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方言传承,从点滴做起。
四川人老曾,爱好方言文化的一名70后,为大家摆点方言龙门阵。头条号、百家号、知乎号:四川人老曾。微信公众号:蜀人俗事。
“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前言:张献忠屠川是真的吗?“湖广填四川”只有湖广省?俗话说“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不少川渝人寻根孝感为啥无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目录
一、张献忠屠川的真相。
二、湖广填四川,麻城真的占一半吗?
三、历史上著名的移民中转站。
四、湖广填四川,实际主要是哪些省份的移民?
五、湖广填四川移民分类。
一、张献忠屠川的真相
张献忠1606年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在米脂起义,自号八大王,一作西营八大王。王嘉胤死后,与李自成等归附高迎祥,后张献忠与李自成因小故开始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十一年(1637年),张献忠率本部义军进驻谷城受朝廷招安授予副将。张献忠被招安,把守一地加强军事训练,保持自***。崇祯十二年(1639年),重举反明的大旗。以走制敌,转战四川境,使明军疲于奔命。十四年,大败明军于开县黄陵城,长驱出川,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进破光州等地。十六年据武昌,称大西王。不久克长沙。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后称帝。
张献忠本来指望“暂取巴蜀为根,然后兴师平定天下”。但看到李自成兵败,清兵气势如虹,自感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以开科取士为名,杀知识分子于青羊宫,又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军98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残忍变态至极。清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中箭身亡。
《荒书》记载成都城遭受劫难后的情形说:“成都空,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是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康熙《成都府志》:“城郭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郊枯茂草,唯看白骨崇山”。
《四川通志》总结当时的情景说:“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四川一些县志有过具体而详细的描述:“万户萧疏”,“成都、重庆、叙州、马湖所属人民,仅存百十”,保宁、顺庆、潼川、龙安等三府一州所属29县,“一望丘墟,依山逼水者,豺狼昼游”。据县志记载,安岳县甚至“户不盈十,丁不满百,难以设官”,不得不归并到遂宁县。对当时情况记载最权威的“国史”《清史稿》卷120载: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孑遗者百无一二”、甚至是“靡有孑遗”。
据杨国强《百年嬗蜕.二百年人口西迁的历史因果》载:西南三省的总丁数从万历六年占全国总丁的百分之十降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人口两千万)的百分之一点六(32万),其中,四川的丁数比例还要减少得更多,以至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另据《明会要》卷五十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省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就陡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嘉庆《四川道志》卷十七),出现了有史以来四川人口的最低记录。
在今天看来,虽然张献忠屠川确使四川人口剧减,但将四川人口减少的责任都推到张献忠一个人身上,也非事实。
张献忠死于顺治三年(1646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已近四十年。其真相应该是多个军事集团连年混战、天灾、瘟疫、饥饿等多种因素的总合,才使得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变成了人间地狱。
二、湖广填四川,麻城真的占一半吗?
移民问题在古代中国很普遍,中国很多省区到处流传着“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并且到处可以看到各种碑刻、家谱把这种传说记录在案,言之凿凿,使人难以怀疑。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南方客家人都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作为他们的发祥地,在北方,人们会普遍地说自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移民。在安徽这一带,人们会说自己是江西瓦西坝出来的移民。云南人会说自己的根是南京杨柳巷。
明朝初年后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后,很多四川人就开始说先祖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清朝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后,现在更多的川渝人都说是先祖来自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 如今很多保留有家谱的四川人家都认为自己祖上是从麻城迁移而来的。。
这是真的吗?
今天的麻城隶属湖北省黄冈市,在麻城市市区,有一个园林叫做孝感乡文化公园,这个公园除了供市民休闲娱乐外,还承担着寻根祭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每年前往孝感乡文化公园祭祀的川渝人都是络绎不绝。
孝感乡文化公园川渝寻根祭祖活动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约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因为当时的移民优惠政策,加上麻城又是移民中转站,麻城籍移民无疑在所有湖北移民中占有重要比重。
