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哪找合伙人 大格局:创业公司如何寻找合伙人
“如果解决的问题很熟悉,是和之前工作本质一样的领域,你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样的初创者往往可以解决创业初期的很多困难,也不那么需要合伙人。对应地,如果要解决的问题越复杂,行业跨度越大,产品越新兴,初创者就越需要一个或多个合伙人。”
—— 顺为资本副总裁及入驻企业家孟醒。
创业窗口期紧迫,团队都是在和风口赛跑,如果初创者发现在某块业务或者获取资源的能力上有所缺失,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学习,寻找合伙人应该是必然的选择。
早期团队核心员工和创始人之间是雇佣关系,简单来讲就是我给钱,你办事。
至于公司发展如何,其实与领固定薪水的员工关系不大,他们只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尽责,没有义务和责任去贡献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即使有部分期权激励,也不代表与公司的利益有所捆绑,依然随时可以离开。
而合伙人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要成为合伙人,首要条件就是与初创者一起共同承担公司的风险,一起应对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难题,愿意把自己所积累的各种资源最大化地用在公司经营上,愿意和初创者一起All in(全身心投入)。
“饿了么”网上订餐平台创始人张旭豪在公司初创阶段找合伙人的时候定下了两个门槛,一个是能力优秀,人格上不能有缺陷;另一个是必须休学。
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张旭豪认为创业就是要有决心把一件事情干成,不能给自己留后路。
退学需要说服导师、说服自己的家长,说服自己破釜沉舟,也会淘汰掉意志不坚定的人。
千万不要为了找合伙人而找合伙人,创业从来都是“孤独”的,初创者必须有这个觉悟和魄力。
不管对于早期公司还是大型公司,每一位合伙人都是公司的宝贵财富。
要找到合适的,能和初创者、创始团队有化学反应的合伙人着实不易。
下面列举几个比较靠谱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长期的业务伙伴
一般来说,如果是在某个细分行业创业,如果能找到该行业上下游的伙伴加入,无论是对产品的开发,还是对业务的理解和拓展,都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在熟人圈里寻找合作伙伴。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知根知底,有一定的信任基础。
通过社交网络
比如知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通过个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寻找一些合伙人。
这种方式对于寻找一些特定的合伙人(技术牛人、资源丰富的私人猎头)有不错的效果。
要谨记的是,招合伙人是对自身资源和公司的一种考验,要有耐心,要不断反思,可以在面试合伙人的过程中多听听他们对公司的规划和对行业的理解,从而对自己创业的方向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算是寻找合伙人之外的收获。
阿里巴巴集团的首个官方纪录片《造梦者》(Dream Maker),首次曝光了16年来影响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的珍贵影像,看完令人深有感触。
那么被称为“十八罗汉”的阿里巴巴创始人们到底有哪些特质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彼此认同
不管是在公司发展的高潮或是低谷,合伙人总是将公司发展放在第一要位,因为他们始终相信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能够胜出,要知道在初创时,许多投资机构都拒绝对阿里巴巴进行投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深信并且去全力实践,对这样一个团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其次是术业有专攻
在发展早期,不管是被称为阿里巴巴“隐形英雄”的蔡崇信,还是给未来的阿里巴巴价值培训奠定基础的关明生,都是通过自身的优秀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加入阿里巴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者改变了阿里巴巴“三无团队”的性质,壮大了团队力量,更重要的是完成了阿里巴巴世界与资本世界之间的沟通,后者提出的一个“last man ”(要做最后站着的人)的培训口号成为百年阿里培训体系的精神支柱,他们都在阿里故事中写下了自己的篇章。
在确定了想要争取的合伙人目标之后,初创者就要开始想办法说服对方加入自己的团队,对于早期创业公司来说,特别是种子期,没有资本或者是行业大佬背书的情况下,要想吸引优秀的合伙人候选人,让他们放弃现在的工作加入一个风险很大的创业团队,实际上是比较难的。
这里想给出大家四字真言:坦诚相待。你要知道,你寻找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与你并肩作战的伙伴,诚恳地向他们展现你的创业初心,包括对公司的构想和未来规划,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建立相互信任的首要基础。
在沟通中,也应尽可能地了解候选人的过往经历,无论是成功经验抑或是失败教训,都能看出对方对工作、对生活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多维地了解,以保证找到合适的战友。
一个真正渴望优秀的人面对创业带来的种种超额成长的可能性,一定会袒露出自己的兴奋和激情,只有拥有这样的素质和心态,才能成为合格的创始人人选,所以无须过分掩饰公司的真正目标,找到合适的拼图。
诚然,个人魅力和实力、背景的确是早期招募合伙人的重要因素,但是坦诚相待才能为日后长期相处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前,58同城和赶集网的竞争,在外界看来就是流量的竞争,曾经服务于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陈小华是两家竞争中关键的胜负手。
58同城CEO(Chief ,首席执行官)姚劲波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加入赶集网半年多了。
但因为有和谷歌的合作,赶集网CEO杨浩涌一直没有向陈小华提及期权和上市的事,这给了姚劲波一个机会。
姚劲波不停地“**扰”陈小华,陈小华把他的手机号拉入黑名单后,他就换座机打。
后来,他干脆跑到赶集网办公楼下,对陈小华说:我人都已经到你楼下了,你不下来,我就只能上去了。
后来,他对陈小华说:“对不起别人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你觉得跟谁干最有可能成?”
最后陈小华加入了58同城,成了姚劲波最亲密的商业伙伴。
公司发展到不同阶段,合伙人各自发展提升的速度可能会变得不一样,在团队中的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因此提前约定好基础性原则就很有必要,包括每个合伙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后期会获得的利益以及退出机制,都应先商议好。
特别是控制好薪水和股份以及期权的比例,平衡好合伙人当前的积极性和未来对团队的长远价值。
360创始人CEO周鸿祎在为《合伙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不会找合伙人,不配做创业者”中写道:创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没个七八年达不到目标;同时又要求你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竞争。这一切都需要优秀的合伙人来执行,前赴后继。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创业团队,还是已经成熟的公司,分享机制、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创业者愿不愿意敞开胸怀去与某些方面的能力比自己要强的人合作非常重要,只有与员工分享公司的未来、分享公司的梦想,才能找到真正的合伙人。
再举个例子。
当初雷军创立小米,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的时间找人,幸运地找到了7个非常厉害的合伙人,全是技术背景出身,平均年龄42岁,经验极其丰富。合伙人中3个出身本土、5个是海归,分别来自金山、谷歌、摩托罗拉、微软等知名企业,土洋结合,理念一致,而且大都管过几百人的团队,充满创业热情。
这也给小米之后扁平化的七个核心创始人—部门主管—员工的构架和合伙人分管业务线的模式打下了基础。
招合伙人是一个开始,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重视,找到能和你一起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接受挑战的有能力、有勇气的人,才“配”做个创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