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够不给出款怎么解决 【银通智略】如何识别小微企业的隐性负债
文章导读:隐债问题是小微企业信贷中最为普遍的风险引致根源。在风险恶劣程度排行榜中仅次于恶意信贷欺诈,排名第二。同时隐债问题又是大多数风险形成的必经问题,所以以隐性负债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企业信用风险成为了同业常识性认知与共识。从这个角度讲,隐性负债问题就成为了小微企业信贷风控的根源性问题。本文拟对隐债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旨在帮助风控人员梳理隐债问题的来龙去脉。从问题本质出发,分析隐债形成动因、路径与危害,并提出识别方法与应对策略。鉴于已有很多文章阐述隐债问题的识别,本文更强调系统性分析的内在逻辑,而对于具体的识别技术细节不作展开阐述。
一、隐债雷区与正确的打开方式
所谓小微企业信贷难,难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对称”最严重的、最广泛的表现莫过于关于负债信息的不对称——借者故意隐瞒、贷者无法得知。典型的非对称信息博弈,最终导致双方效率损失:贷者惜贷、借者无贷或者贷者错贷、不幸触雷。借者貌似理性的隐瞒最终导致非理性的结局。贷者心本向善,苦于理性局限,要么杯弓蛇影造成错杀,要么心慈手软,错失离场时机,深陷风险危机。
银行的小微业务因抵押物的存在而忽视隐性负债,类银行民间机构因高息收入而漠视隐性负债。最终都在本轮经济调整中深受其害,追悔莫及。甚至一时间谈小微而色变。凡此种种,皆因认知肤浅、未入木三分。
由于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自有资本不足的普遍性,大多数小微企业存在非征信机构的负债。鉴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融资过程隐去非征信负债,美化还款能力也的确情有可原。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认清隐债本质、客观面对,既不能漠视问题隐患、忽视识别、跟踪与预警,也不能因被蛇咬而见井绳畏手无为。应该回归隐债形成本源,把握隐债危害程度,理性分析判断,趋利避害。
有鉴于此,信贷人员应树立正确的隐债问题对待观念。首先,隐性负债普遍存在,尽调回访中持续关注,结合企业成长路径与融资历程,预估隐债形成动因、性质与规模,持续验证、排查,变隐性为显性后,客观对待;其次,结合经营发展历程与经营现状评估潜在的隐债危机程度,预判危机演变趋势与速度,最终判断是否危及信贷安全。最后,对良性的隐债协助企业逐渐化解,对不良隐债果断出手,严阵以待,忌讳姑息养**、贻害自身。
二、常见的隐债类型及其形成逻辑与路径
小微企业隐性负债类型丰富、路径多元,形成逻辑也不尽相同。需要信贷者结合企业成长阶段、可获得的融资渠道、企业家的商业判断、风险偏好与价值取向进行个案具体分析。本节给予一般性的罗列和简单的逻辑串联。
(一)隐性负债的常见类型
1、按照融资渠道划分的隐性负债类型
(1)隐瞒的商业上下游的赊欠、预收;
(2)亲朋好友圈子内的借款;
(3)民间非征信金融机构借款;
(4)因不良嗜好引致的社会渠道高利贷;
(5)民间互保联保引致的负债;
(6)因隐性或可退出合作者导致的负债;
(7)因多房妻室子女费用引致的负债。
2、按照借款用途划分的隐性负债类型
(1)早期滚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亲朋好友圈半理财性质的负债;
(2)正常经营期间内补充经营流动资金的民间机构、上下游的负债;
(3)快速成长期间内因固定、流动资产投资增加的民间负债;
(4)因不良嗜好与个人生活行为增加的隐性负债;
(5)因参与高风险投资或者投机性质项目形成的隐性负债;
(6)因深陷资金链危机,垂死挣扎形成的隐性负债。
(二)常见的隐性负债形成原因与路径
1、集聚性投资驱动的隐性负债形成
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或自身成长驱动,或竞争形式所迫,必然会进行集聚性投资。相对于以经营利润累积的滚动性投资而言,集聚性投资引入外源融资几乎必然。企业家通常不会等到自有资本足够充足的条件下才考虑进行集聚性投资。基于竞争和商机把握的角度,是统筹自有资金以及常规渠道可获得的融资总量来评估自身的投资能力。尤其在过去房地产市场单边向好的形势下,企业家更倾向平时把累积利润形成以房产为典型代表的增值型资产,然后在需求资金之时,再通过资产进行融资。
