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亲历-移民加拿大后到底有哪些福利
加拿大不是天堂,这个国家也有自己的问题。作为一名利益相关者(本身是加拿大移民,且深耕于这个行业),但我仍然想以自己的实际经历,结合所见所闻,力争给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各位朋友一些尽量客观和真实的答案。
首先,轻松、舒适这种主观感受应该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从我自身对比,23岁大学毕业后校园招聘去到一家巨无霸央企的南方某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7年,住在加拿大,确切来说多伦多,是一种“相对的,轻松的生活状态”。再次,轻松舒适这种主观感觉需要对比的参照物是“内心的需求”,即inner peace.
我计划将在加拿大生活-工作-家庭的优点和缺点都一一列举出来。这会是一个类似于鸿篇巨制(当然我文字水平达不到那么高)的长篇可读性强的参考材料。
上半部分,先应和你的问题,住在加拿大能享有到的福利。下半部分,再列举我认为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即加拿大对于华人来讲的种种缺点。
作为五年回望系列之一,一直想动笔系统梳理一遍移民到加拿大的社会福利系列。抛开国内网上常谈的牛奶金,所谓的全面免费医疗. 之外,笔者将重点讲述那些尚不为人知,但又与新老移民息息相关的那些福利。
1. 牛奶金。正式称谓是 Child , 即加拿大儿童福利津贴。根据家庭净收入的多少来发放。以2020年数据为例,每个6岁以下小孩每年最多可获得6776加元的津贴,6-17岁的小孩最多为5708加元。该数额根据每年物价的上涨而增加,且该笔收入不需计税。如果孩子有残疾,则每位孩子还享有每年额外的2886加币的津贴。需要指出的是: 加拿大儿童福利津贴的数额跟家庭收入是负相关的关系,即家庭收入越高,津贴额越少。当家庭税后到手净收入高于31711加元时,津贴开始逐渐减低。(本文撰写时加币与人民币的汇率约为1加币=5.1人民币,下同)
2. 失业保险。即 . 为失业人士准备的劳动保险,这个失业可以是雇主解雇,父母休产假等。领取金额为原来工作收入的55%, 每周最多800多加元。领取时间根据EI积累的工作时间而定,一般最长领取45周。笔者有朋友在国内由于失业,去过某一线城市的劳动局去尝试申请失业保险,但被告知种种附加条件,例如要参加三次以上的就业培训,等等,比较繁琐,且数额较少,所以那位朋友就没有去继续申请。但是加拿大的EI发放手续非常简洁,最重要的是上传雇主记录给 , 有章可循,发放时间基本为提交资料齐全后的一个星期。
3. 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这里实行的是家庭医生-专科医生-综合性医院的体系,有非紧急病症先去家庭医生诊所。类似于广州的社区诊所-地区医院的体系。诊断费,手术费全部免费,但是家庭医生开的药不是免费的,如果公司有保险,则会报销大部分甚至全部。如果生病进医院,包括生孩子,全部免费。由于笔者和家庭成员移民加拿大后没有生过大病,所以对这套全民医疗体系没有做过太多的研究。至于被网上键盘侠狂喷(大部分是还没有拿到永居身份的人士)的医疗效率极其低下等问题,笔者也从在这里做过手术的朋友的介绍,这位顶尖的TOP2大学毕业的朋友对笔者说:这里的医疗质量,医护人员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以及清廉,是非常高水平的。笔者又问他有没有排队等候,他说医生会根据病情的紧急情况做优先级安排,他没有等待期,并且术后恢复良好。但笔者也有听说过加拿大的富豪阶层有大病后会自己出巨资去南边邻居的私立医院看病,因为在这里并不会由于富裕或社会地位高而享有医疗资源的特殊对待。再举另外一个笔者亲历的例子。笔者的一个邻居是伊朗裔移民,有一天在屋外碰到后寒暄几句,感觉他容貌变化比较大,他说他得了某种重症那个医学单词我没听懂),所以人消瘦了不少,然后他说整个手术过程和住院过程没有花一分钱。
4. 找工作的福利: 前三项福利在移民之前都已经听说过部分,只是加上了笔者的亲身经历去验证和验伪。接下来的这些福利的可见诸报端/网络端的就没那么汗牛充栋了。先说找工作的福利。笔者在本科大一期间学过哈佛商学院萨缪尔森版的宏观经济学,当时说道政府的四大职责之一是“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当时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后来随着毕业、参加工作、移民、找工、失业、再就业等一系列经历后,才发现无论是对祖国还是对加拿大,确保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确实是重中之重的国之重器。
首先,加拿大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都资助设立了 , VPI, Job , YMCA等帮助就业的机构。这些机构专门负责帮移民/公民修改简历,做面试培训,甚至帮助移民联系用人单位去争取职位。在加拿大找工作跟国内的体验完全不一样。从简历撰写,适用性改写,面试技巧,非常规范和流程化,是一门科学。这时候,这些公立机构就会发挥关键作用,笔者认识的很多移民都是通过这种公立就业帮扶机构找到第一份工作,或者跳槽到更好的公司。这些机构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政府资助,所以是非盈利性质的。为了帮助新移民就业,这些机构甚至可以跟与其合作的加拿大企业协商,由政府代公司支付新移民在工作初始阶段的工资(具体时长从2个星期至3个月不等)。且,在面试过程中,这些机构甚至可以报销求职者面试的正装,从几十加币到几百加币不等。
