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项目推广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11个项目获2022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近日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22年度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项目名单
我院共获奖39项
其中一等奖11项(7项由我院主持)
我院2022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
一等奖项目(主持)
杂交稻优质不育系泰丰A的创制
及系列组合的示范与推广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是广东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食味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稻大多食味不够理想,成为新时期杂交稻产业发展的卡点痛点。因此,培育和推广优质食味杂交稻,对于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通过分步聚合杂交技术育成食味佳、粒型细长而整精米率高的优质不育系泰丰A,继而选育优质食味、符合消费市场需求、高产稳产的杂交稻,先后组配出45个优质杂交稻通过审定,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项。其中,泰丰优208连续三届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杂交籼稻品种;泰优1002连续两届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此外,泰优398、泰优390等先后获国家和多省食味鉴评金奖和银奖。
泰丰优208大田种植表现
项目依托国家和省级水稻产业项目,以品种为核心,结合绿色高产配套技术,按照“科企结合,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推广方式,与种业龙头企业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相互联动,通过设置高产示范片、召开现场会、组织培训、派发资料、媒体宣传等方式,成功推广示范,取得显著成效。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统计,截止2022年,泰丰A系列杂交稻在广东省和我国南方稻区累计推广3718万亩,泰优390是全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三系杂交稻。主要组合累计生产稻谷189.54亿公斤,累计创造社会产值606.53亿元,新增社会产值57.71亿元。此外,泰丰优组合田间抗病性较好,累计节支增效18.59亿元。泰丰A系列杂交稻的育成和推广,解决了我国杂交稻“高产不优质、细长粒型品种整精米率不高”的卡脖子问题,大大加速了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质化进程,为保障我省和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粮油研究所,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龙川县稻丰源农资有限公司,五华县梅林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韶关市曲江恒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怀集县粤粮农资配送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柳武革,朱喜盈,李金华,陈国荣,陈建酉,钟日生,巫志坚,吴武章,朱满山,曾学勤,马晓智,聂金泉,许素云,张艺强,高猛,霍兴,杨武,古育美,李志平,罗天养
优质荔枝克服大小年产业关键技术
集成示范与应用推广
我省荔枝中晚熟品种因成花不稳定和“花而不实”导致的“大小年”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中晚熟荔枝品种花芽分化需要冬季温度较低,但华南地区暖冬频发,更加剧了荔枝“大小年”问题。克服“大小年”是保障优质荔枝果品稳定供给、实现我省荔枝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该项目针对我省中晚熟优质荔枝长期存在的“大小年”产业瓶颈问题,建立了一套适合我省高温多湿气候和暖冬天气频发条件下的荔枝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并发布了《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产业技术方案》,构建以“四个基础、五项关键、十大要点”为年周期管理闭环的荔枝连续稳产优质的技术规范体系,实现了中晚熟优质荔枝品种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年际产量波动幅度在30%以内的丰产稳产优质的生产目标。
项目采用“科研院所牵头、农技推广单位参加,国家和省级荔枝产业技术体系为科技支撑团队,广东荔枝产业联盟、广东轻骑兵为平台,主产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为示范主体”的技术路线进行示范与推广。全省技术应用与推广面积约58.86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累计29.61亿元,新增利润累计20.11亿元,增收节支总额累计10.66亿元。扶持了一批荔枝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有效助力了2020-2023年实现连续中大年,为确保产业的整体收益、产区农民的共同富裕及全产业链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茂名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广州市增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州市燊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仙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汕尾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广州市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阳西县荔枝龙眼协会,广州市东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陆华忠,向旭,陈厚彬,欧良喜,凡超,赵俊生,张湛辉,苏钻贤,毛笈华,廖美敬,罗国武,胡娟,陈浩潮,金峰,祝升直,补建华,徐海权,罗文极,刘镜超
烟粉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
技术推广应用
