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光伏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金融玩法伴随衍生风险 丨 NEBR明星公司
新能源商业评论(NEBR),致力于打造新能源产业创变时代最有质感的商业评论内容,凝聚核心产业从业力量。明星公司栏目,关注行业头部重点公司,结合企业最新动态拆解产业方向、内部战略,形成权威的系统解读。
【摘要】创维在面临家电市场饱和与技术革新瓶颈的挑战下,于2020年跨界进入光伏领域,并迅速崛起成为光伏新贵。
在其他企业瞄准地方政府或者海外市场时,创维选择布局县乡市场和屋顶,依托其广泛的线下渠道与“家电下乡”经验,完成了对小角度切入市场的布局。
这一商业模式避免了转型者在技术和投融资方面的宏观困境,也能搭乘上国家政策的快车。
下一步的目标是规避“光伏金融化”的衍生风险,并提升新业务的利润。
进入2024年,无论是从慢到快还是从快回归到慢,市场都要面临冷静的取舍。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业新进展(不建群),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
以下是正文:
至少在2020年创维刚开始跨界进入光伏领域时,很多人是持观望态度的。
格力2015年跨界手机,但最终因经验不足而失败;泸州老窖联名茶百道也在消费者的冷落中郁郁而终……
尤其在因疫情冲击而颇显动荡的2020年,创维可谓是拿出了十足的勇气和决心。“做不好,晚节不保,但若不做,一定会死不瞑目。”创维创始人黄宏生曾如是说。
为何创维坚持走这条险路?仅仅三年,如何一跃成为光伏行业新贵?创维提供的其实是典型思路。
01赴身光伏冲出存量市场
互联网电视品牌的崛起给创维等老牌厂商摆了一道难题。2019年,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国内家电市场已达到饱和状态。创维的传统电视业务收入则自2017年起便持续下滑。
由于国内彩电由传统的娱乐属性向美观属性转变,2023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仅达3142万台,然而与2022年相比下降了13.6%,零售额则为1,098亿元,同比下降了2.3%。这表明我国的彩电行业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
但头部的技术革新却未能有效刺激市场需求。
虽然OLED、Mini 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已经进入市场并得到一定普及,但这些技术未能彻底扭转市场下滑的趋势。相反,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成本较高,部分消费者对于新技术产品的接受度有限,导致新技术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提升缓慢。
创维曾尝试推出8K电视等创新产品,并涉足车载液晶显示器领域,但这些努力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创始人黄宏生早年一直怀揣着打造“千亿集团”的梦想。2012年,他为创维设定了到2020年实现千亿营收的目标;2018年,创维迎来30周年庆典时,其再次提出五年内实现千亿营收的目标。然而,截至2022年,公司的总营收为535亿元,仅达到目标的一半。
因此,寻找切实有效的业绩新增长点已成为创维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光伏发电尤甚。
2021年,为落实双碳战略,国家能源局在全国676个县(市、区)启动了分布式光伏的“整县推进”试点工作。
家电行业整体面临压力,而拥有政策扶持和市场机遇的光伏产业则一路向好。双碳战略背景下,消费端的家电产品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家电企业在制造、组装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积累的产业链优势,使得其天然拥有较低的进入门槛。
家电业因此掀起了“跨界”追逐光伏的风潮。早在2013年,家电龙头企业格力就开始尝试研发“不用电费”的光伏空调;2021年,康佳则投资了光伏玻璃项目。
创维当时的选择,应势而生。
02不生产光伏,只是光伏下乡的搬运工
创维光伏的成功路径上,其独特的业务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
具体而言,创维不直接生产光伏组件和设备,而是专注于服务和渠道分销,降低了门槛和投入。
简单来说,创维光伏的这种运作方式就是由其提供硬件设备和维护服务,并代付租赁押金,而合作方则负责将设备租出。
举例而言,创维光伏通过与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的合作,构建了“光伏+惠民金融+数字科技”的商业模式。
用户通过“出租”自己的屋顶资源,在21至22年的租赁期内,能够按照固定比例获得保底收益,22年后,电站的所有收益将归用户所有。
与创维相比,尽管许多企业在市场推广中声称的“12%收益率”颇具吸引力,但当真需要农户们投入真金白银进行电站投资时,他们却表现得相当谨慎。毕竟,对于农户而言,电站投资并非一笔小数目。
创维融资这种租赁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初始投资成本的问题。在该模式下,农户与金融租赁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协议,由金融租赁公司出资购买电站,并将其出租给农户。农户通过全额上网获取收益,并分期支付租金。租赁期满后,光伏电站将归农户所有。
实际上,这种模式相当于通过贷款方式帮助农户实现电站投资,进而带动了创维的电站销售收入和长期的运维服务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为落实双碳战略,国家能源局启动了分布式光伏的县级试点工作,这一政策推动了户用光伏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创维凭借多年“家电下乡”磨练出的广泛线下渠道和对下沉市场的深入了解,搭配上独特的租赁模式,迅速在农村市场占据了优势,而农村市场正是光伏市场的大头。
