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维护不给取款怎么办 开市客(Costco)给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本文投稿首登于《零售银行》月刊2019年10月
美国第二超市(开市客)2019年进入中国大陆,8月27日首家门店在上海闵行开业。
开业首日,众多高档商品秒光,停车位爆满,排队人群拉起了长龙。极高的火爆程度,也因为周边苏州杭州等几个城市的客户也不惧路途遥远,乘车驱车搭车蹭车赶往上海凑一凑热闹。开业当天,仅5小时便强制停业。如此高调的开业,也引起了国内零售业的高度重视,纷纷派遣考察团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一番热闹下来,很多消费者心中存在疑惑,与想象中的有很大差异啊;很多零售业的观察者,也围绕在中国的运营产生了分歧争论不休。
因为他们看到这些:
不要的商品被到处乱放:人们就这样随手将不要的物品放在其他的货架上,或者干脆直接扔在走道旁,甚至是从冰柜里取出的冷冻食品。
熟食区商品被偷吃:寿司吃半盒,蛋糕咬一口,海鲜吃到底,很多顾客在超市里拆开包装不做掩饰的偷吃。
买东西全靠抢:一年的会员费,只要抢到一瓶打折的飞天茅台就赚回来了。
占用用餐区座椅:坐下歇歇,无可厚非,脱了鞋盘腿在沙发上,或者干脆躺下。
会员退出:一周之后,出现了退卡潮,会员退出机制非常流畅,操作只需要2分钟,但仍然要排队2个小时。
购后退货:疯抢潮之后带来的是对盲目消费的反思“买多了,所以退”
商品涨价:开业前三天的高优惠商品很多停售或者不同程度涨价,但仍比外面零售价格便宜。
……
在开业之后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火爆、乱像、退会、退货等一系列过程,可谓波澜起伏,但也仅仅是几天的事情,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但我们也在心中不断反思,在中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与电商高度发达的中国究竟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中国的银行业又可以从获得什么启示?
我们就可以看到的现象和背后的逻辑,聊聊银行可以获得的收获。
一、看得到的现象
虽然开业时间很短,却可以简单地看到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
1、收获十几万会员
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采取付费会员制。开业很短的时间内,据统计就发展了16万余会员,每个会员299的年度会费,成为最直接的营业收入。这与中国互联网环境下,总体是免费经营的思路是背道而驰,那么就一定需要有一群消费能力和意识与付费价值相符的客户群体。对于银行来说,也有自己的VIP体系,但是从未有银行采取付费会员制,原因是银行的核心产品收益过高,服务价值不足以承担对应的会员费。
2、客单消费多数过千元
零售行业通常强调客单(一个客户一次买单)消费额,但在中国线下零售行业则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强调购物频度,而放弃客单。这与客户消费习惯有关,同时也影响超市的服务方式。在,由于服务人员较少,与客户建立感情连接的空间较少,定义的客户群体又是以“快速消费”“囤货消费”群体为主。快速消费强调无感化,囤货消费强调低频次,符合服务人员较少的逻辑。而在开业期间,“快速消费”客户几乎都看不见,大量都是“囤货消费”客户。在银行业,高度强调“交叉销售”,其目标也是希望提升客户的客单消费,尤其是金融产品具有重要的“囤货”特征,但其复杂程度带来了巨大的人员成本。
3、简陋的大仓库
曾经也去走访过山姆或者麦德龙的“仓储式超市”,与他们对比更显得简陋,但仔细分析起来,你会发现,简并不陋。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极简风格的装修,简单未必是陋,而是简洁。这点从那么少的服务员,却能很好地服务大量客户就能看出来,其中货架摆放的科学性和标识的明确性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简单,可以使目标明确的快消费客户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时将店面成本压缩让利给消费者。
4、不足的服务人员
从成本来说,店面成本还不是最大的成本,毕竟属于一次性投入,而服务人员成本才是最大的成本。开业当天,很多客户看到连给客户发矿泉水的员工都不够,而在外面维护持续的保安很有可能是外聘保安公司,从而可以看出对人力成本的极致控制。我们不能以开业的人流峰值来测算员工需求数量,实际上,针对客户爆满的情况,很快推出了2000人限流的客户分流措施。在国外的标准店,一直坚持的是通过“简化产品选择”的方式来压降员工。在银行,有近10年压降柜员的历史,但无可奈何的是柜台人员压降,必须充实到一线营销岗位中去,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银行产品难以体验且比较复杂,必须通过员工深化对客户“选择”的影响,这点会在后面说明。
5、大包装与组合装
囤货消费的核心就在于“规划”,对消费品未来使用的预期和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就是“大包装和组合装”,大包装降低客户的采购频度,这一点符合了的客户定位,这点后面也会特别说明。组合装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成为生活中各种情形的解决套路。比如一个客户想在家里吃自制寿司,那么就可以提供寿司组合:米、海苔、鱼子酱、竹帘等等套装。通常零售行业不但不会促进客户的合理规划,还会设法强化客户冲动消费,但这种替客户规划好的服务方式,将一部分有素质有思想的客户从中过滤出来。
二、感受到的做法
较少的人员,对客户直接提供的服务自然也会非常少。这些服务有体现了什么特征呢?
