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安全审核不给提现怎么解决 【假期安全】放寒假通知、致家长信暨安全教育提示
2021年寒假放假通知暨安全教育提示
尊敬的家长:
您好!
2020年即将结束,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也经历了疫情常态化的形势。寒假将至,我们本着让孩子合理休息、健康发展、有所收获的原则,提出了一些假期活动建议,请您在假期里对孩子予以指导和监督。
一、寒假及开学时间安排
寒假时间:2021年1月29日-2月27日
开学报到时间:2021年2月28日
(农历正月十七)
正式上课时间:2021年3月1日
二、注意疫情防控安全
鉴于最近全国多地区出现新增肺炎确诊病例,全国疫情陡然升级,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加之春节即将来临,人员流动带来的输入性、聚集性风险提高,危险已在身边。提醒各位家长,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麻痹大意,心存侥幸。
⚫︎坚持每日健康监测。请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班主任。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外出坚持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社交距离,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在进入医院、车站、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时,要主动全程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减少接触公共区域,减少逗留时间,避免人员聚集。
⚫︎广大家长要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自觉取消各类聚会,假期中不要带孩子参加任何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外出。尽量不要或减少家庭聚餐,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实行公筷制、分餐制,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孩子的餐食需要与成人分开。不与类似感冒症状患者接触,不带孩子到农场牲畜或野生动物地带游玩。密切关注孩子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不信谣不传谣。各位学生和家长要众志成城,科学抗击疫情。要通过官方途径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变化,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避免非必要的出行。家长和孩子寒假期间尽量不要离开本市,不出国旅游或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如果家长有相应的计划离开本市请提前告知班主任老师,并在返回后根据当地防疫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和14天隔离。不要与境外以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来)人员接触,发现上述人员要主动向社区(村组)和学校报告。
三、注意消防安全
1.不玩火,如打火机、火柴、蜡烛、蚊香等。
2.不玩烟花爆竹。
3.不吸烟。
4.使用取暖器时,应远离窗帘和木质家具等易燃物。
5.电器使用完毕或人离开时,要及时关闭电源。
6.烘烤衣物要有人看管,人不能长时间离开。
7.不使用“三无”电器,不在同一接线板上同时使用多种大功率电器,不用湿手触摸电源开关和电器。
四、注意人身安全
1.不在飘窗或阳台上玩耍。
2.不给陌生人开门,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食品。
3.在人多的场所注意跟紧父母不走丢。
4.有人向你询问事情时不带路,不向外人透露自己的信息。
5.不单独外出,特别是人少偏僻的地方,注意防拐防骗。
6.当遇到危险时,学会观察周边环境,寻找机会向警察、保安、社区服务人员、商场工作人员等求助。
五、注意交通安全
1.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
2.行走或骑车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
3.不在马路边或车辆盲区内玩耍打闹。
4.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快速通过,不迂回穿行、不逗留。
5.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不开电瓶车;乘坐电瓶车、摩托车必须戴安全头盔,不做无证驾驶机动车、逆向行驶、违法载人、飙车等严重违法行为。
6.自觉遵守地铁、公交车乘车规范。
7.乘车系好安全带,不坐副驾驶座。
六、注意饮食安全
1. 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 购买有包装的食品时,要看清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一定不要购买食用。
3. 生吃瓜果要注意洗干净后才可食用,不吃腐烂、变质的瓜果。严禁吸烟、喝酒。
4. 合理膳食,不暴饮暴食,防止消化不良。
七、注意网络安全
1.不去网吧、酒吧、电子游艺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场所。
2.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沉迷网络和电子游戏。
3.不玩渲染暴力等不健康网络游戏。
4.注意信息安全,慎交网友,不与陌生网友见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5.不发布不转发谣言和不良信息。
八、注意心理安全
1.多与父母、家人、老师沟通、交流,与正直开朗、积极乐观的朋友、同学交往。
2.不参与非法组织、迷信活动。
3.多宽容他人,不逞强欺弱。
4.遇到挫折不气馁,遇到问题尽力自己解决,同时学会请他人帮助解决。
5.学会感恩,管理情绪,开心过好每一天。
九、注意电信网络诈骗