基于此,创维的光伏业务成功“嫁接”在了集团过去三十多年的营销网络体系上,这使得其能够快速切入市场,与代理商、上下游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
此外,创维还独创了“装光伏送家电”的营销模式,这一策略不仅带动了光伏业务的市场开拓,还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服务端的竞争优势。创维光伏总经理马龙透露,公司已赠送出上百款家电产品,共计70余万件,金额达13.8亿元,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其光伏业务的市场拓展。
03暗藏风险:光伏“金融化”的多面性
总结来看,创维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对金融公司的吸引力更大。
在农户的理解中,他们不需投入本金、只需提供闲置的屋顶,就能月月有租金和发电收入,在收租达到一定年数后(一般为20年),屋顶的电站就送给你了,听起来一本万利。
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百姓对于这种新型金融租赁模式的法律风险规避很难控制。尤其当下沉足够细分,各种“操控”的风险陡然升高。
举例而言,凤凰网此前曾报道过相关的光伏租赁风险案例。
“我从来没有贷过款,怎么可能名下已经有16万的贷款?”这是一位农户的真实心声,其只是跟一家公司签了份合同,把自己的房顶租出去安装了“绿色光伏”,并不明白为什么出租屋顶突然变成了承租公司的光伏设备,而且还莫名其妙背了贷款。
直到该农户再想申请相关的地方政府激励免息贷款时,才发觉自己已经失去了资格。
更重要的是,在长达20年、25年、30年的合同期限内,屋顶的光伏设备是否能撑过这一周期很难保证,等到最终落到农户手中时,可收益年限很难判断。
何况光伏政策日新月异、各家长达数十年的发展规划并非一纸合同所能约束,涉及拆迁、搬家等事件,风险最终还是落到农户头上。
相对而言,光伏厂商和金融公司赚钱的逻辑则更为轻松。
此外,光伏下乡的实操过程更加繁琐,渠道代理公司作为小微企业,往往也承担了更多的现金流风险。
举例而言,此前据新法治报消息,南昌新创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创新公司”)拖欠市民邹先生的光伏项目开发、协议签订业务费,理由是资金周转困难。除邹先生外,有不少员工也被拖欠工资。
原因是创维光伏设置的光伏电板安装高度标准与当地政府规定的高度不符,几番调解未果,该项目就此停止。除此之外,新创新公司的一位合伙人因为该项目停止要求撤资,拿回在创维光伏的部分保证金,导致创维光伏对新创新公司不信任,便未把已开票的款项打给新创新公司。
按照新创新公司与创维光伏相关负责人的协商,前者需要再把10户的光伏项目竣工,才能被退还之前200多万元的保证金。
多方牵扯下,资金一拖再拖。
这是该种模式的本征问题,链条一旦过长、参与方越来越多,涉及到的风险和违规操作也会爆炸式上升,最终的盈利也许并不是最初设想的共赢。
据中国基金报此前数据,创维2023年新能源业务毛利率为8.2%,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2023年下半年的新能源毛利率为9.1%,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尽管其并未在今年的财报中披露光伏业务的利润率,但此前据第一财经报道,创维光伏202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率约3%-5%。
两项数据相较于光伏龙头都有所差距,规模化抢占农村市场之后,创维优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持续扩大新业务的盈利能力。
04创维的启示:国产光伏的因地制宜
有别于创维光伏,国内的部分厂商往往选择瞄准地方政府或者海外市场,但后两者近期却面临不少挑战。
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而降低资金和技术门槛,导致光伏行业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同时,光伏作为重资产行业,资金链紧张成为普遍现象,加之政府对资本外流的限制,企业的海外布局计划也受到影响。
今年以来,美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严重削弱了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之欧洲国家可能逐步提高关税壁垒,进一步压缩了中国光伏产品的市场空间。
此外,光伏行业在向n型硅片转型过程中,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挑战,异质结和BC等新技术的量产降本难度大,设备成本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这一背景下,创维光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其抓住了国内市场、尤其是县乡级市场的运转机制,愿意先瓜分产业“大饼”中的一小部分,至于后续的增长,先解决切实存在的问题再去考虑。
如此,反而避免了不少转型者在技术和投融资方面的宏观困境,也能搭乘上国家政策的快车。
但伴生的“金融”法律风险也至关重要,能否真正实现“企业-金融公司-农户”共赢实际是评价创维模式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
进入2024年,无论是从慢到快还是从快回归到慢,市场都要面临冷静的取舍。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业新进展(不建群),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
– NEBR –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