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爆料!买通幼儿园和便利店 拿钱出offer 卷入加拿大中介移民造假案的南京公司 扯出两家假“雇主担保”公司
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部”(BCB News)的调查记者们常不惜花费巨多时间和精力来对社会丑闻做出精细调查。最近,他们刚又公开了一件以假冒身份“卧底”所做的调查的发现。
记者假扮成一名想要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公民(其妻)的家人,以潜在客户的身份,和多伦多一家叫做 的移民中介公司打了长达一个多月的交道。这名CBC记者假称妻子想要以“有技能工作者”的身份移民加拿大。对方称可向他的家人提供一份用于移民申请的假工作,但向他索取费用17万加元。
此事今日又扯出了两家已有“前科”的提供假工作的假“雇主担保”公司。
以前就有发案
这种新闻并不新鲜。2015年12月,萨省一对华人夫妇王琦(音译)和崔玉娟(音译),就被检方指控收买虚假的工作职位,来为中国客户办理加拿大技工移民。法庭文件显示,他们在2011到2012年期间收取客户大约60万加元,然后向“合作”提供雇用担保的十几家商号付了近十万加元。
这是当时萨省的史上最大移民欺诈案。虽然被告拒绝承认有罪,但加拿大边境服务局所查获的文件显示,二人有联系的中国客户或准客户有1200多个,备选提供假工作职位的本地萨省公司有100多家。
在这其中的100多家公司里,有两家时隔多年后亦出现在 的宣传文案中。在讲述其“成功案例”时不意将两家公司的名字列了出来。
他们是萨省里贾纳()一家叫做的托儿“合作社”和一家数字公司“萨有限公司”。
为了宣传自己的业绩,的中国分公司在网站上登出了萨省移民提名项目SINP办公室寄给这两家公司的信,通知他们申请在国外聘用工作人员的申请已获批准。
在海外招聘的是一名行政助理和六名幼教,而公司是为一家便利店招招聘主管。网站上还登出过两名移民申请人收到的“工作许可”,雇主是,职位分别是行政助理和幼教。这些宣传业绩用的信件影印件已被从网站上删除。
违法:虚假陈述
造假,显然是违犯加拿大“移民和难民保护法”(IRPA)的。按照这份IRPA第40条规定,这家移民中介公司的真实客户触犯了有关“虚假陈述”的违法条款,如被坐实,可能处罚是五年内不得再申请移民。
IRPA第40条中的关键字是“”即“间接地”,即就算是犯错,其客户亦不能逃脱后果,亦须承担涉案罪错,即使他们也许不知道向政府提交了何种资料内容。
“移民和难民保护法”(IRPA)第40条专门论及“虚假陈述”
小心“移民中介”
如果“犯事”,这些客户犯下的第一个罪错,就是选错了移民中介。
必须收取对方17万加元的理由是,办移民必须自己出钱来“买”这份工作,就是自己给自己开工资。另外,这笔17万加元的钱必须付往公司唯一董事的个人账户,原因是为了避税。据其老板说,“在加拿大如果和公司做生意,就要缴增值税13%,但如果把款付给个人账户就没有这个税了,省下税款就是给客人省钱”。
在中国的分公司叫“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在当地发展客户。一位名叫宋佳成(音译)的经理通过微信向这位卧底记者介绍了办理移民需要做哪些事。
“南京”负责把有兴趣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公民发展成客户,然后转介给。按在其微信公众号的推广文字,他们有很多技术工作机会可以提供,比如电焊工、车衣工和幼儿教师等,在加拿大有遍布全国的募集有意愿雇主的人脉网络,甚至其中还有政府移民官员。
南京公司告诉记者说,现在申请移民的人越来越多,对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雇主的胃口也变大了,收费比以前高。“钱付得不到位,雇主就不想参与这种事”。
“雇主担保类移民”要求,申请人必须能够证明自己在加拿大受雇从事名单内的某种技术工种工作。曾在微信上发文为自己的做法做出铺垫,大意是说,“中国人很难在加拿大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你想,你没有枫叶卡,雇主也没见过你,他怎么可能会雇用你?所以,真的工作‘极其罕有’”。所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给雇主付钱来争取“工作机会”。
多伦多总公司的老板刘欣(音译)告诉记者,申请人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真的去这些提供工作的加拿大公司干活。如果真去工作的话,雇主会以工资形式返还一些已付的费用。但没必要真的去给雇主干活,甚至也不用去雇主所在的那个省,雇主会出具工资单的。当然发的并不是真正的工资。刘通过微信告诉记者,工资单只是用来给移民局看的,只是为了符合移民文件的要求。
刘也叮嘱记者道,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万一被抽查,是需要提供文件资料的,比如报税表和银行账户流水记录等。如果并不实际为雇主工作,雇主照样会给申请人发工资,但会负责帮客户把所需税金还给雇主。他们会告诉雇主,客人不会真去干活,也不去雇主所在的省份,但一定会让客人把雇主给他“发工资”时缴给税务局的钱还回来。
刘说,加拿大这么大,移民局是不可能去实地检查看你是否真的在那里工作的。就算真的有移民局官员去实地调查,雇主也会以“人出去办事去了”来搪塞。
哈利法克斯的托儿所
CBC记者和刘交流一个月后,刘开始为记者的妻子找工作。上月底,刘通知记者说,根据其妻子的简历,已经为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匹配雇主”,是一个哈利法克斯的托儿所,名叫。
据刘说,这个托儿所的老板是“白人”,工作机会比较抢手,所以还要早交押金才能得到机会。然后,刘向记者发了他们的一份样本合同,上面显示要向他收取17万元。
但当记者过几天后再次询问时,刘又说他们没能赶上这个机会,职位已经被别人占了。但她答应,付押金后会再给找另一个匹配工作。
而记者在打电话向证实这件事时,对方却完全不认识刘,也不知道此事。这间托儿所被列在AIPP(大西洋省份移民试点项目)上,故此常会收到一些人发来的邮件,都是有关移民申请的。而且,绝不是唯一有这种遭遇的商号或公司,记者从其他雇主那里也得知,他们会收到协助提供职位的电话。
执法根本顾不过来
温哥华知名移民律师和政策分析人士李克伦( )说,“出售工作”是非法的,是对遵纪守法的正常移民申请者们的冒犯,是对整个加拿大移民事务的诚信度的极大损害。
数十年来一直有人利用“安排就业”( )来进行欺诈。2010年,在加拿大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部的政府内部报告中就有指出此事,亚洲各地在加拿大技工移民“安排就业”上欺诈或者涉嫌欺诈的比例非常高。
有需求,也有漏洞,但所有问题的起因,是加拿大的执法力量太过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