1.不轻信。遇事冷静,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多思考、多商量,不轻信陌生人。在做好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做好宣传。特别要注意提醒中老年等易受骗群体。
2.不透露。个人身份信息、支付密码、验证密码、金融信息严保管。
3.不汇款。陌生人提到转款、汇款必核实。
4.不刷单。不参与任何与“刷单”相关的事情。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十、注意一氧化碳中毒
1.用煤炭取暖的住户,居室内火炉要安装烟囱,烟囱结构要严密,排烟排气良好。空气湿度大、气压低的天气应格外注意,室内门窗不要封闭过严。
2.使用管道煤气时,要防止管道老化、跑气、漏气,烧煮时防止火焰被扑灭,导致煤气溢出。
3.家长不在家时,不使用煤气、液化气灶具等,防止煤气泄漏。
4.不要在密闭的室内吃炭火锅、点炭火盆。
5.不要躺在车门车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长途行车,开内循环,定期开窗通风。
6.使用燃气热水器时,禁止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洗浴房间内。应将其安装在洗浴房间外靠近窗户的地方或室外。尽量使用烟道式燃气热水器,且对燃气热水器和排气扇要经常进行检查维护。
7.有条件的在一切有一氧化碳毒源的区域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十一、注意森林防火
1.遵照执行于都禁火令,不在野外用火,不带火种进山。
2.一旦发现自己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如附近有水,最好把身上的衣服浸湿,要判明火势大小、火苗燃烧的方向,应当逆风逃生,切不可顺风逃生。
3.在森林中遭遇火灾一定要密切关注风向的变化,因为这说明了大火的蔓延方向,也决定了你逃生的方向是否正确。
4.当烟尘袭来时,将衣物打湿捂住口鼻迅速躲避。躲避不及时,应选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地避烟。切切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积烟尘。
5.如果被大火包围在半山腰时,要快速向山下跑,切忌往山上跑,通常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要比人跑的快得多,火头会跑到你的前面。
6.顺利地脱离火灾现场之后,还要注意在灾害现场附近休息时,防止蚊虫或者蛇、野兽、毒蜂的侵袭。集体或者结伴出游的朋友应当相互查看一下大家是否都在,如果有掉队的应当及时向当地灭火救灾人员求援。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快乐寒假,安全不放假。寒假期间,愿大家安全知识时刻牢记。希望各位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安全而又有意义的假期。
最后,祝所有孩子和家长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于都县贡江镇中心小学
2021年1月28日
2021年寒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平安寒假”专项行动致家长的一封信
森林防火致家长的一封信
于都县人民政府
禁 火 令
为扎实做好当前森林防火工作,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江西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经研究,特发布禁火令如下:
一、自2021年1月13日起至2021年4月30日止,全面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二、严禁在林区内上坟烧纸、点蜡烛、鸣鞭**、燃烟花、放孔明灯等一切用火行为;
三、严禁在野外烧荒、烧稻草、烧田埂、烧火土灰积肥、烧木炭;
四、严禁在林区内吸烟、野炊、烧火取暖、烧山驱蜂驱兽、使用火把夜行照明等一切用火行为;
五、严禁在林区内玩火及携带火种进山;
六、严禁违规炼山造林、种果等;
七、凡违反上述规定的,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和《江西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广大群众要积极举报森林火灾及肇事者,一旦发现森林火灾隐患或森林火情,立即拨打电话(0797)或“12119”,对举报有效线索者,给予一定奖励。
2021年1月13日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致家长的一封信
预防电信诈骗致师生、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老师、同学与家长们: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高发,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财产安全。青少年学生群体是电信诈骗受害者重灾区,使许多家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寒假来临,为有效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保障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防止大家落入诈骗团伙精心布置的陷阱,学校特别提醒老师、家长及同学们做好以下几点:
一、请您认清识别以下诈骗方法
1.虚构子女出事诈骗:犯罪分子虚构子女、朋友出车祸、生病、违法需交纳罚款等理由拨打电话要求受害人汇款;虚构已将子女绑架,利用电话背景音(孩子的哭声、打骂声等)造成受害人恐慌,实施诈骗。
【防骗提醒】接到类似电话时要保持冷静,先联系学校班主任老师、孩子或医院方面进行确认,不要轻易汇款。
2.微信、QQ红包返利诈骗:犯罪分子在QQ群或微信群发布高额返现的虚假信息,然后以虚假成功返利截图为诱饵吸引受害者,如果受害人发送小额红包来尝试,犯罪分子很可能会按照所说进行返利,当受害人发送了数目较大的红包后,犯罪分子则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进行推脱,实施诈骗。
【防骗提醒】聊天群中所谓的返利截图都是不法分子的同伙伪造,群里隐藏着许多骗子的“托儿”,提高警惕,勿贪小便宜。
3.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犯罪分子盗取QQ、微信号码,冒充该账号主人以急需用钱,向受害人借钱为名,实施诈骗。
