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款通道维护不给出款处理方法 干货速递:政商大咖云集中国高层发展论坛把脉中国经济!
点击上方“原子智库” 碰撞思辨 • 探索新知
导读
3月18日-2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作为“**”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今年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变革”,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跨境资本流动、拯救全球化等一系列重大议题进行探讨。从与会嘉宾来讲,囊括了国内国际学术机构、政界、产业界等大佬。众咖云集,关于中国经济与未来,他们都说了什么?
全文约5500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划重点!
楼继伟: 货币财政加杠杆易给出经济稳定的幻象
图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
全球经济正面临总需求不足和总供给提升的障碍,如何良性地提升总需求,可持续地改善总供给能力,是近中期的关键。货币财政加杠杆给出了经济稳定的幻觉,不愿意忍受改革的阵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买来的时间如果浪费掉了政策空间会越来越小,最终需要在紧货币、紧财政的条件下进行改革,阵痛会更加剧烈,就更难凝聚共识,容易滑向左倾或者右倾的民粹主义。
楼继伟指出,全球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它将深刻影响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要认识到高杠杆和低生产率的搭配,蕴藏着高风险,危机还有可能不期而至,做好自己的事承担起责任,应当是各国的共同选择。以邻为壑、转嫁风险只会得到报复性的反击,改革常常是由危机触发的,改革、开放、合作是光明之路。危机还可能触发另一种情景就是冲突和对抗,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处在十字路口上。
何立峰:要控制信贷过度流向房地产
图为国家发改委主任 何立峰
何立峰表示,当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曾经一度带动了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的房价过快的上涨,进一步推高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2017年要坚持因城因地施策去库存,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健全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控制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业。
苗圩:社会资本避实就虚现象必须改变
图为工信部部长 苗圩
苗圩表示,大量社会资本找不到投资方向,而制造业又需要大量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投资又找不到钱,因此社会资本避实就虚的现象必须得改变。银行资本很多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而只在体外循环,以钱生钱,这种运行模式是很危险的,这就是泡沫。如果不改变这种现象,尽管短期内银行的效益会非常好,但是积累起来这就是一个系统性风险。
杨伟民:去产能不能只记住目标而忘记了改革
图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杨伟民
杨伟民表示,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深化有两个含义:
首先,范围和任务的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围拓展至今年的“三去一降一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个方面,同时去产能的行业有所拓展。
其次,手段要深化,要更多的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用改革的办法,比如就去产能而言,不仅要盯着去产能进行目标管理,更要研究采取什么样的一种市场化的手段来去实现。不能只记住目标,而忘记了改革。
王一鸣:中国经济L型增长有望进入下半程
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经济增速缓中趋稳,工业生产价格由负转正、企业效益由降转升、就业增长超出预期,特别是制造业、民间投资等市场力量主导的内生性指标触底回升,表明经济趋稳的因素不断积累,“L”型增长有望进入下半程,从“降速”阶段转向“提质”阶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主旋律。
对于全球化问题,他指出当前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前逆全球化的思潮与全球的低增长困境是分不开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全球化的发展将关系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全球经济出现曙光,贸易保护主义的避风港将增将全球的不确定趋势,推动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王受文:外资企业在华机会将越来越多
图为商务部副部长 王受文
王受文表示,中国的贸易体制一直符合相关国际规则,而且给外资提供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在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未来自贸区负面清单限制措施还会减少。目前对于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制定、获得银行贷款、资本市场上市等方面都提供了国内企业同等的待遇,公平竞争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将采取更大的措施鼓励外资企业进入,外资企业在中国是受欢迎的,而且机会会越来越多。
何文波:当前经济领域出现风险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不振、投资吸引力不强
图为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董事长 何文波
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并不是资金缺少进入实体的通道,而是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实体本身缺乏吸引力。
