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茶艺师”,你真的还会泡茶吗?
事茶数年,随着自己对茶的认识与理解逐渐加深,对茶的品质与口感日渐敏感,让人感觉现在绝大多数茶艺师,已经泡不好茶了。
很多人为什么选择做茶艺师?入门要求低。通常只要培训一周,就能上手。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低门槛,入门后遍基本止步于于入门时的标准,使得在庞大的茶艺师队伍中,很难觅得称心如意者;很多人觉得茶艺师听上去是一份优雅而得体的工作,很多人选择这样的一份工作,无非就是当作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其心并不在茶,抱此态度者,必然难于在茶上有所精进;
很多茶艺师,经常在微博、朋友圈上秀自己喝了什么牛逼的茶、用了器具、拥有了什么衣服、参加了什么表演、获得了什么荣誉、见到什么神人……
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很多茶艺师而言,对于这些美好的一面,仅仅停留在秀的层面,很少去对这种美好的本身,去进行更深的感受与理解。比如说有茶艺师经常秀自己所喝多的各种神茶,但是当你问他这茶好在何处?你喝到了什么感觉?顿时就词穷了。
现在的各种茶事活动,也为茶艺师的各种秀,提供了绝佳的舞台。这种舞台,或许能够让很多茶艺师开眼界、见世面,但是将大量的精力花费于此,会让他们很少去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把茶泡得更好?
在社交网络的世界里,茶艺师们时而五彩斑斓,时而绚烂多姿,时而飘飘若仙、时而优雅诗意,让人对其心生向往。但一旦回归到茶的本身,便捉襟见肘,那杯茶,似乎千年一味,既遗憾,也无感动。
当一个人仅满足于物质上的虚荣,便难以从精神的层面去领会茶、去把握茶,虽然看似每天泡在茶中,但实际离茶的已越来越远,只是自己浑然不觉罢了。
很多茶艺师,在通过技能培训考核后,其认知就已止步。虽然偶尔会从茶客的嘴中听到关于茶的一些新知识,如果不同的茶客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意见,作为茶艺师该如何抉择?所以,茶艺师不能将学习茶的途径,寄托在茶客的三言两语上。我们并不否认那些富有真知灼见的茶友,能给茶艺师带来很多启示,但是这样的人,在整个茶叶消费者中,又能有多少呢?很多茶客对茶的认知,依然是人云亦云的状态。
所以对于茶艺师而言,想提升技能与认知,最靠谱的办法,还是要坚持自主学习。
我们曾一度劝诫身边的茶艺师,在工作之余,只有多读与茶有关的书籍,才能加深对茶的理解,丰富自己对茶的认识,虽然在短期内,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但是久而久之,总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份自己对茶的见解。
只有形成一份属于自己的见解,才能明白心中渴望的茶是什么样子。当找到这个方向,才能理解如何去将心中那杯茶,更加完美的加以呈现。
曾有一位朋友说,自己喝过感觉最难忘的茶,均不是出自茶艺师之手。茶艺师的茶,在业内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风格——茶艺师味。这种风格的形成,在于茶艺师泡茶的手法,大多停留在培训所学阶段,认知狭窄,手法单一,对于不同的茶,无法及时的做出准确的茶性判断,无法采取适合该茶的冲泡手法,所以几乎只要是茶,均已一种方式对待,无非有时在水温、冲泡时长上稍作把握而已。但实际上,想要泡出一杯更好的茶,需要在每一个步骤上,都要做到更加精准而细腻的把握与处理。这些细节的处理,虽然叫人看不见,但是往往就是在这细节处,才显泡茶功夫的高下。
对这些细节之处的把握,需要人教,也需要自己感悟。对于一个高手而言,他只会将这些泡茶的奥妙,向乐于学习,真心爱茶的人分享。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与提升的欲望,即便遇见高人,也与坐对草木无异。
作为茶艺师,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能泡出一杯茶,就是会泡茶了。我们在业内有两位年轻爱茶人,其泡茶功夫,均得业内公认。但是当他们二人先后遇见一位前辈,便异口同声的说:“其实自己不会泡茶”。泡茶,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真功夫。
作为一个习茶人、喝茶人,写作此文,并无冒犯与贬低之意,只是将所见到的问题,以交流探讨的心态予以指出。
我们一直认为,谦虚、敬畏、勤学、乐思,是一个茶人获得可持续成长的四大品质。祝愿所有茶艺师,能经由一杯茶,展露风华、安顿身心。那杯好茶,正在等着我,也在等着你,去将她做最完美的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