【防骗提醒】凡是亲友间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4.出售游戏账号诈骗:犯罪分子在游戏交易平台看见受害人发布的出售游戏账号信息之后先与受害人联系假装有意购买,再冒充游戏交易平台客服联系受害人,以出售账号需缴纳保证金、代付功能服务费为由,实施诈骗。
【防骗提醒】与游戏交易平台确认信息,不向任何人转账、汇款,“提现要交手续费”、“账号冻结”都是骗子惯用的伎俩,目的在于诱骗受害者不停地向虚假平台账户充值,其实就是转账到诈骗分子账户,永远都不可能提取出来。
5.网络理财高收益诈骗:犯罪分子利用高收益为噱头,借助网络、短信、信件、微信等媒介发送理财信息,骗取受害人下载理财APP或登录理财网站将钱财划至理财账户,实施诈骗。
【防骗提醒】投资理财前,要对所投资项目多咨询评估,做到深思熟虑,谨慎对待。特别要警惕网络上各类标榜“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报,谨防被骗。
6.信用卡提额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以提升信用卡额度为由,诱使受害人点开对方提供的虚假银行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验证码实施诈骗。
【防骗提醒】收到类似电话或短信时,应第一时间与银行官方客服核实,或到附近银行柜台进行确认,千万不要直接与短信内给出的电话联系。不要随意将个人银行卡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透露给陌生人。
7.网络兼职刷单诈骗:犯罪分子以短信、微信、QQ为载体,发送虚假信息,待受害人上钩后,以先垫付资金为由,实施诈骗。
【防骗提醒】学生在寻找打工信息时,不要轻信网络上“高佣金”、“先垫付”等兼职工作,不要轻信没有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的招聘广告,不要轻易在微信群、QQ群向陌生人员转账汇款。此外,在找工作以及打工期间,学生要提高安全意识,与雇主见面时最好与同学结伴前往,以免上当受骗。
8.网络贷款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受害人急需用钱的心理,以办理无担保、无抵押的低息贷款为诱饵,以进行验资或者缴纳保证金等各种借口,要求受害人转账实施诈骗。
【防骗提醒】谨慎进行网络借贷,如对方要求先期交纳保证金等费用,务必提高警惕。正规贷款过程中,放款机构审核贷款人个人信用、还款能力或质押物的估值,不会要求先期缴纳任何费用。
9.短信类诈骗:以下几类短信都是假的,请家长提高警惕,不要上当!
(1)查看致家长的一封信:xxx家长您好!即将面临开学,这是学校对上学期各位同学在校的评价和学校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来自校x通)。
(2)查看考试成绩:xxx家长,您的孩子上学期学校考试成绩及各项表现资料请查收,需下载激活才能看。
(3)学费减免:亲爱的家长,为减轻学生家庭负担,今年教育局实行学费减免政策,现将退还一部分学杂费。请拨打电话xxxxx,联系人:x老师。
(4)冒充疾控中心:近期,诈骗分子冒充“疾控中心”以预约新冠疫苗为由发送含有链接的短信来骗取个人信息。这种短信是常见的钓鱼网站式诈骗,通过诱导点击链接进入钓鱼网站,骗取市民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及密码。请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收到此类来历不明的短信链接一律不点,个人及银行账户信息不随意填写,谨防上当受骗。
【防骗提醒】收到上述信息,家长切记不要慌张,应第一时间与学校老师或孩子本人确认,不要轻易汇款或点击不明链接,防止造成财产损失或个人信息被窃取。
二、切实提高防诈骗意识
1.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坚持不轻信,不理睬,不回复,不泄露个人银行卡信息,更不要转账、汇款,或提供验证码等信息。
2.要有个人资料信息保护意识。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身份、手机号码、家庭及家长电话、银行账号等相关信息,更不可随意注册、填写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
3.建议家长加强对未成年子女在使用手机、社交软件、支付工具方面的监督与教育。提醒孩子网络环境复杂,不加陌生人,不贪心,不好奇。
三、发现电信诈骗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报警
当您接到此类电话或信息,请勿轻信。如果发现上当受骗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报案。
特 别 提 醒:
无论是家长还是中小学生,都要提高警惕,预防各路诈骗!
其实,识别骗术并不难,今天再教大家几招:
1.一个“及时”
如果是熟人、朋友发来的,务必要先电话核实;若不小心上当受骗,及时向公安机关(可拨打110) 咨询或报案。
2.四个“凡是”
凡是在网络招聘兼职刷单刷卡刷信誉之后要求你填写个人网银信息的都是诈骗。
凡是需要提供你银行卡的手机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凡是冒充老师或同学向你借钱,又以各种理由拒绝跟你见面的,也都是诈骗。
凡是打电话让你去ATM机或者银行汇款,又不让你跟外界联系的,也是诈骗。
3.四个“一律”
接电话,遇到陌生人,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但凡让我点击不明链接的所有短信,一律删掉。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一提到“安全账户”一律挂掉。
4.四个“不要”
不轻信。遇事冷静,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多思考、多商量,不轻信陌生人。在做好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做好宣传。特别要注意提醒中老年等易受骗群体。
不透露。个人身份信息、支付密码、验证密码、金融信息严保管。
不汇款。陌生人提到转款、汇款必核实。
不刷单。不参与任何与“刷单”相关的事情。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于都县贡江镇中心小学
2021年1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