1、APP注册会员
通过手机下载APP,注册会员并缴纳会员费。这种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盛行一时。超市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线下服务能力,通过APP可以将线下流量向线上引流,从而实现更多的服务内容,比如送货上门、对客户的数据采集、有效的产品推荐、优惠订阅等等。与之对比的是银行业的手机银行,银行业也是核心竞争力在线下,但却将手机银行独立于线上,期望通过线上方式来降低线下服务成本,而未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
2、限流服务
在开业遇到排队之后,很快推出了限流服务,同时在店服务2000名客户。这种服务方式通常是高端服务业的特征,为了保障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采取限流服务的方式。限流的目的在于使店内环境客户总量不要过大,造成服务能力无法满足,或者客户与客户之间的服务空间相互交叠。在银行网点的设计过程中,也存在客户动线管理的考量,除了客户与客户之间要保持合理的私密距离(外国人至少1米,中国人应该在30厘米左右),不同层级的客户私密距离要求也不同,越高端的客户私密距离越大。此外,对于银行厅堂服务,也一直有流量管理的思维,但这种思维几乎没有付诸实践。
3、流畅的会员退出
要付费的会员,在会员不满意的情况下,提供了会员退出机制。整个会员退出的流程操作时间,只需要2分钟。对比国内互联网行业共享单车的退费流程,这种流畅简直是不可想象。而在银行业,想想银行的销户流程,这还是免费的账户,一个销户流程至少要15分钟以上。所以,更多的客户(对账户不了解)会选择将钱取空之后把卡扔掉。
三、看不到的逻辑
通过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已经发现了银行业可以从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或者说一直以来银行都有想法去了解和钻研,但却没有实际上使用。那么在后端,的商业逻辑展示出来的内涵,则有可能是银行业从来没想过的。
1、细分的消费群体
中国银行的客户几乎都是没有细分的,“泛人类客户”的思维造成了服务越来越不精准,很多银行的经营甚至从特定客户群体的天然壁垒中跳出来,到一个深度竞争的红海中来。那么对客户是如何认定的呢?
