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异常登录不给取款怎么解决 【小张说刑】第六期:警惕!五花八门的诈骗罪,你能识别出来吗?
文 字 | 张琪
美 编 | 李双徽
审 核 | 崔春良
是xx吗?我现在着急用钱,微信转我2000行不行?
你好,我是xx法院的,你涉嫌一起犯罪案件,现需要你把银行卡里的钱转到安全账户里…
你好,你手机号码被抽中了大奖,需要你先交一部分钱才能提现…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诈骗手段和诈骗方式层出不穷,下面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戳破各类诈骗的谎言面纱!
什么是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方法有哪些?
1.盗用QQ、微信等社交账户后冒充熟人、领导等诈骗
犯罪分子盗用QQ、微信号码冒充熟人、领导、公司老板进行诈骗。犯罪分子先利用木马病毒盗取他人的社交账号密码,后通过社交账号与其亲朋好友聊天,以一定事由要求被害人帮助汇款,并将自己事先准备的账号发给被害人,让其往指定账户汇款或转账,被害人若未经其他方式核实就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汇款,从而上当受骗。
2.冒充内部人员诈骗,如冒充“xx福彩信息中心”人员可提前获知中奖信息进行诈骗
犯罪分子抓住人们贪利的投机心理,编造自己彩票站等机构内部人员的身份,谎称可以为被害人提供内部中奖信息,但需要被害人支付一定数额定金,以此诱导被害人上当受骗。
3.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如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转账至安全账户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洗钱、贩毒、黑社会、信用卡透支欠费以及其他违法犯罪事由,或医保卡、社保卡、身份证被盗为由,恐吓受害人,骗其把全部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4.谎称能为被害人办理工作,升学等事项为由进行诈骗
此种类型的诈骗罪犯罪分子往往是被害人熟识的身边人,或者经身边人介绍而认识的人,犯罪分子以能为被害人或者其亲朋好友办理xx单位工作,提供xx工作机会,办理升学,出国劳务等等事由,收取被害人不定数额的钱财。
5.情感类诈骗,网络“杀猪盘”
犯罪分子利用手机或电脑的魔音变声功能伪装身份,将自己包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加被害人为好友并逐渐发展为“网恋对象”,骗取感情和信任后,随即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进行诈骗。
6.冒充卫生、财政系统人员进行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社保、医保中心、民政、残联等单位工作人员,谎称被害人医保、社保出现异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钱、制贩毒等犯罪,之后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便于核查为由,诱骗被害人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款实施诈骗;或通过向残疾人员、困难群众、学生家长打电话、发短信,谎称可以领取补助金、救助金、助学金,要其提供银行卡号,然后以资金到账查询为由,指令其在自动取款机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将钱转走。
7.微信朋友圈购物、爱心转发、点赞诈骗
犯罪分子在微信朋友圈假冒正规微商,以优惠、打折、海外代购等为诱饵,待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为由要求加付款项,一旦获取购货款则失去联系;有的犯罪分子将虚构的寻人、扶困帖子以“爱心传递”方式发布在朋友圈里,引起善良网民转发,实则帖内所留联系方式绝大多数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电信诈骗;还有一部分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微信平台,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够的个人信息后,即以“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
8.虚构家人车祸,绑架,突发疾病需紧急手术等理由进行诈骗
犯罪分子虚构被害人亲属或朋友遭遇车祸,绑架或者紧急手术,急需用钱,要求对方立即转账,此类诈骗被害人往往因情绪慌张,不知所措,情况紧急便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指定账户。
9.电子邮件中奖、娱乐节目中奖、兑换积分诈骗
犯罪分子以热播节目组的名义向被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或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或谎称被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各种奖品。被害人轻信后,犯罪分子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诱骗被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10.电视,电话欠费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通信运营企业工作人员,向事主拨打电话或直接播放电脑语音,以其电视、电话欠费为由,要求将欠费资金转到指定账户,否则将停用被害人本地的有线电视或电话并罚款,部分人信以为真,转款后发现被骗。
11.网络购物退款等诈骗
犯罪分子开设虚假购物网站或淘宝店铺,或冒充淘宝等公司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被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需要退款,或者谎称购物系统故障,订单出现问题,需要重新激活,以此要求被害人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有的犯罪分子冒充购物网站的工作人员,声称“由于银行系统错误原因,买家一次性付款变成了分期付款,每个月都得支付相同费用”,之后再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诱骗被害人到ATM机前办理解除分期付款手续,实则实施资金转账。