再次,加拿大各省的劳动法严格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例如,笔者所在的安大略省有 Act, 明确规定员工的带薪休假,例如工作时长不足一年的享有2周的带薪休假;一年N天的带薪病假;再例如,严厉惩罚雇主不足时足额支付工资的行为,保证能让雇主付出的违法成本远高于克扣员工的成本。执法流程简明、高效、成熟。安省劳动法明确规定每周工作时长不得长于44个小时,并且加班必须给加班工资。所以,996,007这类现象在北美的正规公司基本上是杜绝的,即使有,雇主也要给足报酬。
5. 营商、创业的福利:总体而言,加拿大或者说多伦多地区的营商环境世界一流。首先,笔者觉得是由于政策法规明确,在阳光下运行,没有多少灰色地带,企业主/个体户只要按规则制度经营,不会有所谓的工商城管税务等部门无事叨扰。其次,各级政府设有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类似称谓的部门,对外来投资者或移民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与咨询服务。另外有 即加拿大统计局的分门别类以及翔实可信的行业数据,使得加拿大整体社会能够实现“数目化管理”,即黄仁宇先生所著万历十五年多次提到的中国传统社会无法实行的“数目字管理data ”。再次,各级政府从税收优惠、育儿优惠等方面提供了切切实实的措施去鼓励创业和持续经营。例如,在每年报税的时候,可以将用于企业经营的各种成本,大到原材料购买支出,用工成本,小到home 的桌子板凳、打印机、手机宽带费都可以从毛收入中抵扣,然后去计算一个税率交税。由于加拿大不像国内那样实施价税合一的政策,在加拿大购买产品和服务除了价格本身外,还要支付13%的消费税(各省税率略有不同)。但是,小孩和老人用品,以及食物等基本开支的消费,不用付13%的消费税。在此,笔者需要举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事例。安省实施的是4岁以上到18岁的公立教育全部免费的国策,对于3到4岁的学龄前儿童,根据申请者家庭收入给予托儿所(day-care )的补贴。在笔者所在的约克郡地区(多伦多都市圈的一部分),申请者如果初创企业,其经营收入的前两年(grace )不必记入家庭总收入内,所以就能够以比较低甚至近乎免费的形式将幼儿送到设施完善、寓教于乐的托儿所,从而集中精力与初创企业的运营中。政府此举是为了鼓励加拿大居民创业/就业。加拿大政府如此种种的人性化举措,不胜枚举~
6. 孩子上学的福利。联邦政府为每个移民/公民匹配儿童教育储蓄基金。例如,一个家庭为每一个孩子每年最多存储2000加元的教育基金,政府再根据家庭净收入来注入额外20%(最多500加币/年)的基金,一个孩子从出生那年起就可以每年拥有2500加元的教育基金,一直到上大学就可以取出来用于教育目的的支出。如前所述,加拿大实施的是从4岁到18岁,即幼儿园到高三的公立教育全部免费的政策。加拿大的各类资源相对平均分布,包括教育资源。入学是根据学生所住社区来划片,但是,不要求学生家长拥有住房,在该区域租房也可以入读最近的学校。加拿大每年将GDP的约6%投入到教育版块,略高于OECD成员国(即经合组织成员,基本囊括目前世界的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数据来源:)。学校会主动对中低收入家庭匿名提供笔记本电脑、文具、书本等物品。在圣诞节等重要节日,师生互赠小礼物。(据说,加拿大公立学校的教师不得接受50加币以上的礼物,学生送了老师也不会/不敢接受)。另外,不少人(新移民)诟病加拿大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放羊教育,老师开家长会只会猛夸孩子的各种特长,而对于孩子缺点言之甚少。在此笔者不做优劣评价,因为孩子目前还小,并且由于笔者自身经历国内的重点小学,初中,超级中学的洗礼,对于应试教育,以及所谓素质教育,笔者并不完全认同,也不反对。
据笔者的不完全观察,加拿大/多伦多的小学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公民基本素质、体育、社交与表达能力,比较轻视填鸭教育,奥数教育等。但是笔者绝不认同加拿大公立基础教育的质量低下这一说法。因为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属于世界前列,这一状态不可能建立在一盘散沙的基础教育阶段之上。以加拿大3800万人口计,能诞生27位诺贝尔奖得主,例如最近三年的2018年物理学奖得主Donna 女士(安省滑铁卢大学教职人员,ps她只是助理教授,连副教授职称她都没申请过),2019年物理学奖得主 James是美籍加拿大人,在加拿大接受基础和大学教育后任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020年医学奖得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 。