烟粉虱及其传播的病毒是广东多种重要经济作物上毁灭性有害生物。在国家、省多个项目的资助下,植保所对烟粉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种类、致害机理、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等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获2018-2019年度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番茄烟粉虱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入选2021、2022、2023年省农业主推技术,颁布省地方标准1项。
2012-2022年,植保所与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联合制定了烟粉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计划与方案,组织了10家市县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采取“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技术宣传→技术辐射”的推广模式,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采用的技术措施:(1)烟粉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监测与病害诊断技术;(2)清除初侵染源技术;(3)抗病优质品种应用技术;(4)药剂防治烟粉虱及诱导作物抗病性技术;(5)防病虫栽培技术。
通过本技术推广应用,烟粉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在我省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亩用农药减施3次以上,农药减量30%以上;全省累计推广面积1035.7万亩,近三年推广面积459.7万亩;新增销售额 26.41亿元,新增利润 20.19亿元,近三年新增销售额 11.72亿元,新增利润 8.96亿元;本技术在全省覆盖率90%以上,减少农药施用 3107.1吨,有效地保障了我省农作物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湛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茂名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佛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汕尾市农业科学院、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肇庆市高要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州市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州市增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遂溪县植物检疫与病虫测报站
主要完成人:
何自福、佘小漫、汤亚飞、李建丰、蓝国兵、谭耀华、李志芳、蔡国雄、李正刚、李浩星、易水骏、钟小莉、卢海澜、欧阳敏枝、王聪浩、周志强、周文婷、詹荣耀、袁园、陈友娟
华南特色蔬菜质量安全保障技术
研发及应用推广
广东是“南菜北运”和粤港澳大湾区蔬菜重要供给基地,在我国蔬菜供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目组对广东省21个地市上万个产地样品开展了系统全面的风险评估,表明部分蔬菜品种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是影响我省蔬菜质量安全的首要问题。现有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广谱筛查与现场快速监测技术效率低以及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不健全是当前的技术瓶颈,客观上造成了部分蔬菜质量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困境。项目团队充分利用研究平台和人才队伍优势,联合多家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聚焦蔬菜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质量安全突出问题,系统研发了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广谱筛查与现场快速监测技术以及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系列蔬菜质量安全提升的差异化解决策略和具体实践举措,担当七部委重点品种整治工作在华南地区(重点广东省)推广应用。
近三年,在广东地区推广应用面积97.98万亩,产品合格率提升了10%-30%,新增销售额13.59亿元,新增利润2.41亿元,带动14329户增收1306万元。项目成果显著提高了华南地区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使我省重点品种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成为全国典范,引领广东农业“南菜”高质量发展。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深圳市添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汕尾市农业科学院,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浮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主要完成人:
王旭,吴志超,唐雪妹,李富荣,黄健祥,赵洁,庄鹏飞,万凯,石含之,吴乐芹,梁曦,张婷,李烙布,王富华,朱永基,李珂清,丘志海,刘怀韬,李择桂,马玉华
生猪生态环保型清洁日粮生产
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针对生猪养殖业面临的饲料原料霉菌毒素和重金属污染严重、替抗产品效果欠佳、抗营养因子去除率低、生猪对养分消化吸收率低、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项目以“生态健康”为核心、“绿色安全”为指导,研发形成一套集饲料原料脱毒、重金属吸附去除工艺研发、提升饲料利用率的后生元研发及应用关键技术、生态健康功能型发酵饲料研发工艺及其应用技术为一体的生猪生态环保型清洁日粮生产关键技术。
应用清洁日粮技术的产品
项目团队通过“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共同推进”为核心的推广策略,以“专家+学会/基层推广站+养殖企业”“专家+龙头企业+养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公司+农户”等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推广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资源,以点带面,并结合现场教学、观摩及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扩大宣传推广范围,提高本项目涉及的相关技术成果在生猪生态健康养殖中的推广与应用力度。
