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戏剧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系导师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答疑群:,这里有你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还有老师为你解答有关央美考研的问题哦!
系内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安奎(亦作王安魁)
笔名安葵。一九三九年生于辽宁省盖州市。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顾问。《中华戏曲》主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著作有:《当代戏曲作家论》、《戏曲拉奥孔》、《新时期戏曲创作论》、《张庚评传》、《海边剧评》、《戏曲理论与戏曲思维》、《昆曲创作与理论》(与人合作)、《赏今鉴古集》、《戏曲理论建设论集》,与人合作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中国当代百种曲》。
王馗
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昆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第三届青联委员。2002年获得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进入文化部艺术司工作;2003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5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历任戏曲研究所昆曲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出版专著《偶戏》、《佛教香花:历史变迁中的宗教艺术与地方社会》、《鬼节超度与劝善目连》、《孤山的文人影像——三百年小青热辑事论稿》、《粤剧》、《解行集》、《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第二作者)、《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续编)•行会文书》(文献整理)等,发表论文、评论四十余篇。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梨园行会与中国戏曲衍生规律——古代梨园会馆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参与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并担任编委;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昆曲艺术大典》、《昆曲舞台表演文献整理丛刊》等重大集体项目。研究领域以古典戏曲史为基础,兼涉宗教、民俗等学科领域,逐渐形成田野调查与历史考证、古典文献与艺术评论、戏曲艺术与民间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目前致力于客家佛教史、戏曲表演体系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广泛参与政协全国京昆室、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工作,为中国粤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撰写申报文本,为昆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履约报告撰写文本等。2008年率领梅州佛教香花表演团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学术演出,并作专题报告。
毛小雨
河南开封人。1981年起,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编著出版有:《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曲脸谱艺术》(获国家级最高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论著有:《虚幻与现实之间:元杂剧“神佛道化”戏论稿》,《前海剧说》。译著有:《漫画汉英语言精华——唐宋诗》、《漫画汉英语言精华——唐宋词》、《商代文明》、《空军战士》、《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等。1996—1997年度作为中印两国双边文化交流项目的访问学者赴印度普那大学学习,对印度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印度雕塑》、《印度壁画》、《印度艺术》等专著和摄影作品《印度建筑艺术》、《中国人眼中的印度》。获奖情况:《元杂剧中佛教戏研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论文评奖二等奖;《现代戏的文化心理选择》,获田汉戏剧奖;《艺术的青春探索之旅》,获梅兰芳诞辰100周年征文奖,印度视觉媒体协会2005年度杰出成就奖,2012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奖,2013年获第六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任国家重点项目《中国近代戏曲史》文学分支主编。主持国家课题《粤剧神功戏与岭南民间信仰》。从2003年起,先后在金台艺术馆、宋庆龄故居、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广东美术馆,香港理工大学,成都艺术中心,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复旦大学、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和印度(全印美术及工艺工艺协会)展览馆进行个人摄影展览。
田莉
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华曲艺学会秘书长。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任编辑副编审。专著《中国古代说唱艺术批评史》获全国艺术科学2003年度课题立项。专著《中国曲艺当代发展问题的研究》获2010年年度文化部课题立项。专著《中国古代说唱批评史论》得到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出版的著作有《声韵闲情》。参加《中西比较诗学体系》、《文艺美学辞典》、《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中国艺术百科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艺术卷等著作的撰稿工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主要论文有《司空图的“诗味”说与瓦雷里的“纯诗”说》 、《侯宝林相声艺术及其现实意义》、《20世纪中国曲艺研究之研究》、《宋代以前史传文集中的说唱批评》、《宋代说唱艺术观念论略》、《有关说唱艺术的几个问题》等。
刘文峰
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推荐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先后被山西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聘为兼职教授。从1982年起,承担国家社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担任中国戏曲志编辑部主任。2001年以来,先后承担《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西北人文资源数据库•民间戏剧》、《北京戏剧通史》、《清代戏曲发展史》、《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少数民族剧种发展史》、《京剧艺术大典》等国家艺术学科重点项目。除集体科研成果外,还出版有《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百年梨园春秋》、《中国戏曲文化图典》、《中国戏曲文化史》、《戏曲史志研究》、《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保护研究》、《戏曲之传承保护》、《中国戏曲史》等戏曲专著,以及编辑出版《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京剧大师程砚秋》、《20世纪中国文艺图志•戏曲卷》、《旧京社戏图》、《傅惜华藏古典戏曲丛刊》、《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等戏曲文献。其中《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获国家图书奖、《20世纪中国文艺图志•戏曲卷》获中国图书奖、《中国戏曲文化图典》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戏剧通史》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文化部曾授予其文艺集成志书编审成果一等奖、“特殊个人贡献奖”、优秀专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刘彦君