加拿大能有这么多世界顶级科学家层出不穷,肯定有其深刻的原因。笔者曾就加拿大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问题,请教过国内一位教育行业真懂教育的排名前列的职业经理人朋友,他将孩子送到安大略省读中学因此他对于教材、老师教学以及教育体制有了深入的观察和参与,他对笔者的回复是:加拿大的基础教育是非常solid的,意为非常扎实。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移民或公民的孩子上大学,学费是留学生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例如,享誉世界的多伦多大学工程系,两者每学年收费分别是14180加元,以及,60440加元。
7. 成年人上大学的助学津贴:自从2010年以来加拿大一直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成年人群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最高比例的国家,没有之一,有56.7%的25-64岁年龄段人士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本科或学院),高于排名第二的日本5.3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即便如此,加拿大联邦和各省级政府依然投入巨资保证成年人士重新上大学的权利和可能性。根据家庭净收入,成年人士,包括新移民可以申请助学津贴和贷款,每年可以获得最多每周830加元的补助。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这830加元是补助,而非贷款,即不需要偿还。
8. 作为消费者的福利/保护:顾客是上帝,同时要分领域。我的总的感受是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这部分占据加拿大人大部分的消费领域),例如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供应商对于客户的服务水平是比较高的;而对于类似于国you或寡头垄断企业性质的,例如加拿大航空,/bell/telus三大通讯运营商,加拿大邮政,这些供应商的服务水平低于国内,可能是由于垄断财阀,以及工会对于员工的过度保护有关。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消费中,能充分享受到“消费者满意度至高”的企业经营理念。加拿大消费市场在售和流通的产品,绝大部分是品牌化运作,质量较高,经久耐用。例如在路面上经常能见到行驶十几年甚至更久年份的汽车;消费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极少,有朋友开玩笑说过“在加拿大买到次品的难度相当于在国内买到正品的难度”, 当然笔者觉得这话有些过了,但从中可以管中窥豹。在加拿大工作的这几年中笔者遇到形形色色的几种行业的熟人,其中有一位是专门做西人公司采购的,她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供应商给的报价过低,即其自身的利润率低于20%,她的公司是不会把标的给到这样的供应商的。后来笔者发现这种现象可以在加拿大的很多行业都存在。笔者分析认为是加拿大,或者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的商业规则是给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如果层层压榨到极致,那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肯定得不到保障。
人性都是贪婪和自私的,这一点无分国别、种族、信仰。我想着或许也是为什么加拿大的消费者福利比较高的内生性原因之一吧。再举一个例子,笔者三年前购买的一个移动硬盘出故障了,打电话给希捷的客服咨询尝试解决,客服在线指导了一会之后,无法解决问题,让我稍等一会,过了几分钟告诉我说不用再尝试了,我直接给你寄一个新的,今年生产月份的同样是4TB容量的硬盘。结果过了一星期就收到了一个新版本的同类规格的产品。就更不用举例说国内不少人已经耳熟能详的好事多()的近乎无限宽松的退货政策了。无论是好事多,沃尔玛,百思百,还是中小型商场,超级购物中心(power ), 基本上对出售的产品都会设有无条件退货期例如14天内,一年内保修,还有就是价格保护政策(price match)。当然笔者近年来在京东上也看到过类似的政策,同时小米公司的低价硬件的策略,无疑也是学习北美商业模式的杰作。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加拿大的黑色星期五, day也会进行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笔者刚来时认为这些商家会先提价,再打折,但经历了一两次圣诞购物季后才发现绝大部分商家的折扣真的是实实在在的折扣,没有那么多的套路,错过一时,确实需要再等一年~