集聚性投资过程中,通常存在两类资金缺口:一类是长期的总量缺口;另一类的短期的过渡性缺口。以买地建厂为例,预算总投资5000万,自有资金2000万,预期资产形成后从银行贷款2500万。那么长期总量缺口为500万,可以依赖陆续的经营利润加以消化。期间因为土地证办理、基建工程周期以及房产证办理、融资申请审批各种环节导致的短期过渡性资金缺口,可能会高达1000万以上,具体额度取决于投资进度与现金流状况。所以投资过程中企业家必然会借入外部资金缓解资金周转困难。通常集聚性投资之前,企业家会期望依靠经营的提升逐渐去化隐性负债的财务包袱。一旦这个前提假设不能实现,隐性负债就会长期存在,侵蚀企业经营利润,甚至久而久之形成危机。
2、由大额亏损驱动的隐性负债形成
小微企业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储备了一定数量的自有资本。企业家可能会选择主业的升级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如果升级投资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可能会形成大额亏损。如果不进行主业的升级投资,资本闲置会驱致很多错误的投资或投机行为。通常来讲这种非主业陌生领域投资成功率较低,容易形成大额亏损。大额亏损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局面,也会产生非征信渠道的借款。两类大额亏损的弥补与恢复周期不同,具体差异取决于原有主业的盈利能力是否受到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通常小微信贷机构最反感小微企业参与民间集资与借贷的类金融活动。实业企业家如果不能抵制金融生意的诱惑,很容易参与其中,由于其不专业性,难免深陷负债泥潭、不能自拔。最终表现为大额亏损影响主业经营的也不乏其例。所以参与类金融业务是大额亏损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对小微信贷机构的危害更为严重。
3、混淆资本性质逐渐累积形成的隐性负债
企业早期成长过程中资本缺口往往是由亲朋好友支持的,很多时候是低息或者无息的帮忙性质的借款。后续随着企业生意发展逐渐演变成企业家对亲朋好友带有理财色彩的一种回馈。这一过程中模糊了借贷资本的先天属性。企业家潜意识中已经模糊认定为自有资本加以使用。员工集资以及上下游之间的集资很多也都具有类似的逻辑。这部分负债通常都是锦上添花类型的,企业经营好的时候,就永远不会到期,一旦企业经营遇到困难之时,恐怕都是争相出局。老板们此时除了感慨世事苍凉,也只能东挪西凑的咬牙还债。
4、恶意信贷欺诈与不良嗜好引致的隐性负债
恶意信贷欺诈通常是指依托生意做幌子或者高利润的诱惑性项目,实际开展民间集资、庞氏骗局的借贷行为。对于这种性质的企业的隐债问题,列入信贷欺诈专题阐述,这里不加以展开。
小微老板在财务自由实现以后,很多会因为自身修为不够,而沾染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其中以吸毒、**、包二奶等为典型代表。如果迷途知返,尚可自救。如果执迷不悟,可能断送自己的同时也断送企业。过程中,必然表现为拆东补西,甚至抽资止渴、不顾后果。
更具迷惑性的是实控人有诸多不良嗜好,而其配偶或者生意的合作伙伴并不知晓。形成一面是企业经营貌似正常,另一面是已经破败不堪的人生败局。某日东窗事发,亲人伙伴尚难自保,又何况小微金融机构。
三、隐性负债的识别与评估
如关大象之入冰箱分三步,贷者解决隐性负债问题也分三步:识别、评估、应对。
(一)识别隐性负债,变隐性负债为显性负债
小微信贷的总体方法论是交叉验证与逻辑检验,隐债识别的套路也不例外。简单讲就是,通过不同渠道的数据与信息的交叉检验,找出疑点,通过逻辑检验加以证实或证伪。
1、封闭期限的权益检验法
权益检验法是小微信贷中用于检验企业是否存在隐性负债和资本抽离的经典方法。实践中常常由于检验期限过长而导致判断模糊影响结论的有效性。常见的做法是设定封闭期限,2-3年,核实期间经营利润,结合资产形成时间,做期限内的封闭权益检验。如果利润累积和显性负债增量之和不足以支撑资产增加,说明另有负债资金进入经营系统,并且企业家加以隐瞒。
2、大额资金流向追踪法
关注企业经营性与融资性大额资金的具体流动方向,辅之以实控人和财务主管的具体访谈,判断企业是否有资金用于隐性负债的偿还或者调头。对于有放贷嫌疑的也应加以关注,防止企业沾染类金融业务。
3、银行流水筛查法
详细检查企业主要账号以及实控人个人账号的银行流水。挖掘类似下款、倒贷、还款、付息行为的流水痕迹作为疑点。以疑点为线索半访半诈式的探其究竟。(具体技术环节略)
4、经营利润去向筛查法