(1)第一家店
为什么到上海来开第一家店?有人说上海的人消费能力强。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消费特征。从开业前期的乱像可以看得出,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并不熟悉,他们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急需第一批客户。但从的运营模式可以看出,是那种“日久见人心”的服务态度,所以不是对有深刻了解的拥趸是做不到的,他们就是在中国的“天使客户”。那么这些天使客户的画像是什么样呢?无论是什么样,一定会有一个标签“海外生活”背景。上海拥有可能全中国最多有海外生活背景的人。
(2)消费行为
在客户的消费行为,会帮助自动过滤一批客户。很清楚他们需要什么客户,并且提供什么程度的服务,不在他们目标客户范畴内的客户,在适应不了这种服务之后会自动退出。这就是经过开业热潮之后,出现大量会员退卡的原因。那需要的客户有什么消费行为特征呢?有规划、低频,从互联网本质客户分类中符合“大明”客户特征,思维逻辑性强但缺时间,是社会主流的职业人士。所以,可以有极低的SKU,因为他们的客户不想浪费时间选择,他们的商品都是大包装,因为他们的客户来一次就要买走三个月的日用品,而不会天天来。不符合这种消费特征的客户,甚至觉得299的会员费都是昂贵的。我曾经在招商银行网点观察他们服务3个小时,他们定义的客户群体是50万以上的客户,一个老太太来他们这里取款,只有2个柜台大量客户等待,招行宁可让大堂经理一遍一遍态度很好的带老太太使用ATM,也不给她开绿灯让她插队办理。招行服务态度再好,这个老太太下次还回来么?她会选择自己退出。
(3)预测需求
定位客户、完善客户画像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要实现预测需求,并通过这一点简化客户的“选择”。我们常说的“智慧”本意就是“使选择变简单”,为什么要使选择变简单,就是因为目标客户没有时间浪费在选择上。所以有极低的SKU(库存量单位),大约3600个,一般一个标准店是1200个到2000个,上海的第一家店应该属于旗舰店性质,到了3400个。而沃尔玛呢?总量10万个SKU,标准单店2万个。从多快好省四大基础体验来说,沃尔玛占了多,占了快。怎么才能将品类降到这么低?只有清楚的预测客户会需要什么,比如:客户需要洗发水,沃尔玛摆出一个货架上面80多个SKU让客户自己选,而只有3个SKU,告诉客户这是我为你选好的,最适合你的产品。如何做到这一步?大数据。
(4)长期解决方案
的客户既然是低频次的消费习惯,对于零售行业有可能是灾难性的,那么他们如何保持客户的留存呢?靠的是长期解决方案,其核心是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要足够的好,这是品质问题,靠供应链管控;二是价格要足够优惠,这一点不用说,全面压降成本并反利给消费者能做到30%左右的优惠;第三是做好家庭规划,既然采取付费会员制,就知道真正留存的客户一定不是赶新鲜一次两次的购物,而是日积月累的持续购物,也是囤货消费那么就要会替客户横向考虑一个家庭的整体需求,纵向考虑一个人较长时间(一个月到半年)的连贯需求。在智能化的线下门店和线上APP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做出长期连续的规划。
2、产品与供应链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一说到就会说到便宜,除了运营成本压降之外,零售行业在产品供应链上的掌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1)低价与爆款
首先需要区分出来的是低价产品还是爆款产品,有朋友说,这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说的低价,指的是持续低价,将这种低价成为核心客户流量。在比较有名的就是1.5美元可乐热狗套装,分量很足雷打不动的价格。而爆款指阶段性爆炸效果的低价销售,尤其是超高性价比的低价销售,这次首店开业的飞天茅台就属于这一类。常用于短期内聚集爆炸性流量,为特殊的用途(比如开业、庆典、发布会等)做预热。通常这种产品就不是能压住供应链价格的了,有可能赔钱也要赚吆喝。
(2)海外商品与国内精品
毕竟赔钱赚吆喝的事情不能长期,也不能大面积。对于刚进入中国市场来说,是不具备这么完善的供应链的,怎么办?那么就从自己熟悉的供应链开始,海外商品尤其是海外食品成为首店开业的主流,牛排、红酒、进口海鲜等等。同时为了完善对国内客户消费习惯的探索,通过少量国内精品形成爆款。这个时期一过,爆款产品提价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而客户消费行为也完成了积累。
(3)低毛利率