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话剧研究所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国际戏剧评论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活跃于戏剧研究、戏剧评论和戏剧教学领域,多次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和部级、院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十余种,戏剧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戏剧的蝉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栏杆拍遍——中国古代剧作家心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梅兰芳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东西方戏剧进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图说中国戏曲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戏曲发展史》(四卷本,与廖奔合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中外戏剧史》,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从传统到现代——戏曲本质论》,台湾国家出版社,2009;《戏剧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中国话剧现场2001-2012》,学苑出版社,2013。其中,《图说中国戏曲史》获2000年度“国家图书奖”;《中国戏曲发展史》获2001年度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研究》、《文学评论》、《艺术评论》、《中国戏剧》、《剧本》、《新剧本》等全国性重要报刊发表戏剧方面论文、评论四百余篇。
刘祯
文学博士,1963年出生于内蒙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等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目连文化》(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勾栏人生》(该书系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华夏审美风尚史”之第七卷, 2001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民间戏剧与戏曲史学论》、《戏曲学论》、《昆曲与文人文化》(与人合作)、《北京戏剧通史 辽金元卷》(本卷主编主撰)等,主编《东方戏剧论文集》《中国戏曲理论的本体与回归》《地方戏昆腔论集》《北方昆曲论集》等近20部。发表论文评论二百余篇,论文曾于199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现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重大课题《昆曲艺术大典》副总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昆曲口述史》。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荣誉。
刘静
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获得意大利授予的“罗马之泉”奖。主要从事戏剧艺术创作和戏曲表演艺术研究。1985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同年在北方昆曲剧院担任主要演员,一直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并多次受邀赴美国、意大利、瑞典、俄罗斯、芬兰、日本、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并举办“中国传统艺术”系列讲座。1995年,成功地举办了《刘静戏剧专场》演出。同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6年被意大利文化中心授予“罗马之泉”奖。2002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获文史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至今。近年来,撰写出版《幽兰飘香》、《韩世昌与北方昆曲》二部专著。作为国家重点课题《昆曲艺术大典》的成员完成《表演卷》部分的撰写工作,同时承担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昆曲艺术》的撰写工作。作为副主编,编辑出版丝绸版《中国昆曲图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多次受邀在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举办中国戏曲赏析系列讲座。
孙红侠
女,1975年生,辽宁沈阳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参与 “京剧艺术大典”、“当代昆曲导演艺术论”、“近代戏曲史”、“路头戏现状及价值实现”、“京剧教育史”、“成兆才评剧创作的影视剧改编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级与地方项目、课题研究。2013年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戏曲文化产业化:思路、困境与对策调查研究》()。近五年出版的主要专著:《剧种变迁中的二人转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文化丛书——民间戏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王瑶卿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二人转戏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伶人逸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在《戏曲艺术》、《中国戏剧》、《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戏曲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数十余篇。
杨云峰
1954年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员。曾从事过戏剧、小说、散文等创作,后转入戏剧理论研究。十分注重戏剧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出版专著《荒诞派戏剧的情境研究》。开展对课题《现代主义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形式革命》的研究。己发表《我们都是盲人——象征主义戏剧〈盲人〉中的象征》、《如梦的戏剧与如梦的人生——斯特林堡的梦剧对梦的表现》、《〈秃头歌女〉的荒诞意味》、《在真面孔与假面具之间——皮兰德娄的怪诞戏剧》、《疯狂的激情欲将戏剧引向何方——阿尔托的残酷戏剧》、《“间离”及其目的——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地狱就是他人——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等相关文章十多篇。对喜剧理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注重将喜剧理论与喜剧创作实践相结合,为此,特意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喜剧理论与编剧技巧。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验》核心成员。文化部科研课题《喜剧小品艺术研究》负责人。
吴文科
现任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3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事曲艺研究。从1987年起至2011年底,历时25年,长期参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暨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曲艺志》(29卷)的编纂工作,先后担任该项目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并因贡献卓著,两度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表彰,分别获得“编审成果奖”和“特殊贡献个人奖”。出版著作有《“说唱”义证》、《中国曲艺艺术论》、《中国曲艺通论》,以及《中国曲艺史》(合著)、《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合著)等多种,主笔编纂有《中国相声精粹》和《20世纪的中国•文学艺术卷》,参与“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大研究项目”《中华艺术通史》(14卷)的编纂并任“清代(上)卷”副主编且独立撰写“明代卷”及“清代卷”曲艺章节书稿。受聘担任《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学术总顾问”并参与执行主编了其中的《潮州歌册卷》(70册约3000万字)。发表各类理论及评论文章五百多篇。其中,《中国曲艺艺术论》获“中国图书奖”;《中国曲艺通论》获“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第一副主任。兼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理事会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曲艺”学科主编、《曲艺学》集刊主编、《曲艺》杂志编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多次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境外讲学。