估测企业近两年的经营利润,结合新增资产与负债情况,询问经营利润的主要流向。如果个人资产增加与企业资产增加远超经营利润,负债增加也不足解释,可能就是隐性负债的贡献。
5、倒贷放款拖延测试法
有些企业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偿还本金,形成展期和逾期。应该严格要求企业进行倒贷,尤其是自行安排资金倒贷,一则可以考察企业家的再融资能力;二则可以判断企业被抽贷后的资金情况。期间还本后可以故意暂缓继续合作,观察企业家从何渠道获得倒贷资金,或者关注再次下款后资金去向。由此判断企业资金紧张程度与隐性负债。
6、财务部门现场观察法
对于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经理流动频繁、财务人员尤其出纳超员配置、内账会计出纳工作台历与计划等可疑现象、敏感财务资料与账套保密、特殊计算机拒绝访问等诸多现场疑点,尽调人员应敏感对待,深入分析。
7、索取资产原始凭证与证照筛查法
要求提供企业与个人主要资产的原始凭证与证照,如果企业不能快速顺利提供,可能是用于其他隐瞒融资中,不能提供。
8、社交圈层、内部员工访谈法
商会、行业协会、总裁学习班、上下游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老板社交圈以及内部员工尤其是高管的访谈,也是可能获取隐债信息的渠道。尤其是对离职高管的针对性访谈更有价值。与金融人士有密切往来的,更可能参与民间拆借,形成隐性负债。
9、财务报表与经营报表疑点深入分析法
如果企业能够提供较为完整的内部财务报表与账套,通过对应付、应收、预收、预付等往来科目的深入分析也可能发现疑点,尤其是其他应付、预收等科目。如果企业隐性负债规模较大,隐性财务成本会较高,并侵蚀经营利润,财务费用与净利润也是排查隐性负债的主要科目,尤其是内部使用的年度经营数据汇总表这类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内部表单。
10、恶意信贷欺诈排除法
所有用于排查恶意信贷欺诈的手段,如:黑名单、执行网、征信查询等,均适用与初次合作的客户的隐性负债排查。尤其是对经营状态模糊、商业模式看不懂的企业、参与类金融业务的企业,要严格审查。
所有上述方法,不一定会全部有效,但多种方法并用,全部失效的可能性却非常之小。风控人员应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况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得出可靠结论。奉行“土洋结合、中西并用”的实用主义方针。
(二)客观评估隐性负债的类型、性质与规模
隐债问题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中的常态问题。必须客观对待,极左的忽视与极右的担忧都是不可取的。前述方法解决了隐债有没有的问题,还要解决有多少、危害多大的问题。
1、依据投资规模结合经营利润评估隐性负债规模
如果客户近期内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那么可以依据投资规模、自有资金与公开的借贷资金进行推算,客户往往夸大自有资金占比而掩盖隐性负债。如果客户的投资是早已制定长期计划,那可能自有资金占比会偏高;如果客户投资是短期内的决策,那么其自有资金占比会较低。类似的经营历史较长的自有资金占比会高于经营历史较短的企业。
2、依据利息数量与高低评估隐性负债规模与性质
企业如果公开的负债中有较高利息的负债,那么可以推知其可能还存在没有公开的低于此利息的负债。如果已有陌生机构的高息负债可以推知其可能还有熟悉的圈子以及亲朋好友的负债。因为借款融资的常规逻辑是先熟悉后陌生,先低息后高息。此外通过验证流水中类似付息或者等额还款的支出可以变隐债为显债,并可直接计算其规模。
3、依据资金紧张程度评估隐性负债类型与性质
依据客户借款态度以及得到贷款支付去向与速度,反推客户的资金紧张程度。如果客户资金非常紧张,得到贷款后迅速支付,并有类似付息或者还本的迹象。可以推测其隐性负债的存在。具体是立即揭穿还是等到还本后再询问,则取决于危机程度。如果是新客户刚刚开始合作,可以在危机程度不严重时,不选择揭穿客户隐瞒负债的行为,等到收回本金,教育客户应本着诚信态度公开负债。如果放心不下,可以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走款账户的详细流水,查验隐性负债规模。客户一般会通过一两个常用的个人账号支付隐性负债的本息。尤其是对于同时存在多笔隐性负债的时候,更换不同账户支付不同负债会比较麻烦。
4、依据行业特征和相似的经营逻辑评估隐性负债类型与规模
