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鼻梁大眼睛年入15万+!大庆这个理发师猪倌还缺个媳妇!
核心提示:“这两年我们家发生的变化,一个地下、一个天上,看看这两张单据,就能说明一切。”2020年7月26日,曾宪伟右手拿着一张贷款单,左手拿着一张存款单,向蹲点记者展示。
蹲点记者看到,2018年6月7日,曾宪伟在前台村村委会的担保下,贷款3万元开始养猪;2020年7月20日,养猪赚钱后,他将10万元钱存进了银行。
两年多的时间,曾宪伟一家从负债累累的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贷款还上了,给母亲治病借的几万元也还清了。”曾宪伟眨着大眼睛,满脸幸福地指着房前的一栋猪舍说:“猪栏里有30多头猪,大的小的到年底,至少还能赚15万元。”
“扶贫工作队?好!我要感谢他们。”
“咋好?”
“就是好!”
蹲点记者的几句提问,35岁的曾宪伟,竟然孩子似的哭了。
生活陷入低谷
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没有
曾宪伟,肇源县薄荷台乡前台村人。以种地为生的父母,辛苦劳作了一辈子,最终,不仅没攒下多少钱,还先后得了一身病。穷,一直阴云一样,驱之不去。
曾宪伟初中辍学回家务农,那时,他的父母身体尚好,一家人靠着锄板和镰刀,在地垄沟里度光景。干了几年农活,曾宪伟决定外出打工闯荡闯荡。
可天有不测风云,病魔悄然找上门,先是母亲因患心脏病,晕倒在庄稼地里,多亏村邻发现,及时送到医院救治。命虽然保住了,可治病欠下五六万元钱。
母亲的病情刚刚稳定,父亲又突发脑梗,被送进医院抢救。那段时间,曾宪伟“祥林嫂”似的四处借钱,为父亲治病。
“不到半年的时间,家里欠了差不多10万元的债,父母都需要照顾,离不开人。”曾宪伟说,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低谷,最难时,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没有。
五头母猪
被驻村工作队员赶进了猪舍
曾经闯荡北京,在饭店端盘子、干零活,后又成为手艺不错的理发师。每有闲暇,拉着女友的手,逛街、聚餐、唱歌,美好正在向他招手。可这一切,皆因父母的罹病戛然而止,女友也离他而去。
家有病人,债台高筑,在村里抬不起头,咋办?就在曾宪伟几近绝望时,驻村工作队来了。
“因病致贫不磕碜,但咱得想办法把日子过好。”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一边鼓励曾宪伟,一边帮着想出路,还送来了鸡雏、秧苗。
“养猪,行吗?”
“手头一分钱没有,咋养?”
“只要你有这个愿望,我们帮你贷款!”
很快,贷款下来了,买建筑材料,找工程队,平整场地,只用十几天时间,一栋猪舍就建成了,五头母猪,被驻村工作队员,赶进了猪舍。
家趁万贯,带毛的不算,就说搞养殖吧,防疫是关键。这些,工作队都为曾宪伟提前想到了。
从美发师到猪倌,曾宪伟快速转变角色,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猪。
曾宪伟上心了,猪有个小反常,就上网查询是怎么回事,该吃点什么药。他了解每头猪,胜过了解自己,哪头母猪需要配种、什么时候要产崽、有几个奶头,他了如指掌。
“有的母猪只有十个奶头,可下了十四个猪崽,我就得在猪圈看着,一是别让母猪压死猪崽,还要帮着猪崽找奶头,好轮换着吃奶。”曾宪伟笑着说,每只猪崽能卖一千五百元到一千八百元,那可是钱呀,糟践不起,有一回,他在猪圈里守了四天四宿。
钱已备好
就等着动工了
“村里刁书记、驻村王书记,是我们家的大恩人,要是没他们,我们家的苦日子,还不知道啥时是个头。”曾宪伟说,自打支巴起养猪场,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一定干好,让村里人看看,他不是孬种。现在父亲的病情稳定了,只是母亲还需要长年用药,有的中药乡里买不到,第一书记王宪忠就趁回大庆的机会,帮着买,都是自掏腰包。
曾宪伟算了一笔账,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养猪,两年下来,他先是还上了近10万元钱的外债,而且欠的贷款钱也准备好了,只要到期就还上。不仅如此,他的存折已有10万元钱,微信中还有3万多元钱。另外,现在猪圈里有35头猪,其中11头母猪、5头育肥猪、19头小猪。靠养猪,今年纯利至少15万元。还有啊,他父亲出外打工,每月还能收入4800元,还有8亩地流转到种粮大户种植,也能收入一些。
曾宪伟远在外地的父亲,隔三差五微信视频,看着家里的猪越来越壮、越来越多,爷俩从未有过的开心,儿子叮嘱父亲“注意身体”,父亲告诉儿子“可要上心呀!”
“我家脱贫了,致富了,托了共产党的福!”曾宪伟皮肤黝黑,一身腱子肉,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
蹲点记者问他还有啥心愿,他的母亲抢着说:“这不明摆着吗?我和他爸缺个儿媳妇。”曾宪伟一听,腼腆地笑了:“能照顾家,照顾我妈就行。”
曾宪伟心里早就规划出致富蓝图,他准备再盖一个猪圈,扩大养猪规模。“钱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动工了。”
蹲点日记
在前台村蹲点采访,感受颇深,一是驻村工作队真把村子当成了自己的“单位”,把村民当成了亲人,为脱贫想出路,费尽脑筋,干起活来,真是豁出力气;第二个感受是要有好的村两委,尤其是要有党组织领头人;第三个是贫困户也要有颗自强自立之心,一切的帮扶都是外在动力,根本脱贫还要靠自身努力。
曾经的贫困户曾宪伟一家,因病致贫,到了吃穿犯愁的地步,一家人处于绝境之中。就在这个时候,扶贫工作队伸出了援手,为他家谋划养猪脱贫之策,又帮助贷款,村两委不怕“沾包”担保;当工作队员把老母猪赶进曾宪伟家的院子里时,就像曙光莅临,让一家人有了光亮。
客观地说,曾宪伟一家人也很争气,不等、不靠、不懒,肯下力气,对“扶贫猪”伺候上心,猪下羔子时,一家人在猪舍里一待就是几天几夜,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苦。
苦尽甘来,当我们看到右手一张贷款单、左手一张存款单的曾宪伟,讲述养猪脱贫的经历,他脸上朴实的笑以及对工作队、村两委的喜极而泣的真情流露,我们也不由为他高兴,为他点赞!
人生之路漫漫,生老病死,天灾人祸,谁也说不上会发生什么变故,但不能被困境压倒,不能一蹶不振,老话讲就是不能让人看扁了。人穷不能志短,不蒸馒头要争口气,而对于贫困,党中央一声号令,发起全面总攻,有贫扶贫、无贫增富,攻城拔寨,不放弃一个“穷亲戚”。
走在村子里白色的水泥路上,路两边花朵灼人,小菜园里藤蔓舞动,猪舍里肥猪满圈,羊栏里“咩咩”声声,芡实园中碧绿无限。正是夕阳西下时,袅袅炊烟升起,好一派烟火浓郁的新农村图画,徐徐展开。
对了,35岁的曾宪伟,正准备盖新猪舍,扩大养猪规模,准备大干一场,他还缺一个“帮手”——媳妇!有意者,不妨联系我们。
文/摄:王忠一 红雪 传平 韩冰
责编:德娜审核:代宝柱 监制:王鹏程
•脱贫攻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