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研究.pdf
J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传统茶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刘洋洋(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摘要: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对于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来讲,它从一个相对小众化的、阳春白雪的表演乐器,逐步走向大众化的社会认可道路,一定的程度上离不开大众的茶文化的推动。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古筝艺术的共有价值追求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艺术审美价值上的共同追求;“中和”、“神妙”、“气韵”、“意境”,艺术审美形态上的共同追求:感性直观性、非功利性.艺术审美经验上的共同追求。我国传统茶文化对于古筝艺术发展的主要影响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审美的形式层,可以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活素材;二是审美的意蕴层,可以将民族性、民俗性元素深刻地植入到古筝艺朱当中:三是审美的意境层,可以持续地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中华审美的价值方向:四是审美的教育层,可以采取基于茶文化的古筝艺术教学创新袅略。关键词:传统萘文化:古筝艺术;影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范畴中,品茶和赏乐是一个并行不悖、有古筝环节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背景进行衬托,给品茶者形成一种浓 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通感享受。在一个茶文化和传统的民乐互相促厚的艺术氛围,提供一种“中和”而不是浮躁的心理享受、一种“神妙” 进、互相发展的视角中,茶文化和古筝艺术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诸如而不是怪异的生活导引。
我国潮州地区存在的“潮州筝”和“潮州功夫 茶艺表演、茶道表演、采茶戏表演、斗茶表演等艺术形式,开拓了我们茶’,之间的绝妙搭配就代表了这种共同的审美形态,一种通感和并联 对于茶文化的艺术审美境地。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对于我国的审美追求。当人们在秀美、细腻、文静、柔软、委婉的古琴弹奏的《寒 古筝艺术的发展来讲,它从一个相对小众的、阳春白雪的表演乐器逐鸦戏水》曲调中品尝潮州“功夫茶”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开启了一种 步走向大众化的社会认可道路,一定的程度上离不开大众化的茶文化美好的审美形态之旅。 的推动。“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话茶杯意更幽”道出的就是一种艺术感1.3感性直观性、非功利性:艺术审美经验上的共同追求 受,这种艺术感受将“茶文化”与“音乐”、自然环境等有机地结合在了在艺术审美的理论框架中,一般的审美经验主要包括诸如“感性 一起,实现了一种对茶文化的深度审美体验。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和非理性的显性表征这样几种类型构成。在我国茶文化中,以茶立 1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古筝艺术的共有价值追求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客构成了一种基本的社交形态,在这种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关于“茶之物质享受”的饮食文交往构成的生活中,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体验。
对于古筝艺术来 化,而是一种从审美到器物再到艺术生活实践的一种全方位的、内嵌讲,这种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弹奏艺术,其本 于生活的文化系统。在我国茶文化和包括古筝艺术在内的民乐艺术共身的诞生并不是一种基于严格的市场利益、交易需求的产物,而是文 同发展的过程中,素来有“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话茶杯意更幽”和诸如人雅士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说古筝代表的“和 “窗谒之座幽为首”之类的民间谚语,在这种谚语体系中,茶文化与民 雅”、“清淡’’给人提供了一种直观的、非功利性的审美经验,“但识琴中 乐艺术共同构建起了一种关于饮茶、赏乐的艺术氛围。我国传统茶文趣,何劳弦上音”即是这种艺术审美体验的最好表达。 化和古筝艺术在内在的价值追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旨趣。2我国传统茶文化对于古筝艺术发展的主要影响分析 1.1 天人合一:艺术审美价值上的终极共同追求 在我国以儒家文明为主导的多元民族、多元茶文化体系之中,人具有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茶文化,无论是其茶道表演、茶艺表演、 们对待饮茶的最高境界在于实现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采茶戏、采茶歌还是专业化的斗茶表演等,都是一个根植于日常生活、 与自我的终极和谐,也就是致力于通过饮茶的物质生理功能、社会交往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展现给世人体验的一种复 功能、自我反思功能等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这一点上无合型、系统性的艺术形式,“将茶沏进音乐里听”或者“将音乐演奏进茶 论是孔子讲的“神人以和”、“里仁为美”,还是庄子所讲的“天地与我并里听”,从而实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和审美价 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具体到古筝艺术的审美情趣值,是我们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一个基本的价值立场。面向未来,我们 上,我国古筝艺术讲究的“古筝雅韵”审美价值,实际上也是一种具有农认为从我国茶文化入手来实现古筝艺术文化的繁荣、创新和发展可以 耕文明的“细腻流畅”、“圆润内敛”的审美价值,例如我国古琴十大名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 曲之首的《高山流水》就代表了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2.1 审美的形式层:可以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活素材 人物一体的审美价值导向,在本质上也是从属于“天人合一”的范畴。对于艺术审美经验来讲,最为根本的一个途径在于“实践性”,也 1.2“中和”、“神妙”、“气韵”、“意境”:艺术审美形态上的共同追求 就是要将艺术的审美包括艺术的创造、创新深刻地根植于(与茶文化 作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两种重要的艺术范畴,茶文化和古筝艺术的有关的)生活才可以。
