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德国怎么办签证 【留学】中国留学生签证被德国外管局刁难,在国外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是否应捍卫权利?
你可能还想看:
写在前面
通常,在德国遇到任何问题,我都会先思考,是不是自己太敏感。我大致确信我把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调整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配比上面,参见,以及.
但是,关于中国人擅于忍气吞声、不敢发声的例子听得太多了。我不想做一只只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自己较劲的软柿子,碰到了被我评价为外界问题的事情,我会跳起来用行动坚决反击!
今天的文章有点长,但是你的意见对我如此重要。上次的漫画大家很喜欢,我在策划下一个选题,想叫做——“留德华的中国心”。
我们,共有一颗中国心。
中国留学生入境德国后,要去当地外国人管理局(简称“外管局“)把临时签证换成长期签证,时效从几个月到两三年不等。签证到期,就要重新带着材料去申请延长(简称“延签”)。几年拿下一个学位,需要和外管局打好几次交道。
材料包括:
在后三者都合规的情况下,外管局会根据保证金的金额确定签证延长的期限。每一次延签,都须向外管局缴纳约80欧费用。
我前两三次延签都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也觉得工作人员态度友好,笑容可掬。谁知道,是没有碰上那个态度恶劣的呢?上上一次延签,发生了一件我至今都觉得很受伤的事。
我像以前一样带着所有合规材料去延签,想要一次延两年,工作人员却不同意,说只能给我延一个学期。一个学期?那就意味着我过三四个月就又要延一次,两年要多延三次,多交200多欧,多跑三次外管局。我好说歹说,工作人员都咬死不松口。
可笑的是,后来又延签,我心灰意冷,只申请延一个学期,结果换了一位友好的工作人员,她看了我的材料主动说,您的钱够延两年了,我给你延两年吧。
虽然我这次走了好运,但可以看出,对于完全相同的申请条件,外管局的处理方式是不统一、不公正的。
这次遇到友好的工作人员了,办事顺利,下次遇到不友好的呢?我遇到友好的了,别的中国留学生遇到不友好的了呢?
我的朋友李念(化名)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她通过一轮邮件和外管局搏斗,加上教授的施压,外管局才顺利给她延签。
当地市长和市政部门不时会在学校组织调查,让学生们提出对市政工作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也有市长信箱。
联想到大家在群里有一次对外管局大吐槽,我想,要不就一起给市长写一封信吧,让他敲打一下外管局,不要如此恣意地对待中国学生,在他们的行政权限中,都尽量保证给到中国学生比较优良的待遇,也不要动不动再说一些难听话给我们听。
如果有人帮忙,我是不愿意花自己的时间来写这封信的。但是想到以后自己以及学弟学妹们,不用再忍受外管局那样的态度,我决定来起草这封信,做到有礼有节,并跟当地学联(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进行了沟通,希望借用学联的名义。主席和我一拍即合,并准备上报学联的上级组织领事馆教育处。
我的预期是一定会得到很多同学的响应和支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举遭到了很多人的激烈反对。
首先,有很多同学表达了自己和外管局一直相处很愉快。很多同学刚来德国不久,就如刚到德国两三年的我,大概还没来得及遇到那位态度恶劣的工作人员。我其实很理解这些同学的想法,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说不定我也会跟他们一样。
但是,他们自己运气好的经历,并不能抵消别人运气不好这种经历的存在?我希望通过写信,可以让去外管局办事不要再成为一件需要碰运气的事情,而是可以稳定地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得到受尊重的态度。
如果说这些同学的想法我还可以理解一些,下面这些用不同方式为外管局洗白的同学,我真的是很难理解!
第一种方式:
外管局没有必要态度很好。
为什么?外管局为什么不该态度好?我不明白。
在任何一种关系中,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为什么我们面对外管局的时候,要对他们要求那么低?
在提到还可以优化外管局服务的时候,有人开始心疼起了外管局的工作量和成本?中国学生被刁难,一趟趟被告知要补交新的材料的时候,谁来心疼我们的工作量和成本?
行政服务不是一种服务吗?我知道那和商业有不同之处,他们有行政权力,但是他们的权力是该用来为我们服务的,不是用来刁难我们的?他们可能素来就态度不好,但这不该被改善、不能被改善吗?
在我提出中国留学生为当地带来消费,也从各方面推动了当地的建设时,有同学说:
我真的差点气出内伤。
在我理解,我们来德国留学,与当地是合作共赢的关系,我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我是选择了德国,但德国也选择了我。
我之所以选择德国,是因为德国的优良教育资源,但与此同时,我也是优质生源啊?
每一个德国留学生在国内也是通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挤进了重点大学,又通过APS审核,学德语证明自己的语言能力……经过了这层层的筛选,才被德国大学录取,之前把我们培养成材的是父母和祖国,我并不欠德国的.
换句话说,我去别的国家,我们消费、打工、文化交流……也能为当地作出积极贡献,那么我选择了德国,德国也应该高兴吧?该对我好吧?“德国政府没求我来读书“,但我也没求着德国让我来读书!