对于零售超市来说,毛利率一直是一条生死线。为什么?因为开门成本是固定的,那么毛利率就被杠在一条很难动摇的线上。的毛利率是多少?14%,比沃尔玛少了近6%的毛利率,但净利率是2.2%,沃尔玛是1.3%,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我认为取决于三点:一是通过智慧手段服务低频客户,减少服务员工的数量;二是通过细分低频高规划客户,实现对客户服务难度的下降;三是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对目标客户的精准产品采购,实现SKU的下降,降低店面成本。如此,才释放出足够的毛利率下降空间。
3、神奇的会员制
我们都知道是采取付费会员制的,他的会员享受了很多显性的或者隐性的福利(详情可取网上搜索)。比如:无理由退换货,会员才能带好友进店,无限量试吃,旅行保险,优惠墨盒加墨等等。在中国长期互联网带来的免费服务市场,让很多人对付费会员制的能否适应中国市场产生巨大的疑惑。那么我们不妨拆解一下付费会员制的商业逻辑。
1)会员费与忠诚度
会员费与会员忠诚度息息相关,中国的服务业大部分会员都是采取充值消费的方式,而捐款跑路等事件层出不穷,“你要了我的利息还要我的本金”造成社会信用整体下降。付费制会员,明确告诉你299元什么都不买,就是会员费,是提供会员服务的服务费。不是足够忠诚的客户是做不到的。
(2)囤货式消费与快消费
那么这个会员费贵么?前面说了比沃尔玛低6%的毛利率,也就是299元加入什么服务都不提供,也能获得6%的优惠,那么消费多少,才能赚回299元的会员费呢?非常简单299÷6%=4983元。也就是一个人在消费5000元之后,和沃尔玛相比就赚回了会员费。这还不包括从获得的会员服务。对于中国一个普通家庭,年消费5000元在一家超市,基本这家超市就成为这个家庭的指定超市了。那么,受到超市所处位置和数量限制,很多客户无法实现小金额多频次消费怎么办?我们一般逛超市是一周一次,每次300-500元,这就是快消费,快消费的核心是促进“冲动消费”。而客户定义的消费频次可能就是一到三个月一次,每次1000元以上。这就是“囤货消费”,囤货消费的核心是促进“消费计划”。这一点对于银行业来说,意义非常重要,金融消费是典型的理性消费,是需要足够消费计划的,但目前银行业的营销行为总在不断促进客户的“冲动消费”,造成客户体验的下降。而销售佣金的激励方式,带来了客户对银行销售行为的不信任。
(3)客户自动过滤
会员制能帮助实现客户的自动过滤,前面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拥趸客户的消费行为特征,我们组合成客户画像是什么样?一是每年交299元会员费,一定不是喜欢占小便宜的客户,也没有时间来占便宜;二是消费频度很低,一定不是很有空闲的客户,适合大城市白领结构,极低的SKU也降低了店面面积的需求;三是囤货消费,一定是对生活和经济很有计划的客户,从另一方面显示出文化素质。这三个特征让的客户定位非常清晰,大量后续的增值服务,比如旅游、金融、保险等等都是指向这类客户群体的。但他们提供无条件换货、不限量试吃、无限续杯,是不是与客户定位矛盾呢?
4、本地进化的空间
毕竟进入中国时间还很短,我们已经看到的部分并不能说明全部,能否在中国健康发展,取决于他是因循守旧还是懂的不断总结进化。大量海外企业在中国折戟,同时也有KFC这样懂得深度融合中国文化并快速发展的案例。
(1)培育本地化客户
首先需要培育本地化的客户,从本质来说,上海这个城市确实并不缺乏定义的客户群体,但是让客户接受的服务方式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品牌的作用,经过价值的传导和服务的感知,很多符合画像的客户群体会自动归属到这个队伍中来。培育本地化客户,需要时间。
(2)建立本地供应链
短时间开业也显示出在本地供应链上的短板,直接的表相就是可以做短期爆款,却不能做长期低价。建立长期稳定低价质优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是进入中国的当务之急。当然,如果一口气在中国开设30家门店,供应链的建设将会容易得多。而对于一些核心产品,也需要考虑在中国大陆投资自建供应链的问题了。
(3)理解本地客户行为
紧急停业、紧急限流、紧急调价,充分显示出对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不理解。这一点初来中国的国外企业普遍存在,比如:KFC准备来我住的城市开店时,经过多次评估,认为收入水平不足,消费能力达不到要求。但第一家门店开业当天,单日销量成为全球第一,他不理解我们这个城市即使赚不到钱,也舍得在吃上面花钱的特征。正确理解中国大量存在的羊毛党,无论是横向做大客户群还是纵向做精客户群,都是一个在中国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
无论如何,一家从内心为客户着想的企业来到中国总是一件好事。充分开放的竞争,最后产生利益的总是消费者。而高端完整的商业逻辑,最后总体现在“老实人最后会成为社会的赢家”。