12.办理退税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事先获取到被害人购买房产、车辆等信息后,谎称自己为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以税收政策调整,可为其办理退税为由,诱骗被害人到ATM机上实施转账操作,将卡内存款转入犯罪分子指定账户。
13.办理信用卡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短信、邮件等渠道发送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的广告,一旦被害人与其联系,犯罪分子则以“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虚假理由要求被害人连续转款。
14.贷款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称其可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低,无需担保。一旦被害人信以为真,对方即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15.提供考题诈骗
犯罪分子针对即将参加考试的考生拨打电话,称能提供考题或答案,不少考生急于求成,事先将好处费的首付款转入指定账户,后发现被骗。
16.高薪招聘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被害人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17.订票及改签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门户网站、旅游网站、百度搜索引擎等投放广告,制作虚假的网上订票公司网页,发布订购机票、火车票等虚假信息,随后,再以“身份信息不全”、“账号被冻”、“订票不成功”等理由要求被害人再次汇款,从而实施诈骗。或者以较低票价引诱被害人上当,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取消、提供退票、改签服务”为由,诱骗购票人员多次进行汇款操作,实施连环诈骗。
18.ATM机告示诈骗
犯罪分子预先堵塞ATM机出卡口,并在ATM机上粘贴虚假服务热线告示,诱使银行卡用户在卡“被吞”后与其联系,套取密码,待用户离开后到ATM机取出银行卡,盗取用户卡内现金。
19.伪基站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向广大群众发送网银升级、10086移动商城兑换现金的虚假链接,一旦被害人点击后便在其手机上植入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
20.金融交易诈骗
犯罪分子以xx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获取被害人信任后,又引导其在自身的搭建虚假交易平台上购买期货、现货,从而骗取被害人资金。
划重点!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骗子都是利用被害人贪图蝇头小利,轻信他人或情绪慌乱的心理,诱使被害人上当而实施诈骗犯罪活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一
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他人,谨防上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轻信他人提供的中奖信息或其他“致富秘密”,一定多了解和分析识别信息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二
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需抢救治疗费用、朋友急事求助类的诈骗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对,不要着急恐慌,轻信上当,更不要上当将“急用款”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三
遇到疑似电信诈骗时,不要盲目轻信,要多作调查印证。对接到培训通知、冒充银行、公检法机构等声称银行卡升级和虚假招工、涉及犯罪等的诈骗话术,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
四
正确使用银行卡及银行自助机。到银行自动柜员机(ATM、CRS等)存取遇到银行卡被堵、被吞等意外情况,认真识别自动柜员机的“提示”真伪,千万不要轻信和上当,最好拨打自动柜员机所属银行的客服中心了解查问,与真正的银行工作人员联系处理和解决。
五
日常应多提示家中老人、未成年人注意防范电信诈骗。犯罪分子通常喜欢选择相对容易上当受骗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作为诈骗目标,作为子女或者父母,除了自己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外,应积极主动向家人传递防诈骗的知识,为我们敬爱的长辈和需要呵护的下一代筑起防诈骗的知识围墙。
六
做到三问、六不、七个好习惯
三问:遇到情况,主动问本地警察,主动问银行,主动问当事人。
六不:不轻信、不汇款、不透漏、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
七个好习惯:
1.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保管好不用的复印件、睡眠卡、交易流水信息;
2.网上银行操作时,最好手工输入银行官方网址,防止登录钓鱼网站;
3.输入密码时,用手遮挡;
4.密码要设置得相对复杂、独立,避免过于简单,避免与其他密码相同,定期更换;
5.开通账户动账通知短信,一旦发现账户资金有异常变动,立刻冻结或挂失;
6.不随意连接不明公共wifi进行网上银行、支付账户操作;
7.单独设立小额独立银行账户,用于日常网上购物、消费。
小张有话说
防火防盗防诈骗,不理不睬不给钱。
QQ微信要汇款,多方核实防被骗。
领奖先要手续费,买个教训实在贵。
执法办案有规范,怎会汇款到个人。
陌生信息不要理,以防害人又害己。
电信诈骗不难防,不给不要不上当。
个人信息不外传,陌生电话不轻信。
诈骗手法日益新,你我务必要小心。
社会环境需净化,防范诈骗你我他!
本期主笔:张琪
刑事审判合议庭
五级法官助理
法律有尺度
法官有温度
小张说刑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