2014年以来,广东省饲料企业使用本技术后累计新增销售饲料319万吨,覆盖生猪3921万头,新增销售额410.88亿元,新增利润43.85亿元,节约成本3.58亿元。清洁日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国饲料及生猪生态健康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纳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希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南都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利生源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汕尾市金瑞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清远大北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怀集县畜牧兽医局
主要完成人:
马现永,邓衔柏,余苗,崔艺燕,陈芳,张洁华,杨浩君,崔志英,邓耿高,曾娟娟,代珍青,孔俊领,张源生,刘定发,霍星华,马新燕,邓盾,李贞明,李志斌,李艳芳
山区特色水果蜜饯机械化生产技术
集成与推广
广东地区青梅、李子及柑橘柚(皮)等山区特色水果资源丰富,青梅和李子酸度高,尤其是青梅酸度极高,鲜食口感欠佳;而柑橘柚(皮)更是不能直接食用,长期以来都作为加工成蜜饯的重要原料。作为蜜饯生产、消费第一大省,广东占全国蜜饯市场份额的50%以上,但广式蜜饯的加工一直沿用传统工艺,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存在加工时间长、营养成分流失严重,水耗能耗高及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等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从而导致产业经济效益凸显困难、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针对这些产业痛点问题,项目组研发推广了青梅李等高效前处理成套设备与技术、蜜饯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与技术、蜜饯快速渗糖和高效节能干燥技术、柑橘皮活性物质高效富集和快速转化技术、蜜饯传统盐渍替代技术。成立了由19名高中初级职称科技人员组成的专项推广工作组,确定推广重点,制定推广计划,确定合作厂家,建立示范平台和示范样板,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推广组将相关设备和技术推广到省内企业50余家,2015年以来开展培训60多场次,培训人员累计9000人次,发放宣传册12000余册,新建或改造示范生产线5条并全部实现规模化生产,提升了蜜饯加工行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填补了广东部分山区乡镇蜜饯产品无自动化生产线的空白。近三年来,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44.6亿元、利润4.75亿元,节约成本1.73亿元。促进了我省蜜饯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及农业增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佳宝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普宁市水果蔬菜发展研究中心,信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信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南雄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广东梅业食品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余元善,彭健,李璐,徐玉娟,肖更生,陈树鹏,罗宏炼,陈洪民,何宣慧,赖寿任,卜智斌,杨婉媛,马路凯,温靖,邱传明,陈万平,陈秋鹏,苏辉生,陈林明
红茶机械化加工与数据化品质控制
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红茶是全球消费量最多的茶类,占全球茶叶消费总量的70%,市场潜力大、前景好,对产业规模化程度要求高。我省作为国内红茶的重要产区,亟需突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技术瓶颈。
本项目以突破红茶优质、高效、规模化加工技术瓶颈为目标,由茶叶所牵头,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基层科研推广部门、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广东红茶规模化生产中标准化加工不足、采后茶青品质及萎凋和揉捻环节难以精准把控、红茶品质量化评价技术缺失、新技术推广应用效率和规模低等问题,形成了集“采后茶青品质控制技术”“智能萎凋槽及红茶智能萎凋技术”“红茶复揉生产线及精准揉捻技术”“红茶揉捻适度智能判断技术”“甜韵红茶和花香红茶数据化加工技术”“红茶品质量化评价技术”“茶叶加工专家服务平台系统”等技术、装备及系统于一体“红茶机械化加工与数据化品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提升了红茶标准化、规模化加工技术水平,实现了加工各环节的品控。
红茶机械化加工与数据化品质控制关键技术集成
项目团队通过与省市县级科研院所、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茶叶生产销售企业等密切合作,创新了技术推广模式,形成了“省-市-县-企”产业化联动推广服务体系,结合专家服务平台、红茶加工技术推送程序等新型推广服务方式,有效保障了技术推广的速度与规模。在带动地方科研院所与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水平、提升地方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底,红茶机械化加工与数据化品质控制关键技术产生经济效益71.53亿元,其中近3年在我省技术推广辐射19.3万亩,累计处理茶青6.46万吨,新增销售额26.88亿元,新增利润3.79亿元,节约成本3.24亿元。该技术促进了广东红茶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推动了我省茶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对外经济与农民合作促进中心(广东省农业展览馆),清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清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英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海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源市农业良种推广站,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马成英,乔小燕,郭嘉明,苗爱清,穆小婷,夏红玲,黄湘涔,陈维,胡蝶,张风姬,胡海涛,易振华,陈海强,陈荣宇,林彩容,袁兴华,林振锦,林梁贵,张振龙,何秀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