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T/PET报名刷爆:灭了“考证热”,本身就是个笑话!
果然,昨天的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KET/PET报名,不出所料地爆了。
公号狗们嗅觉多灵敏啊,24小时之内,与KET/PET有关的话题啪啪啪冒出来了——#其中当然也包括我
官媒也立马跟上。魔都市委党报发了教育评论:《基础口译喊停,考证为何还是难禁》,开篇就则么写:
昨天下午2时,一些家长在群里“拼手速”: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开始报名,不到5秒钟,上海考点的名额被秒杀;3分钟,苏浙皖考点的名额满了。不断有家长在群里展示自己的报名成果,这让其他家长焦虑起来:“青岛也不算太远,成都也能请个假周末来回,准备带娃去考试。”
呐,朋友们如果还搞不清楚KET/PET到底是什么考试,勤快的可以去百度一下,偷懒的就把它们当作“托福、雅思”一样的英语水平测试来看待就行——当年我们大学里才开始倒腾要考的国际考试,如今早就进军小学组了。
步子迈得大不大,关键要看扯到了啥。
权威官媒发出质疑:
| 为什么在各类竞赛、证书被纷纷取消的当下,原本应该回归理性和淡定的家长,愿意带着孩子长途跋涉去赶赴一场英语考试?
——理性与淡定?仰天一声啸:这对鸡血爹妈是心存怎样的误会,哈?
01
据说,基口被灭的那个2018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很多为孩子奋战基口忙活了大半年的家长群里,一片死寂。
“确实有点儿狠,一点缓冲都不给。”
“比如说,半年后这个证18岁以内不给考呢,也给那些家长一个心里安慰吧。”
能将心比心这样说的,基本都是与娃缠斗中的中年父母们:
他们白天在办公室里辛苦上班,回家后继续辛苦鸡娃。
他们没有休息日,因为周末两天就是送娃上各种课外班。
他们会在各种爹妈群里“搜捕”线索,对各种考证项目仔细研习。
他们会在朋友圈里转毫无营养的养娃吐槽文,又暗搓搓把干货文章默默收藏……
他们从不在学校家长群里咋呼,但会对着“不争气”的娃大吼大叫。
他们最担心的,除了公司裁员、老人生病外,还有就是——计划中给娃参加的考试,报名没报上!
竞赛、考证能被逼停,鸡血之心怎么能死?底层的孩子才有岁月静好,中产的孩子都在负重前行——美帝推娃的骇人景象都已漂洋过海来看你,还能容许自己放纵不羁?
只有不停鸡鸡鸡,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蛋定?扯蛋吧。
02
那孩子们呢,“证书”改变了他们吗?
还记得,去年圣诞节前,那个出现在STV新闻综合《夜线约见》的基口“神童”吗?
为了不引起他人口角,我琢磨再三就不在此处放送“基口神童”的照片了。话说,这个小男孩,长得白白净净,真真是万分可爱,总是让人忍不住去心疼一下:明明长得一幅“宝玉”似的面容,却可以乖巧听话得像袭人!
可能,很多鸡爹鸡妈,理想中想要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孩子。
人家问他,你当初为什么要学基础口译呢?
他回:英语学那么久,想检验一下。我妈妈帮我挑了一个大概可以验证出我英语基本水平的考试,她让我去试一下。
人家问他,考试难吗?
他回:还行。就是专业词背多一点。
多么乖巧,简直就是天使。
当时,复旦大学英文系朱绩崧教授就是因为“批评”了一下这个天使般的牛蛙“口音不好”,据说在公号后台和各大鸡血爹妈群里,被喷到肢体漏风。
啧啧啧,只能怪朱教授醉心于教育事业,没有低到尘埃开出如同爹妈们一样的鸡血之花来。
我有个朋友当初发了一条非常精彩的评论,我实在忍不住截了屏,还点了图片个人收藏。
说白了,怎样的父母就会养育出怎样的小孩。
哪怕将来一张证书都没得考,鸡血父母还是那个鸡血父母,他们的小孩,还是乖巧听话、指东不敢走西的天使孩子。
哪怕,他们是在装。
03
我是这几年才知道,现在“各行各业”能诞生那么多的证书——
跳个舞,有舞蹈证书,还分芭蕾舞、民族舞、爵士舞、中国舞;
画个画,有画画证书,分油画,中国画,儿童画;
围棋有考级,大家也早就知道了,报名也靠抢的;
钢琴考级花头也很多,有上音系,也有英皇系;
至于别的冷门乐器,各有各的生意精:
最近,还有个普通话等级考试比较火……
我想得头发掉了好几根,也没想明白,小朋友考普通话是要干吗……升学录取,现在有规定字正腔圆的能加分了吗?
我觉得不出若干年,心理咨询师、厨师证、花艺师、护理师、康复师、调香师等等行业证书,也终会进军小学组。
教师资格证大概也可以,驾照不行,警察叔叔不同意。
我还肉眼见过,一个妈妈在某个大群里咨询一个野鸡少儿活动的相关人士,说:“我们参加活动,礼物奖品都不要,有个证书就好,要盖公章的那种。”
划重点:盖公章!#有没有嗅到商机?
04
“考证娃”灭不掉的。因为,没有证书,怎么证明自己?
面对“考证”做到淡定理性,不是靠关停考试、取消比赛来达成的——这个逻辑完全反了。
就像面前一条通天河滚滚流过,靠堵,靠抢逼围,河水只会越来越汹涌。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就讲过道理了。
我们并没有发达到实现了教育平均,要大家放弃竞争,长远来看也未必是好事。之前刷屏的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事后也爆出了事件背后各种资源争夺的血泪史,又何况在把鸡血当成枸杞茶养生的大城市?
《解放日报》教育记者龚洁芸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民办进才外国语中学校长王从连说,学生不需要奥数、英语证书作为“敲门砖”,因为学校有自己录取学生的标准:“相比考试成绩,我们更看重孩子在学校一贯的表现。比如一本《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全优’,就比奥数英语证书更有说服力。”此外,每次面谈的时候,学校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比如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甚至体育成绩,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标。
记者采访了好几所民办初中的校长,校长们都表示,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将不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特别是在全面取消竞赛的前提下,这些零星的、要靠秒杀才能参加的考试,本身参与的人数极其有限,更不具备参考的价值。
可是问题出在:家长们都不信校长们说的话了,他们认定了“证书”才是进名校的敲门砖啊!
这门,到底放怎样的人进去,且怎样公平地放人进去——才是消灭“盲目考证”的关键。
不然,就是不断闹笑话:下次,爹妈们大概要去日本和印度考KET/PET了。
END
伊森妈读者Club持续招募中,因为读者群已满百人,进群需要加管理员,别忘记加群口号“申请入群”哦~
| 您可能还想看的教育文
| 您可能还想看的干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