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院韦敏 | 下颌角手术的术后恢复问题(第一期)
在面部轮廓整形手术中,下颌角手术的门诊量是数一数二的,宽大的下颌会令脸型呈现方形,即我们常说的国字脸,这种脸型虽有个性,但大部分求美者还是不太喜爱,更偏好鹅蛋脸或瓜子脸。
虽然下颌角手术能够快速改变脸型,但还是有很多求美者对在脸上动刀子抱有恐惧心理,其中一些有整形经验的求美者,关心的则是术后的恢复问题。
风险到底有多大?可能导致的问题有哪些?多长时间能恢复?哪些情况能恢复,哪些不能?如果手术失败如何修复?
以上这些问题,涉及的内容较多,我们将分期解答。
在我们进行术后恢复问题的科普前,首先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下颌角本体与下颌角区域相关的血管及神经分部。
下颌角(angle of )系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相交而成,其角度的大小与年龄及咀嚼力的大小有关。下颌角的内外区的骨面粗涩,外有嚼肌附着,内有翼内肌附着,中有茎突下颌韧带附着,下颌角为颌面部表面的骨性解剖标志之一,颅面测量常用之。
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的前壁,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和舌下神经的深面,至颏下三角,经下颌下腺后上方的面神经沟后,至咬肌附着前缘处,绕下颌体下缘至面部。有研究报道称,在下颌骨下缘处面静脉与面动脉伴行,80%的面动脉位于面静脉的前方,20%的面动脉位于面静脉的前深方。面静脉在颌下区走向外下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平下颌骨下缘处,面动、静脉位置表浅,浅面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颈阔肌、皮肤;深面紧贴下颌骨骨膜。
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于下颌骨颈的后方汇合而成,穿入腮腺,在外耳门前方下行于颈外动脉的浅面。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或其主要分支近于十字形交叉,它们之间很少有腮腺组织分隔,多直接相贴。下颌后静脉与下颌骨升支后缘几乎平行走形,此处管壁较薄,管径较粗,仅隔骨膜或薄层腮腺组织与下颌骨升支后缘相贴。
穿出腮腺下极后,分为前后两支16侧(占80%);前支行向前下注入面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4侧(占20%)不分前后支直接和耳后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下颌后静脉与下颌角的关系分为2种类型:①紧密结合型: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形成的弧形结构与下颌骨紧密相贴,距离较近8侧占40%;②松散结合型: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形成的弧形结构与下颌角有一定距离12侧占60%。下颌角越往后下突出,下颌后静脉与下颌角距离越近。下颌后静脉与下颌骨升支后缘、下颌角距离分别为(3.00±0.56)mm(12.20±1.09)mm。
面神经下颌缘支为1~2支,多为1支,从面神经的颈面干发起后,均经过下颌角上方和咬肌后缘处,位置较为恒定。下颌缘支自腮腺浅出后的行径大体为走行于咬肌筋膜内,在咬肌前缘跨过面动脉,此位置比较恒定,未发现不与面动脉交叉的情况;最后分支支配颈阔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颏肌。
下颌缘支出腮腺位置距离下颌角为(10.36±0.41)mm,下颌缘支出腮腺后与下颌骨下缘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种:
①平行走行于下颌骨下缘之上,距下颌骨下缘(6.84±0.70)mm,12侧占60%,在咬肌前缘几乎平行与面动脉交叉;
②大致平下颌骨下缘,相当于下颌骨下缘与颌下腺之间的沟内行走6侧占30%,在咬肌前缘斜向上与面动脉交叉;
③呈弓状行走于下颌骨下缘以下,最低不超过1.2cm,2侧占10%,在咬肌前缘斜向上与面动脉交叉。
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叉情况可分为三种:
①下颌缘支位于面动脉浅面者16侧占80%;
②位于深面者2侧占10%;
③下颌缘支分两支经其浅面或深面夹持或环抱颌外动脉,然后合成1支,2侧占10%。
观察还发现4侧占20%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神经下颊支存在吻合现象。面神经下颌缘支跨越面动脉位置与下颌骨下缘的距离(6.93±0.42)mm。面神经颈支为面颈干的终末支,由腮腺下缘穿出,行经下颌角后方(9.92±0.40)mm,在颈阔肌深面行向前下方,分支支配颈阔肌。
以上为下颌角区域血管与神经分部的相关知识,下期我们将针对下颌角手术方式及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