正如陶行知所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 审美形态都遵循着具有东方农耕文明色彩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精神。茶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因此,我们建议古筝艺术在和茶文化进 文化主要是通过调动人的味觉、嗅觉实现对人的审美吸引,而古筝艺行协同创新、体系创新、集合创新的时候应当立足于当代中国茶文化 术则主要是通过听觉为人们的审美走向“气韵”、“意境”提供方向。以中最新表现出来的一些元素,例如将流行音乐按照一定的改编原则有 我国茶文化中典型的茶道文化表演为例,绝大部分类型的茶道表演都机地融合到茶馆文化中,古筝艺术也可以积极地拥抱流行音乐文化和 作者简介:刘洋洋(1985一),男,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筝演奏与教学。 万方数据历史·文化’勘试论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中的茶文化付文萍(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该专业不仅涉及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还包括跨文化领域内的知识。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对外汉语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该专业学生在就业中也比彬吃香”。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是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而,高校教师应该注重中国文化教学。
茶文化属于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茶文化为倒就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学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文化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出发就我国传统萘文化的起源及其内涵进行简要阐述,并对高校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中的萘文化教学提出几点拙见,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茶文化 语言作为交流媒介,是人际交往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事实上,从助学生习得茶文化精髓。 起初的信息记录功能到之后的感情联络功能,语言这项工具的功能发生1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内涵 了质的改变。汉语是华夏儿女使用最为频繁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者 最多的语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加入“世贸’这个大家庭后,国1.1茶文化的起源 际往来机会日愈增多,包括茶文化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也随之进入越来我国有关茶的最早记载是在《神农本草》中出现的。相传,神农氏在 越多国际友人的视野。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与品尝百草时不小心吃到了一棵毒草,就在其即将复发身亡时出现一种植 其他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物救了神农氏的命,它就是后世书中的“茶”。
由于其具有解毒功效,所以 部分。对茶文化的起源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透过历史脉络把握茶文当时的人们将其视作一种药物。最开始,茶因为数量稀少而被作为富人 化的本质,进而在当今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中更好地讲解茶文化,帮和上层阶级的一种奢侈品,老百姓鲜少听闻。后来,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 作者简介:付文萍(1982一),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对外汉语教学。 西方音乐艺术,在更高的一个全球共同体意义上给人一种积极的文化度的“茶文化”,但是这种引入纯粹是一种功利性的、市场性的、产品性 包容创新,这就是立足于生活素材开展创新的最高境界。的、形式层的、物质器物层面的引入,西方人对于我国“茶文化”的认知 2.2审美的意蕴层:可以将民族性、民俗性元素深刻地植入到古筝艺 基本上类似于“茶叶文化”,而没有把茶文化背后的东方审美情趣、生 术当中活方式和处世哲学等纳入其中。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可以对未来我 在我国庞大的茶文化源流中,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地域、不同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族、不同品系的茶文化,这些地区呈现出来的茶文化层面的元素可能2.4审美的教育层:可以采取基于茶文化的古筝艺术教学创新策略 有所差异,但是在本质上给人们呈现出来的都带有浓厚的“中华文明”作为一种古典乐器,古筝艺术在当前我国音乐艺术市场上属于一 审美情趣。
我们知道,古筝的产生是古代宫廷文化、阳春白雪文化的产种典型的“小众文化”,这种看似高雅、实际上又与生活保持着千丝万 物,集中代表了士大夫文人阶层的“高雅”审美想象力。而茶文化本身缕关系的艺术形式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也可以从茶文化的层面上寻 则是一种属于和产生予“下里巴人”劳作产物的一种文化结果。要想使找途径支持。例如,我们在古筝艺术的课堂教育上可以积极地走向茶 “下里巴人”这种文化促进古筝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积极地将民俗 文化的场域(比如茶馆、采茶农庄、采茶戏表演现场、采茶歌的引入、茶 性、民族性的一些元素加入其中,去实现两者深度的价值认同,从而自道表演等),给学生们提供一种强有力的艺术氛围和生活气息,使学生 信地走向世界。可以在学习古筝艺术时对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假设等产生高 2.3审美的意境层:可以持续地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中华审美的价 度的价值认同。同时,这种立足于原生态的生活形态的茶文化习俗也 值方向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心理依赖。 唐朝诗人王昌龄认为,审美的境界有三重:分别是物境、情境和意参考文献 境,意境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我国自宋代以来美学发生的一个最为基 本的改变就是“市民阶层”的兴起,在审美的价值导向上“基于市民阶[1]朱立元.美学(修订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 层的审美情趣”构成了世俗审美的基本内容,那种追求“平淡境界”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