四、给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我们前面已经插入了一些的经营方式与银行的对比。在最后,我们再做一个汇总,使大家阅读更清晰。
1、细分客户非常重要
泛人类客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同质化程度很高的银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重新将自己需要的客户群体区分出来。招商银行用金融资产区分,地方性商业银行以地区区分,很多农商行指向农村群体,这样的划分仍然太粗,未来需要更多服务于不同客户群体的银行。因为这样做可以带来如下好处:
(1)明确需求和能力
能够清晰认识客户的需求以及银行自身的能力,我是否有能力服务好这些客户,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如果满足不了,我的缺陷需要如何改进,如何形成服务完整的服务体系。
(2)让客户自动筛选出来
当服务体系改进完成,真正符合这些客户需求的时候,这些客户基本不需要去营销,会自动从原来广义的客户群体中筛选出来,同时更多外部客户也会慕名自动归属到品牌旗下。当然,不符合银行客户定位的群体,会自动退出。
2、认识账户价值
与的会员制一样,银行的账户也是一种形式的会员,当然账户也有差异,比如理财客户,财富客户,私行客户,划分的方式是以金融资产划分的。银行却不知道,账户本身是有价值的,就像的会员值299一年,而很多商户的会员是免费的。所以,银行要认识账户本身是有价值的,就像客户办信用卡,即使额度相等,不同银行的信用卡对客户的影响其实是不同的。具体体现在:
(1)核心功能
账户的核心功能是什么?银行的账户只是一个身份标识,没有任何核心功能,这怎么行?就连美发店的洗头卡都有充值1000送200的功能。在互联网上QQ账号的核心功能就是能用QQ聊天,能免费获得QQ邮箱,的核心会员功能更是相当的丰富和优惠。那么银行账户其实是需要一个核心功能的,否则被洗牌的时候,客户放弃这个账户连销户都懒得去。
(2)附属功能
账户的附属功能有什么?一般附属功能都有条件,比如购物多少有积分,积分多少可兑换礼品。这点银行有,这个附属功能也需要考虑几个问题:是否足够吸引人?是否是客户可能的需求?是否物有所值?银行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绝大多数银行的积分都是形同虚设。
(3)通行证
中国互联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流行账户通行证,比如用微信账户可以登录很多其他APP,只需要微信里授权一下即可。银行的账户是否具有通行证特征?通行证的作用是用来稳定生态,在一个账户中可以获得供应商的多向服务,即使使用不同的渠道,比如网点、APP等都没有离开神态体系内。给客户来说,形成全景化生态覆盖的印象,如果辅助以合理的客户激励(详见2018年5月刊)有利于提高忠诚度。
3、运营机制
最后,银行对于自己的整体生态仍然缺乏运营,向学习可以在这几方面获得提升:
(1)供应商管理
银行是整个人金融业的流量前端,其他保险、贵金属等公司都是银行的供应商。但一直以来,银行对这些供应商都缺乏管理,供应商的不良习气给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很多银行对供应商,只要返回的销售佣金高就可以了,完全不考虑产品品质、服务能力、客户体验、性价比、成本等等。招商银行行长就曾对保险公司乱像,对行内提出严肃批评,并提出清除这类保险公司。这是价值观问题,是生命线。
(2)产品管理
银行的产品管理,准确的说大部分都停留在指标管理,对以下三点仍然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一是产品本身的影响,是不是客户需要的;第二是产品与产品的组合,并不是所谓交叉销售的概念,而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将多种产品组合成解决方案;三是为简化客户选择产品而努力,银行产品仍在走多而全的路径,每个产品设计都不细致,每个产品都不吸引客户。就像银行的货币基金产品,用来与余额宝竞争,可为什么收益比余额宝高还争不过呢?因为银行货币基金种类太多,且使用体验很差,提款需要T+1;余额宝就一个,使用起来非常简单,甚至可以即时支付。
零售银行是国内大多数银行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向零售行业学习,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又是银行必须经历的历程。从纸上、商学院、教科书来到我们身边,没有理由不通过他在中国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