篮,通过广州的广交会,远销德国、法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解决近2万人的就业,成为宾阳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由此看来,中国乡村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传统乡村落后、封闭的均衡正在被打破,处于变动当中的乡村非均衡,孕育着许许多多的创业机会。因此可以说,农民,不管是现在还在乡村的,还是曾经从乡村走出去现在想回来的,如果愿意尝试,都会有无限的创业机会在等待着他去发现,去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真正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