宋宝珍
1964年出生于河北。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剧电影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理事。2007年,在“纪念中国话剧百年”之际,荣获“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荣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曾就读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工作,2003年获本院研究生院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西部博士服务团”成员,曾经挂职甘肃省旅游局,时任局长助理。此后回归原岗位,从事戏剧理论与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成果曾获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文联、中国田汉研究会、澳门特区政府等部门的多次奖励,并多次荣任文化部戏剧艺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曾参加在日本、台港澳地区以及内地举行的各种有关戏剧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作为会议主持,或做主旨发言。此外还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艺科之重点研究课题。主要学术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回眸》、《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世界艺术史•戏剧卷》、《中国话剧史》、《心镜情境》、《暮合幕开》、《洪深传》、《田汉评传》、《中国话剧》、《走回梦境——澳门戏剧》、《中国戏剧论辩》、《香港话剧史稿》、《百年中国话剧史述》等。另有在国内外期刊、报纸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评论300余篇。
欧阳中石
戏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编著的各种专著和教材主要有:《逻辑》、《中国逻辑思想史》、《中国逻辑史》、《艺术概论》、《中国书法史鉴》、《中国的书法》、《章草便检》、《书法教程》、《书法与中国文化》、《文化漫谭》、《京剧漫谭》、《京剧表演体系研究》等数十部。
秦华生
1983年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文学理论专业,师从郭汉城、傅晓航先生,198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分配到北京艺术研究所,1994年至1996年任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1998年至2005年任北京艺术研究所所长,2006年调回中国艺术研究院,历任京剧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先后主编及撰写了《北京戏剧通史》(三卷)、《清代戏曲发展史》(两卷)、《京剧流派艺术论》、《谋略珍囊录》(两卷)、《中国公安武侠小说大观》、《中国评剧发展史》、《宫廷北京》等,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北京戏剧通史》曾获文化部、北京市优秀著作奖。就任所长时主持编写的《中国京剧史》(三卷四册)曾获中国图书奖等奖项。正主持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昆曲史》、北京市重点课题《中国京剧图史》、文化部和财政部立项的《京剧大典》、《梅兰芳京剧艺术大系》、《梅兰芳研究大系》和《梅派艺术大系》;国家民委和山东出版集团立项的重点课题《中国民族服饰图典》、《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图典》、《中国民族舞蹈图典》、《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图典》、《中国民族曲艺戏曲图典》、《中国民族民俗图典》六套系列丛书。
贾志刚
1954年4月出生,北京人,文学博士,现任戏曲研究所代所长、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阿甲、黄克保。199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沈达人。博士学位论文《论建国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若干问题》被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1983年至1985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担任记者、编辑,1993年毕业留院至今,主要从事戏曲表导演理论、近代戏曲、戏曲社会学等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著作、论文300万字,主要学术专著有《迈向现代的古老戏剧》、《戏曲体验论》、《昆曲表演艺术论》、主编《中国近代戏曲史》上中下、合作完成学术专著《中国当代戏曲史》、《黄河文化丛书》、《中国戏曲表演史论》、《新时期文艺主潮论》等。
谢拥军
女,研究员,京剧研究中心副主任,《戏曲研究》编辑部副主编,国家重大课题《昆曲艺术大典》“文学剧目典”副主编。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学者王安葵研究员,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著名学者郭英德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明清戏曲史论、20世纪戏曲史论、戏曲教育、戏曲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傅惜华古典戏曲提要笺证》(2010年)、《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2008年)、《昆曲与文人文化》(合著,2005年)、《中国戏曲史》(合著,1998年)等著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戏剧艺术》、《学术研究》、《艺术百家》等刊物发表《诗,田汉戏剧创作的审美中介》、《汤显祖剧作审美论》、《昆曲与文人趣味》、《杜丽娘的情梦与明清女性情爱教育》等论文,参与完成《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昆曲艺术大典》、《中国近代戏曲论著集成》等集体课题,调查报告《闽南地区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献三等奖、论文《杜丽娘的自然感发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获第23届田汉戏剧奖论文奖一等奖,著作《昆曲与文人文化》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詹怡萍
女,1966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现就职于戏曲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曲史研究、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唐语林(选注)》、《长生殿(校注)》、《白兔记选注》、《鸾鎞记评注》、《三笑姻缘(校点)》、《薛平辽金貂记(校点)》等。参加了《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中国古代戏曲经典丛书》、《六十种曲评注》、《后六十种曲》、《中国戏曲经典精品丛书》、《昆曲与中国文化丛书》、《粉墨春秋——中国戏曲文化》、《昆曲艺术大典》、《昆曲口述史》、《中国近代戏曲论著集成》、《清代宫廷大戏丛书》等大型课题的编撰,其中担任国家十一•五重点文化保护出版项目《昆曲艺术大典》编辑部主任、《昆曲艺术大典•音乐典》副主编,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清代宫廷大戏丛刊》主编。撰写学术论文及评论主要有《以〈西厢记〉独领元曲风**的王实甫》、《试论新时期戏曲文献学的学术意义》、《〈牡丹亭〉曲谱述略》、《〈啸余谱•中州音韵〉作者考叙》、《学研精进,不废耕耘——评孙崇涛先生新著〈戏曲文献学〉》、《清代传奇〈三笑姻缘〉考述》、《风雨行舟红梅傲,荡气回肠豫州谣——小皇后豫剧团的启示》等。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1世纪中国戏曲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第四届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等奖项。
如果小伙们有需要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给咱的微信公众号发消息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