9. 社会环境:这是我最喜欢的加拿大的一点了,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秩序平和、不浮躁、少戾气的环境。初到加拿大,很多人会赞叹于加拿大的沁人心脾的白云蓝天,都市区肉眼可见的星光、一望无垠波光粼粼且星罗棋布的淡水湖泊,以及居民区比比皆是大摇大摆的松鼠和大鹅。但我觉得那些自然环境只是表象。如何在一个工业化经济为主导的大时代背景下,通过社会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约束某些阶级的优势、扶助低层人群的民生,来形成这种与人和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笔者刚登陆时与一个来自浙江的老移民聊天,无意中他说到“我们这些年来在开小公司、经营小公司、孩子出生、上学、上大学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求过人…”, 当时我就惊愕了。后来生活久了,也就觉得顺理成章无需惊讶了。分两点来说。第一,笔者同样经历了新移民刚登陆时,办理医疗保险卡,驾照、买房、生孩子、送孩子上学、申请某些福利等种种事情,期间很多都是与各级单位打交道,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到这些bumen和工作人员有着一套套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运作流程,没有感受到任何工作人员的刁难或者说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反而,只要是规则允许,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非常顾及客户感受的(是的,我们每个居民在服务部门那里被称为客户),很多时候都是人性化处理,不会由于一两个文件没有达到所谓的指定标准而拒绝或者为难,而总是会用一些符合规则的、折中的办法尽可能的满足我们的要求。第二,举一个小例子,2020年圣诞节前一天,一位陌生人敲门后,送了我一束鲜艳的花,我当时有点愣住了:我并没有订花啊~然后这位女士解释说:我是这个小区旁边的教会的xx,今年疫情使得大家都经历了困难的一年,我们想为社区的每一家住户都送上这一盆花,想让大家知道不好的时光总会过去的…然后,透过窗户,我见到这位女士和她的伙伴在大雪纷飞的路面,又一家一户的去敲门、送花、寒暄…..素昧平生,且以后也不可能认得出……
10. 自然环境:笔者曾经于加拿大建国150周年之际开着房车自驾游横贯加拿大东西,确切来说是从多伦多到温哥华再到卡尔加里。尤其是加拿大西部落基山脉的沿线地带,海天公路、班芙幽鹤贾斯珀国家公园的巍峨山川和天水一色令游人无不叹为观止。在笔者有限的旅游经历中当与新西兰南岛秀美景色双峰并立。国内大好河山也有很多美景,例如仙境般的九寨沟等。远途旅游不是日常生活,加拿大更好的自然环境体现在都市区生活的人们(占加拿大总人口的90%),往往在开车30分钟的里程内,就能接触到不计其数的城市森林、郊区步行道、以及绿带保护区。即使在多伦多市这座北美第四大城市的繁华都市中心区,也能够在清澈见底一望无垠的安大略湖边享受跑步、骑车、散步等活动。加拿大的自然环境无须多言。
11. 卓越的社区图书馆/社区体育运动设施:除开公司和家,笔者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加拿大的社区图书馆。一般每个城市都会有市级的图书馆,但是加拿大的社会理念是所有资源都要尽可能的去平均分配,且税制和社会福利资源是严格的劫富济贫,所以社区的图书馆质量丝毫不亚于市级图书馆,某种程度上是一摸一样的。笔者曾经在人口只有1万人不到的偏远小镇上也参观过当地的社区图书馆,里面硬件设施之齐备、周围景色之优美,藏书之丰富、举办的科教活动之前沿,丝毫不亚于多伦多都市圈的图书馆。甚至,笔者的朋友在卫生间里还注意到有女性卫生用品的批量供应/摆设。孩子四岁时迷上了乐高,并且为了锻炼他的公众表达能力,笔者经常在周末抽空带他去参加图书馆的乐高积木创作活动和中文书籍阅读活动,发现这些活动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并且人均供应量充足,不至于报不上名的现象发生。在华人比较多的社区图书馆,里面的中文书籍、报纸杂志汗牛充栋,且基本是跟国内同步的最新版本。而最近令笔者更为惊奇的是,在图书馆竟然能免费租到xbox, ps等游戏大作的光碟……而这所有的一切,对加拿大居民甚至是持临时访问签证的外国人而言全是免费的。除了文化活动,每位加拿大居民能够享有到的社区运动场地也是比较高的。据笔者不完全的观察,几乎每个社区(一般是2公里长2公里宽的一个正方形土地被称为一个,类似于围棋盘)都有面积较大的社区公园,公园里有人工草坪的足球场、棒球场、儿童游乐场,一般平均每四个社区会有一个网球场和室内游泳池。有的社区公园本身就处于一个自然环境保护公园,例如笔者有一次凌晨回家在街道拐角处看到了三只正在吃草的小鹿被车灯一照纷纷跑回公园深处。笔者有一段时间想学习打网球,就跟一个朋友聊了一下场地预定的事情,他说基本不用提前预定,也不用付费使用场地,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去使用,并且先到者一般会到时间自动下场让排队的下一拨人去使用场地,如此循环往复,大家都挺自觉。我说:make sense.
12.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政策倾斜:未完待续
13. 新冠疫情期间的特殊福利政策: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