不同行业的融资状况会有较大的差距,相同行业、相近规模的企业负债情况会有较为接近的情形。高利润行业支撑高负债,低利润行业不支撑较高利息和较高杠杆的负债。一般小微金融机构如果进行行业性营销的话,也会对经营状况相近的企业给予相似的授信政策。尤其是那种市场商圈类的客户。类似的逻辑也会出现在具有相同上游或者下游合作方的情形,相同上游会对下游有类似的授信政策,相同下游的企业会要求对下游有类似的预付或集资政策。这种属于商业信用性质的负债,可以按照套路式经营逻辑加以推知。上游向下游授信可以扩大销售,上游向下游集资可以锁定渠道客户同时解决备货资金的问题。典型是就是生产厂商会在淡季集资生产库存,在旺季向客户授信提高客户备货能力。
5、依据老板社交圈评估隐性负债性质与渠道来源
借钱这件事情首先是基于社交圈层的。所以可以依据老板的社交圈层推知其隐性负债的性质。同一社交圈内的借款人会相互介绍,以商圈、商会、行业协会、总裁班等形式为典型代表,人脉型生意可能会存在关键人脉关系的隐性负债,这种负债性质近似于隐性股东的合作关系,通常需要支付高额分红或者利息。承接大企业的订单的企业,可能存在大企业内部人隐性投资;承揽政府工程的企业,可能会存在官员的隐性投资;这一点也可从订单获得难度、利润高低加以反推。越是利润丰厚的人脉型生意越可能存在隐性投资。此外在同一圈层内的企业如果在征信类负债中进行互保或者联保,那么对于非征信类负债也是可能采取联保或互保的。小微企业这种互保行为在经济下行中通常会引发连锁式的信用危机。
总而言之,隐性负债是真实的交易,是交易就要符合规律,就要留下痕迹。信贷人只要足够细心、敏感,是能够逐渐转隐性为显性的。同一机构对企业的授信政策是稳定的,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授信额度与利息。相同的商业逻辑会吸引相近似的融资机构。结合上述的推理逻辑与验证方法,是可以对企业隐性负债及其危机程度进行评估的。
四、隐性负债问题的信贷危害本质与应对策略
(一)隐性负债问题的信贷危害本质
鉴于隐债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小微企业经营失败的高概率性,小微金融机构只有认清该问题本质给出系统解决方案,才能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而在小微金融市场中胜出。隐债问题会对信贷机构产生两类伤害:第一类是因错判良性隐债为恶性隐债(误杀)减少收入;第二类因错判恶性隐债为良性隐债(漏判)产生风险损失。所以信贷机构高估自身的风控能力会缓解误杀,但同时增加漏判,低估自身的风控能力则相反,减少漏判增加误杀。总之,两类损失犹如跷跷板,此消彼长。唯独提升风控能力才能减少两类损失。
所以,隐债之信贷伤害问题的本质上是小微金融机构风控能力的强弱问题。若小微金融机构有志于耕耘小微信贷市场,就必须提升自身的风控能力。
(二)小微信贷中隐债问题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尽管隐债问题是大多数信贷风险损失关键因素,但是大多数风险损失并非产生于第一次授信合作。而是因为过程中对隐债问题的忽视以及对隐债造成危机演进跟踪不及时,淡化了风险意识,错失了离场的时机。因此,小微金融机构需要构建针对隐债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正是因为隐债问题在风控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笔者才单独成文讨论这一问题。
1、初次授信与客户考察期的应对策略
首先,解决借贷双方关于企业经营能力的信息不对称不是一次尽职调查所能完成的。其次,客户的经营能力是动态变化的,需要持续调查跟踪。根据对客户经营能力的掌握程度可以划分为:初识阶段、熟识阶段、良性动态跟踪阶段、预警阶段、离场(劣化动态监控)阶段。通常从初识到熟识阶段就是要解决关于经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负债情况自然是企业经营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则上应该要求在第二次授信前,完成客户从初识到熟识的转化,这一阶段可称之为客户考察期。
客户考察期内,信贷机构必须要完成隐债深挖、排除工作,结合尽调、放款后首月回访、中期回访以及还本前回访。如果在这一周期内,尚不能完成上述初熟转化,说明风控尽调工作的不彻底。同时客户考察期也必须完成客户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对诚信、公开态度的教育。要求客户逐渐开放全部经营信息,以便能够达成深度合作,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正常的客户心理是,没授信之前选择隐瞒,授信之后放松警惕,上述逻辑正是以客户心理放松为契机,以长期合作、增加额度、循环授信及优惠价格等多方面的正向激励,通过二、三次回访解决化隐为显的问题,从而熟识客户经营状况。
