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表引起什么然 1978年,一篇文章引发全国热烈讨论,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阿荣
2023年1月2日,曾在南京大学当过老师的胡福明同志去世,引起人们的关注。
或许人们对胡福明这个名字并不太熟悉,但他那篇当年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激烈论战的文章,却是家喻户晓。
1978年5月11日,那篇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在党内党外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汪东兴则说它是“砍旗”、是征讨檄文,面对人们的议论,他甚至拍着桌子,气急败坏地说道:“是哪个中央的意见”。这也是很多保守者的意见。
而胡耀邦则坚持认为“理论问题要勇敢”。
最后在邓小平的力挺下,这场大讨论终于尘埃落定,中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征程。
这篇文章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影响之深远,不可估量。
那么,检验真理的标准具体是指什么?为何能引起党内外激烈的论战?这件事情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革命理想信念
胡福明193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解放前夕,由于家庭贫困,几次差点因为交不上学费而辍学。
后来,在一位地下共产党员的资助下,20岁时他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学新闻系就读。
第二年,胡福明到中国人民大学主修哲学,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党的理论知识和思想精髓,理论功底相当扎实,这也为他日后的哲学思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接受组织的安排,他来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当了一名普通的哲学老师。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党中央彻底粉碎了“四人帮”集团,举国欢庆,胡福明也不例外。
他们几个老师凑钱买酒买蟹,也买了“三公一母”,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庆祝“第二次解放”,一起讨论祖国未来的走向。
原以为拨乱反正工作即将顺利开展,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党中央新一届班子上台后,紧接着提出了“两个凡是”,让拨乱反正的工作开展得不是很顺利。
由于华国锋、汪东兴等重要领导人是“两个凡是”的坚定拥护者,一般人员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作为一名哲学老师的胡福明,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来分析,他认为,想要彻底拨乱反正,打开解放思想的闸门,彻底打破“两个凡是”才是关键。
但是只有找到理论依据,用事实说话,他的结论才能够让人信服。
于是,他翻阅了大量的马列主义学说和毛泽东选集,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和分析研究,终于在1977年9月,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的底稿写好,并邮寄到《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编辑收到稿件后,一看内容直指“两个凡是”,问题尖锐,十分敏感,便向总编辑杨西光做了专题汇报。
在杨西光的指示下,这篇文章被胡福明反反复复修改了几次。
后来,在《光明日报》几名资深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修订成型,并在原来的题目上加上了“唯一”二字。
为了让这篇文章顺利刊登,杨西光将初稿交到胡耀邦手上,请他审阅。
胡耀邦一看,文章观点清晰,论证充分,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非常符合马列主义关于实践论的论述。
他不仅充分肯定了文章的价值所在,还当场断定这篇文章会将载入史册,结果也验证了他论断的正确性。
1978年5月11日,得到胡耀邦的首肯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先在内刊《理论动态》上发表,接着在《光明日报》上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
随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新华社等重要媒体上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
南京大学的一位老师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告诉原作者胡福明:“老胡,你的文章可能会引起高层的注意,你已经卷入到高层纷争漩涡中,要有一个心理准备。”
胡福明笑道:“没有关系,做好自己该做的本分就好。大不了去蹲班房,到时候你要给我送饭。”
这边的主要作者还在和同事开着玩笑,可中央的一些人可就如坐针毡,有点不淡定了。
思想理念之争
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上正式发表。
汪东兴看完文章后,就发现方向苗头有点不对,但转念一想,这或许只是人们过过嘴瘾而已,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不会对理想信念造成威胁,也就没有太在意。
因为早在当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就发表过一篇《标准只有一个》的文章,当时就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
可是接下来几天,全国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搞得全国上下沸沸扬扬,这摆明了就是针对“两个凡是”而来。
尤其是《人日日报》的转载,让汪东兴怒不可遏,大发雷霆。
仔细研究这篇文章后,他一边抓起电话直接打给了华国锋,告诉他事态估计要升级,不能掉以轻心,希望他出面制止,并且要彻底清查此事。
一边又叫来《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直接把报纸甩在他脸上,质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
然而,汪东兴的愤怒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华国锋表示:“对待理论问题,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既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模棱两可的中立态度十分明显。
汪东兴知道他的用意,却也无可奈何。
吴冷西看完文章后,倒是同样认为这是在胡闹,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阴谋,是对党的严重挑衅,如果处理不当,必将会全面发酵,甚至动摇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
吴冷西回到办公室立马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编辑胡绩伟,要求他撤下这篇文章,而且不允许《人民日报》在这个关键时刻乱站队。
可吴冷西不知道的是,《人民日报》转载这篇文章之前,胡绩伟就已经和《光明日报》的总编杨西光沟通过了。
当初杨西光认为,单靠一家新闻谋体发表这篇文章,影响可能不大,很可能如之前那篇《标准只有一个》一样,小范围讨论过就过去了。
见其他几家报社有些犹豫,于是杨西光在征得胡耀邦的同意后,直接对各个报社说,是得到胡耀邦同志点头的。
胡绩伟在吴冷西来电责问后,再次向杨西光确认情况。
杨西光了解情况后,用坚定的语气对他说:“这篇文章是胡耀邦同志已经开会研究讨论过的,绝对不会有错,不要在乎其他人怎么说,不破不立,干就干到底。”
就这样,这篇文章最终还是在各大报纸上发表,并在党中央高层之间掀起了激烈的论战。
5月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汪东兴郑重其事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篇文章看似是真理标准之争,实则是在另有所指、居心叵测。如果处理不好,危害甚大,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内乱。”
同时,他也严肃地表明,这是在“砍旗”,也就是在砍毛泽东思想这杆大旗,严重破坏了党内外的团结稳定。当务之急,应以团结压倒一切。
有的代表认为他危言耸听,不明所以地反驳道,理越变越明,道越论越清,何况这篇文章已经在官方媒体上公开发表了,如果中央不同意,谁敢如此大胆?