什么叫“不请自来的客人“?德国大学把招生简章放在网上,不就是请大家去申请的?当初申请德国,我确实很希望能来德国,但那不代表我在人格上就要矮一截,就要低人一等?
用这位同学的逻辑,你每走进一家饭馆,都得给老板点头哈腰,因为你选择了那家饭馆,老板也没求着你吃。
在我看来,不管是饭馆还是外管,老板和顾客、工作人员和办事人员,都是互相需要的,都应该互相尊重!
这些同学在精神和人格上自我矮化的行为,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但在这些同学的骨子里,奴性的血液还在奔流不息,让我震惊不已。
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这样想,说,谁让你不在国内好好呆着,非要上赶着去别人那里遭这种白眼呢?这种想法也相当狭隘。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该关门大吉,重新闭关锁国了?世界早已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与国的交流无可回避,正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尽可能地从这种交流中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二种方式:
别的地方外管局态度更不好。
这只是部分截图。
初到德国,学长学姐一聊起外管局都摇头,有人为了避开当地不友好的工作人员,甚至会找朋友把地址改到别的城市,到延签的时候,到别的城市去办理。
天下苦外管局久矣!
但是这些同学的逻辑我也不能理解。别的地方服务更差,就代表着应该接受这里可以差?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改变吗?把差的、更差的,统统变好?
第三种:
“荡妇羞辱“
这是我认为最难以接受的一种。
被为难,是因为我语言不过关?Wie bitte? me?
我心疼所有被这样质疑过的人。
但是我很清楚当时的我并不是语言不好。
当时我早已完成了德语授课、德语论文的硕士课程,并以summa cum laude(拉丁文,成绩最优等、最高荣誉)的成绩毕业,又攻读博士数年。我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在课堂上抓瞎的德语小白了,也多年混迹各种活动和派对、用德语与大家谈笑风生。
但在那一刻,这些我一个字也没有说:这种需要自证清白的感觉太奇怪、太难受了!
按照第二位同学的逻辑,现在“有人”说外管局并没有态度不好,等于有人说某男性并没有性侵过她,该男性只性侵过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那么一方面可能施害者有问题,另一方面受害者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有问题,受害者应该想想,自己衣服是不是穿得太少。这么明显的“荡妇羞辱”?这是怎么就用没有受过害的人经历,抹掉了受害者经历会合理存在、而非受害者责任这种事实的呢?
更奇怪的是,还有人发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信息,建议我去?这是怀疑我已经精神上面出了问题了吗?天啊,我没有精神病,这要怎么证明?
在被大肆声讨的过程中,一些微弱的支持的声音被淹没了。
有一位同学看不下去,私信了我,说,“心疼你!”
当然,也有同学表达自己时仍然很理智很中肯,有的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去向学校反映。
只是,我以为,在国外遇到刁难中国人的事情,团结自家人帮忙是下意识的动作,没想到,很多人每一招都在把人往别的地方支。
有人说,投票过半数,才能以学联名义发信。意思是,要有一半以上的中国学生受到刁难,学联才能出面,还有人说,一定要2/3以上。
那么换句话说,只要受到刁难的人数比一半少一个,那么这部分人的利益都是不值得保护的?就是可以随意被别人拿捏、践踏,要想反抗就只能靠自己、不能靠组织的?
更吊诡的是,已经准备向上级组织报备,如此柔性地反映问题、表达自己,竟然轰轰烈烈地就被自己人扑灭了?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何尝不知道有一点风险呢?风险是什么呢?有人担心的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外管局生气了,翻脸了,中国学生的签证都不给了。因为害怕被收了签证,有的人宁可选择忍气吞声
利益还没争取到,纷纷想要自保。
为什么中国经济站起来了,部分中国留学生的精神和人格还要跪着?
为什么明明是合作共赢的关系,部分中国留学时留学时会觉得在接受别人的施舍?
贸易战硝烟四起,国家层面放话“谈,可以!打,奉陪!欺,妄想!“为何部分中国留学生还不能挺直脊梁?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哪怕我需要利益,我也得站着要这个利益,我不能坐着要或者跪着要!
好友和我下定决心,去找学校,去以个人名义给市长写信,去做一切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的事情!
我俩均临近毕业,快要和当地外管局说再见了。但是,还有许许多多中国留学生会踏上我们走过的路!
我害怕影响博士毕业吗?
有一点,应该还好。
一己之力对抗外管局,害怕吗?
怕。
我担心同学心怀不满吗?
这个倒是。
为什么还要做?
大概,每个时代,形式不同,
但为了让现状更好,总得有人冲在前面大声喊:
“向我开**!“
就像华为新发布的短片说的那样: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山断不了来路,水挡不了归途
你要规矩全无,天地自会为你让步“
愿我们像悟空那样,永远不知山高地远
却也能不忘初心,去寻找未来
今天六一
愿我们永不知天高地厚!
Yvon说:
第一次,Yvon不是在侃侃而谈介绍自己的经验,因为这一次,我也没有答案。
我真的很想知道,现在正在看文章你,能告诉我,我做错了吗?
我心底也一直有一个疑问,别的地方的中国同胞、海外华人,会有人赞同我的想法吗?
如果有的话,请求声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