前国家主席杨尚昆联系自己的家史说说过:“杨氏家族是从哪个省移来的?过去我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1987年,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潼南,县里正在修新县志。我这才知道双江镇杨氏家族的源流。据记载,我们这一族的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末年曾在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当县令。第二年,宋亡,不能归籍,就在湖南辰溪县定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先后来到四川,沿涪江北上,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意识伴随着杨尚昆同志的大半生,事实上杨尚昆先祖是从湘西辰溪县徙川的。
著名作家艾芜在1947年,这样追述着自己的家族历史:“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分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1948年,艾芜又在《我的幼年时代》中又重申道,自己“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而事实上是,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高沙柿杨家桥(今属洞口县)”。1980年代《汤氏族谱》发现后,尤其是李义让、庄巨川《艾芜先祖入川考》一文发表后,艾芜承认先祖来自湘西洞口,不是麻城。
近年不少川渝人寻根孝感无果,说明“麻城占一半”有些夸大了,但在湖广移民四川的过程中,麻城这个地方的确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的大移民运动中,麻城是“湖广填四川”和“江西填四川”这两大移民运动的中转站。而全国各地,其实也有不少类似的中转站。
三、历史上著名的移民中转站
(一)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 。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
经过几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二)南京柳树湾:昆明汉族人的“麻城”
明初的柳树湾离皇宫很近,而且附近还有兵马司和兵部,所以阅兵用的大教场应该也是必备的。1381年,朱元璋征调三十万大军出兵讨伐云南就在此集结。战后仍有不少人与沐英一同镇守云南,其后代子孙故而有此自称。
留下来的士兵基本上参与了军屯,而入滇部队的后勤兵站就设柳树湾,到云南之后的士兵与家乡联系多由兵站中转,几代之后自然就只知道祖籍是南京柳树湾了。
(三)成都铁碓臼(duì jiù),山东四川籍移民的“麻城”
明初,为巩固边防、安定社会,朱元璋设立了卫所制度。大夏政权旧部被迁徙到了山东胶东半岛的莱州府和登州府一带。这些川籍移民的后裔,如今广泛分布在莱州市、招远市、莱西市和昌邑县等地,并且还保留有四川方言等风俗习惯。
在山东的川籍移民后裔回忆祖籍地时,都说来自四川成都府铁碓臼(duì jiù),又有奉节县铁碓臼、丰都县铁碓臼、南溪县铁碓臼、绵竹县铁碓臼、隆昌县铁碓臼、峨眉县铁碓臼等说法。为什么都带有铁碓臼这个名字?铁碓臼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像明初和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一样,只是一个地名符号的指代?
据《莱州市地名志》《招远市地名志》《莱西县地名志》统计,在莱州市1068个村中,四川移民村有751个,占全市村落总数的70.52%;在招远市724个村中,四川移民村有33个,占村落总数的10.36%;在莱西市839个村中,四川移民村有33个;在昌邑县812个村中,四川移民村有129个,占村落总数的15.9%。
现今胶东四川移民后裔口口相传的“迁自成都府铁碓臼”,查遍史料,找不到成都曾有这么个地方。“碓臼”本是西南地区舂米的碓窝,倒是和明军插旗的圆锥形底座长得相似。
估计是当初大夏的将士们对明军旗帜心有余悸,对插旗的这个“铁碓臼”也记忆深刻,迁到外地后,不便说起前朝旧事,就用“铁碓臼”来指代迁出地了。
(四)其他还有河南滑县白马城、河北小兴州、广东南雄县珠玑巷、江苏苏州市阊门、江西鄱阳县瓦屑坝等,都是当时的主要移民中转站,就不一一介绍了。
四、湖广填四川,实际主要是哪些省份的移民?
四川省社科院专家陈世松介绍,清代不同时段的外省移民入川活动,大体分为三个方向,涉及14个省份。
一是自北向南入,主要指原籍为四川以北的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省的移民迁移;
二是从东向西入,主要指原籍为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以及江浙等省的移民迁移;
三是自南而北入,主要指原籍为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移民迁徒。
因为湖南、湖北籍(原湖广省地区)总体而言比其他省的数量要多,加上从东向西入川的大多要经过麻城中转,就有了“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等民间俗称。
五、湖广填四川移民分类
(一) 流寓在外的川人及其后裔,被“查令回籍”,即所谓“川人回川”。
关于强制移民中的“川人回川”规定,从康熙三年,清政府就已下令,要求各省强制其回籍。这些流寓在外的川人,多为乡绅和官员,他们一般是一家人在外,家庭成员较多,包括第二代、第三代后裔。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十七年,清政府都在不断强调此政策。流寓在外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之川人后裔,已不再是严格意义的“回原籍”,应归为移民之列。
(二)投诚官兵及其家人入川安插。
投诚官兵有农民军、明朝官军等,如参加张献忠起义的农民军入川被打败后,一部分就被安插归农。
湖北黄冈人洪良品《东华录》记载:顺治九年(1652年),清政府就在巴蜀等地实行“凡遇降寇流民,择其壮者为兵,其余老弱悉为屯田”的规定。
康熙《四川总志・贡赋》记载:康熙六年(1667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奏请,将福建投诚官兵及其家人移民巴蜀,“除家口外,尚有二万三千六百余名之众”。
(三)从最初的 外省无业游民或平民被当地官员强制入川,到后来的平民自愿入川。
移民入川,延续时间很长,直到乾隆年间都还有大量入川移民,而重庆的东部和山区,在乾隆时期,还是移民进入的高峰期。
不同的地区,移民原籍构成上有差异。以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和重庆云阳县为例,除了湖广、江西移民外,合川的贵州移民较多;而云阳的福建、广东移民相对要多一些,无贵州移民。合川的地理位置以及明末大量难民到贵州,乱后返回,对合川移民的构成有一定影响;云阳则以长江为主要移民通道,与地近湖广有关。
如咸丰《云阳县志》云:“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湖北人较多。”先到者占据长江等河岸之地,后至者只有向山区进发。康熙年间移民,多占河谷和平坝;乾隆年间以山地开发为主,即“乾嘉拓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