只有提高实体经济的地位,加快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才能有效化解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推动中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首先,实体经济自身要保持战略定力,回归经营本质;其次,各级政府要切实为企业减负、减税;最后,金融机构要帮助实体企业解决痛点和难点。
保尔森:中国加入TPP有助推动中美BIT谈判进程
图为美国前财长 保尔森
中美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包括贸易和投资,新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实现中美经济关系的再平衡。美国退出TPP是严重错误,中国参与到TPP谈判中对各方都有利。中国加入TPP意味着要提高自身的贸易标准,消除非关税壁垒、促进竞争,同时,也可以推动BIT(中美投资协定)的谈判进程。
张涛:全球经济开始复苏 中国等新兴市场将引领发展
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 张涛
张涛在“201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表示,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呈现出积极乐观的迹象,去年增长3%,今年预期增长3.4%,2018年预期增长3.6%。新兴市场依然是增长方面非常重要的引擎,特别是中国等亚洲国家还会继续引领稳固的发展。他指出,国际社会必须加强经济合作的承诺,增加开放和包容性,确保全球都从增长中受益,促进全球发展更均衡更包容。中国正在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它的发展如果能够成功,对中国自己、对世界都是有益的。
10
倪虹:避免“地上”城市病在“地下”重演
图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倪虹
倪虹表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引擎,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他表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要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关系。近几年一些城市开始了大力推动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建设,在推进中如何做到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做好统筹,避免类似于地上的城市病在地下重演,当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地下空间的多轨合一。要做好地下空间的多轨合一,关键要抓好四个统筹:统筹好以地铁为代表的地下交通设施、统筹好以综合管廊为代表的各类管线管道、统筹好以人防设施为代表的各类安全空间、统筹好以地下综合体为代表的服务设施。
11
刘世锦:城市政府总是有意无意把房价往高推
图为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下一步就是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大部分都会发展成大的都市圈,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城市现在太拥堵,房价过高,人太多,空气也不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城市结构的转型。
而实现转型,下一步就是需要有一个推进的机制和改革。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已有的城市化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需要大的调整。
第二个就是城市政府,有意无意把房价往高推,为什么这么搞呢,卖地有收入。他认为,如果地价过高以后,成为生产运营各方面最大的成本,整个城市运营成本上去以后,城市没有竞争力,城市相当一部分产业可能会衰落。
所以城市经营者的思路和战略需要调整,下面土地制度要改革,住宅用地普遍是偏低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中全会讲的很清楚了,能不能加快的推动。
最后,他表示,房地产税还是要出的,也不能拖的时间太长,如果有房地产税,是可以进行结构调整的。
12
易会满:全国已出现过度金融化苗头
图为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易会满
易会满在表示,从金融风险来看,应该关注过度金融化的问题。从全国来看,出现了过度金融化的苗头和趋势。目前过度金融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金融占GDP的比重快速提升。
二、社会上出现了一哄而上办金融的现象。
三、部分金融机构存在体内循环,脱实向虚。
四、部分实体企业片面强调产能结合。
从对策看,应进一步加强金融立法,实质大于形式,加强审慎监管和协同监管,进一步推动金融转型创新,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并加强消费者教育。
13
王兆星:投贷联动要建立五个风险防控机制
图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王兆星
王兆星表示,我们在启动投贷联动试点的过程当中非常谨慎,鼓励银行或者通过设立自己的子公司,或者是同那些对创新投资具有优势的那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基金形成战略伙伴,形成银行贷款和投资功能的友好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非常注重使银行既要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同时也要更好的防范可能形成的金融风险。
王兆星指出,实现投贷联动,要建立五个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首先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投贷联动以及创新创业过程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
其次,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防范可能形成的风险;
第三,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出现风险和损失时进行补偿和分担;
第四,建立风险隔离机制,把股权投资失败和银行传统业务风险,作为投资人和存款人有效隔离;
第五,建立投资退出机制,保证银行在支持创新过程中保证自身安全,保护存款人安全,维护银行体系安全。