客户考察期的风控关键词:谨慎授信、存疑跟踪、证实或证伪、诚信公开教育、化初识为熟知。
2、中长期授信与良性动态监控期的应对策略
小微企业的中长期(1-2年)授信并非意味着长期都有信贷余额,从非银行信贷机构角度讲,是根据企业经营能力情况设定授信上限,如果每次申请前,尽调未发现企业经营有较大变化,则可以在中长期授信额度之内,满足企业实际借款需求。如果尽职调查发现企业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企业不符合原有授信条件,则中长期授信额度失效。
良性动态监控期是指熟识阶段以后借贷双方紧密合作阶段。因经营信息的对称程度较高,信贷机构与小微企业可以形成稳定的“伙伴金融”关系,在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给予深度、灵活的信贷支持。信贷机构只有通过深化借贷客户关系锁定相当规模的优质小微企业,其经营可持续性才能得以体现。
良性动态监控期虽然貌似风平浪静,但是风控人员却不可掉以轻心。优秀的风控团队必须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的动态演进属性。随着企业成长、扩大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不断变化的,甚至越是追求成长,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大。一旦客户的经营基本面因经营变动发生劣化,这就意味着良性动态监控期结束,进入了预警离场(劣化动态监控期)阶段。
良性动态监控期的风控关键词:深化合作、增值服务、夯实诚信、动态监控、警钟长鸣。
3、预警与离场阶段的应对策略
预警与离场阶段也可称为劣化动态监控期。主要只是企业经营状况有明显下滑趋势,可能会影响到信贷安全。纵然只是可能,也意味着预警离场阶段的到来,可能企业渡过危机期经营好转,也可能劣化愈演愈烈。所以,这一阶段是风控工作重中之重,必须强调预警与离场。这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本质属性,更是小微金融机构胜负手之所在。
此阶段要求风控团队深入企业经营层面,预判潜在危机与风险,细化预警指标与参数,动态监控,及时制定与果断执行离场决策。预警指标参数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可以是负债率、新增负债、大额应收回款顺利否,也可以是新增投资的盈利能力、呆滞库存去化速度等等不一而足。总体原则是要求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实情与信贷安全边界因素综合考虑。具体信贷离场内容参见本人另文《离场—小微信贷最核心的风控问题》。
预警与离场阶段风控关键词:预判危机、设定预警指标、动态监控、预设离场方案、果断离场。
总之,要认识到单纯分析隐形负债是很难,同时更多要着眼于企业当下真实的盈亏状况,通过对行业及企业本身经营现状的理解,对比隐形负债的各种可能及规模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对风险进行评价。
貌似本节讨论并未深入隐性负债问题,这是因为隐债只是导致信贷风险根源性问题,而由此引起的危机结局却并无二至。所以本节以小微信贷客户全过程管理策略作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更是说明风控体系中隐债问题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必须高度重视。
大多数隐性负债引发的信贷风险,只是因为企业家维持企业持续存活的理性选择,最后事与愿违,对风控能力较弱的信贷机构造成了事实上的伤害。这与其他行业的能力竞争并无本质差异。风控能力是小微信贷的关键成功因素已被理论与实践双重证实。如果说离场问题是风控的核心性问题,那么隐债问题就是风控的根源性问题。如果不考虑恶意的信贷欺诈,隐债问题与离场问题仿佛是风控的前后手、姊妹篇。初期不能化隐为显,后续精准离场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上半场的明察秋毫,也就没有下半场的有的放矢、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