本来怒火中烧的汪东兴听到此话后,越发怒不可遏,猛拍桌子站起来驳斥道:“讨论了那么久,你们还不知道矛头指向谁吗?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一定要查清楚,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简直是岂有此理。”
面对汪东兴不顾情面的怒斥,与会代表们个个面面相觑,不敢多说一个字,只是将目光移到了说话更有分量的华国锋身上。
华国锋依旧表示:“对待理论问题,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
其实,明白人都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只不过不敢明言罢了。
文章所写的正是人民的心声,符合历史潮流的大趋势,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不满,而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这些大道理,汪东兴心里自然明白,但是他为何要逆潮流而动呢?
感念知遇之恩,谭老出面化解
这与汪东兴的一生经历有关。
1916年1月,汪东兴出生在江西戈阳的一个佃户农家,由于受到地主家的压榨和盘剥,生活过得十分困难。
他从小读书不多,13岁那年就参加了方志敏的部队,不过由于他作战勇敢和机智,得到组织的赏识和重用,1932年便加入了共产党。
1947年6月8日,党中央所在地王家湾被敌军飞机发现,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不惜一切代价进攻王家湾,企图一举端掉我军指挥首脑。
随后胡宗南旗下的29军军长刘戡,率领3个半旅约3万余人直扑王家湾,距离不到10公里,情况十分危急。
为了确保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及时转移挑出包围圈才是万全之策,周恩来前来催促毛主席快走,可是毛主席想要见到敌人后才肯转移,其他人见状,也不敢强拉。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气定神闲的抽了一支烟,只有任弼时急得火烧眉毛,但也无可奈何。
随后,他们想出了一个精囊妙计,找个人看敌人就行了。
这时,毛主席看向了身后的汪东兴,问道:“给你一个连,你敢不敢?”
汪东兴高兴地答道:“只需一个排就可以了。”
汪东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还打死了几个敌人,深得毛主席的信任,从此成为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长期掌管“8341”警卫部队。
后来,在开国大典、毛主席出访苏联等重大安保和工作任务中,汪东兴都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汪东兴:“他文化不多,但做事细心周到,一定要跟我走,其他人我用起来不放心。”可见毛主席对他的信任,非同一般。
而且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官至中央副主席。
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能有这番成就,汪东兴是十分感谢毛主席的知遇之恩。
他明知维护“两个凡是”,不符合时代潮流,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观点,其实是对毛主席的一种信仰。
1978年5月17日,汪东兴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没有得到切实可行的效果,反而让党内外同志对这篇文章的讨论越演越烈。
然而,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作为党内的另一个喉舌《红旗》杂志,面对热火朝天的论战,始终不偏不倚,既不转载《光明日报》的观点,也不发表任何意见。
这让汪东兴看到了翻盘的机会,视其为救命稻草。
这时,恰逢毛主席85周年诞辰之际,汪东兴对《红旗》总编辑熊复做了指示,让他请老干部谭震林发表纪念毛主席的文章。
他此举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谭震林等老干部拉到自己这一边。
次日,熊复派了一名编辑专门去到谭震林家,说明来由。
当时谭震林还不知道《红旗》保持中立的观点,高兴地接受了邀请,还对这名编辑强调道:
“我喜欢实事求是,不喜欢陈词滥调,要写就得从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这段时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就写得很好嘛。”
原以为找个好帮手,不料反而弄巧成拙,当谭震林的文章多次修改后,交到熊复的办公桌上时,他是发表还是不发表呢?
为了争取谭震林,熊复再次吩咐编辑去到他家,开门见山说明情况。
不料,谭震林大怒道:“我就是这个态度,你们谁想论战,直接来找我。”
谭震林不经意的加入了论战,让汪东兴、熊复等人彻底失去了信心。
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将谭震林的文章送到华国锋的办公桌上,华国锋随即召开了常委会,共同研究。
结果,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同志,一致同意发表。汪东兴见大势已去,只好顺势而为了。
结语
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与会同志正襟危坐,都想知道这半年多以来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论战的最终结果。
不料,华国锋同志第一个站出来说道:“以前讲的两个凡是,这句话讲得过于绝对了,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它是不符合马列主义的,是非常不妥的。”
紧接着,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同志也站了起来,针对大讨论问题,向大会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
最后,邓小平同志归纳总结道:“解放思想,就是要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但前提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历史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这种敢于直面问题,及时纠正错误的精神,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后来的历史经验,也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