14
陈文辉:金融业脱实向虚等六大风险值得关注
图为保监会副主席 陈文辉
陈文辉表示,中国金融业当前有六大风险值得关注:
一是脱实向虚的风险,
二是金融业偏离主业的风险,
三是公司治理失效的风险,
四是激进经营的风险,
五是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
陈文辉指出,金融业存在偏离主业的风险。一些金融机构忘记本源、偏离主业,盲目搞多元化、全牌照,热衷于跑马圈地挣快钱,导致主业不主、副业不副,有的甚至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种现象在金融业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有的甚至通过通道、表外等方式规避监管,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大的风险。此外,一些金融机构通过走通道、加杠杆等方式,大大加剧了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人为加大了金融市场短钱长配、长钱短配的风险。最近,有一些做资管产品的搞资金池,隐藏很大的风险。有效防控金融业面临的风险,要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要加强和改进监管。
15
汉斯-保罗·博克纳:未来三大驱动力将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环境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图为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主席 汉斯-保罗·博克纳
第一是创新驱动。传统经济推动因素日渐乏力,我们必须创新思维,依靠创新来谋求经济发展。中国政府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也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供给侧的创新驱动。而作为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第二大驱动力是人口结构的变迁。
最后,但最关键的驱动力是数字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科技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工具。例如在智能规划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资源利用;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及城市动线设计。
在智慧工程领域,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并提高工程安全性。
在智慧城市层面,我们可以更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提升预警和响应能力,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污染和排放,优化城市环境。这些新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我们建设以人为本城镇化的能力。
那么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认为,未来的城市将不仅仅停留在城市功能及业态的集成层面,城市将成为跨界融合的“生态系统”。
16
吴小晖:国家或者企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一定依靠的是参数和政策(备注:强调对政策的选择)
图为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小晖
三十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之前,中国如果用经济学家的模型,肯定算不出中国经济能到世界GDP第二的地位。关键在于选择,在于用什么样的政策。欧洲和中国结合会有很大优势。欧洲有很多的品牌,中国有加工和生产的能力,这两者结合会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这种结合可能是未来提升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出路,关键在于政策的选择。
17
埃里克·马斯金:再培训是解决自动化带来焦虑问题的关键
图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埃里克·马斯金
中产阶级焦虑的原因是自动化破坏了中产阶级的收入情况,长期机器会取代所有的人,新的技术会创造很多就业,同时也会摧毁很多工作。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的纺织业手工者,抗议新的纺织机器可能会导致失去工作,但是纺织工厂的工作在十九世纪增长了很多,超过了全球平均的生活。
几十年前自动取款机会让人们不需要人这样的银行家,但是现在还是需要的,银行的就业岗位在增加,客服的工作在补充,自动化带来的破坏不在于人被取代,而是人要做的任务在改变,我们需要新的岗位进行培训,技术是自动化的,但是工作不一定是自动化的,工人在提供新的技术岗位,培训不仅是私有企业要考虑的,政府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提供教育和再培训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进行再培训。
18
考希克·巴苏:机械化制造、新技术的使用,工资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
图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考希克·巴苏
全球转变的机会,会不停强调自由、开放的重要性,中国的汇率开始放开由市场决定,印度也放松了资本市场的管制,很多政策性的国家在调整,但是更重要的是国家经济表现的放缓,出现新的困难,短期的大宗商品油价的问题,一直在下行,关键点的变化在于工资支出占GDP国家的比率在下跌,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制造业的发展停滞,制造业实际上并不是很糟糕,但是制造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譬如,水牛城的机械生产卖给中国和孟加拉,但是成本只有3%用于人工,工业机器人的生产量每年都以3%增长。
二是我们可以将技术外包,劳动力连接技术的外包在很多国家受益,有些国家表现很好,比如中国,如果发达国家关上国门,中国将发挥更好的作用,中国将大有可为,如果墨西哥削弱和美国的关系,将会有更多的机会,现在墨西哥和很多国家有自贸协议,这些国家都可以使用劳动力连接技术,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能够在世界面临的困难中获得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