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了我大半年顺风车的同事把我拉黑了,第一批奔三的90后:一事无成,如何自救?
来源 | 油炸绿番茄
ID:
01
这个同事离他家住的不远,老赵就顺路带过他一次,于是同事就特别自觉地开启了蹭车之旅,每天上下班准时准点的候着,一坐就是大半年。
同事开始还表达一下感谢,时间久了,成了理所当然,开门就上车,把座椅空间调到最大,然后就开始自顾自玩手机,下了车大喇喇扬长而去。
有一天老赵着急去机场接人,提前走了。没想到十分钟不到同事打来电话,“你这人也太不地道了,等你半天结果听人说你提前走了。”
老赵说,不好意思临时有点事去接人。同事不高兴了,那你提前告诉我一声啊,我还和我妈说回家吃饭呢,这个点班车都走了,等到家都几点了?
老赵也生气了,但是顾及面子没发作,半开玩笑地说,打个车呗,我又不是专职滴滴。
这句话把同事惹着了,第二天上班,老赵还想照常给人发微信说“准备出发”呢,结果发现对方已经不是好友了。
从此以后,那同事见着老赵都扭着头走,到处给老赵穿小鞋,说他小气抠门,人不厚道,甚至还说业务能力差,走后门进来的……
老赵的委屈和郁闷怎么也排遣不开,给人当了半年的免费司机,结果一次没顺就成了个仇人,是极品太多,还是好人太难做?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之后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从善人变成恶人,只有一次拒绝的距离。当你的善意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理解和感恩,而是怨言和怒骂。
人性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我们都知道情分和本分的区别,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但是当你在一个人危难时帮过他一次,他懂得这是情分,可是如果你一直帮他,帮了一辈子,就被他理所当然地当做了本分。
02
网上看到这样一条微博:
不要说发帖人了,看到这条截图的时候,我的手都气得发抖。
受了别人九年恩惠,如今捐助人得了癌症,连一句最起码的关心和问候都没有,第一反应是他们还能不能收到钱,一个人怎么可以不要脸到这种程度?
人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叫丛飞的歌手,为了供贫困儿童上学,他累积演出400多场,捐款共计300多万,资助183名贫困儿童,37岁那年死于胃癌。
对于那些被资助人来说,丛飞无异于是他们的恩人,可是他们怎么做的呢?有人说他是另有所图,有家长催他赶紧治好病赚钱,甚至还有人压根不愿意提起曾被资助过。
有人把丛飞当成移动提款机,遇到困难就找他,可是当自己赚钱以后,再也没有了音讯。
在他们眼里,丛飞的爱心更像是一种谋生的工具,如果没有那颗伸向泥潭中的稻草,他们也许会自生自灭下去,但是一旦伸出来了,就要死死的抓住不放,哪怕是把稻草扯断榨干也在所不惜。
好心永远填不满另一群人的贪婪和猜忌,因为他们已经把这一切看作天经地义。他们只关心自己碗里的饭是不是满,至于你的死活,于我何干?
03
再讲个孙俪的故事吧,2002年孙俪在昆明拍玉观音,那时候她还没有大红大紫,电视上看了一个重庆的高中生向海清贫困求学的报道,于是叫母亲通过热线电话和他取得联系,开始资助他上学。
2005年,复读后的向海清在考入大学后,开始变本加厉的向孙俪索要生活费,买新款手机,大手大脚消费,数额远超过了一个学生的日常所需,而且还隐瞒欺骗自己获奖学金的事实。
孙俪得知后停止了资助,向海清恼羞成怒,主动联系媒体爆料,用舆论道德绑架孙俪一家,而且还在天涯上换各种马甲编造黑料造谣,恶毒报复。
在向海清的眼里,你孙俪赚这么多钱,随便拔根毛都比我的腿粗壮,竟然就给我这么一点?当原本的情分变成了本分,他的心态失衡了。
韩寒就曾在博客上为孙俪鸣不平,“普通老百姓在市内连个大型犬都不允许养,凭什么孙俪就可以在上海养狼?”。
但孙俪始终没追究,也没辩解,后来就开始救助流浪小动物,她说,“那种被信任的感觉很美好。”
04
这种感觉一点都不美好,挺心酸的。我身边很多人,包括我,都有过被帮助过的人反咬一口的经历,对动物的信任的确比对人高,宁愿把钱花在救助流浪猫狗身上,说实话都不太愿意轻易去相信那些刷屏的轻松筹。
善意并不能唤醒白眼狼的良知,反而容易把人性中最叵测的恶意激发出来。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活的还真不如一只动物。
当向海清们一次又一次的用冷酷冰掉好心人的热情时,他们伤害的不只是一颗心,更把整个社会好不容易用善良堆砌起来的城墙炸开了一个缺口,缺口外面写着大写的人性。
所以对于那些不知廉耻的馈赠依赖症患者,千万别把自己的爱心装的太满,不帮是本分,帮两分是情分,帮十分就变成了仇恨。
善良的底线,在于敢去拒绝那些无底线的索取,不能让行善变成作恶,“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
不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人,但也请绝不要无原则的释放爱意。
第一批奔三的90后:一事无成,如何自救?
作者 | 哈叔
来源 | 哈叔的职场微课堂(lD:)
一位读者留言:由于公司效益不好,工资经常发不出来,打算年后辞职了,我学历不高,已经30岁了,现在真得好迷茫!
我告诉他,我们年纪相仿,我也快30了,而且我也时常感到迷茫。
人到三十,迷茫和焦虑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你似乎一下子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玩不起的年纪。
岁数一天天见长,生活和事业却并没有太大起色,最可怕地是,你完全看不到希望。
曾面试过一个求职者,他递过来的简历做得很精致。
有一点令我吃惊,大专毕业4年后,竟然换了7份工作,而且关联性都不是很大,平均算下来每份工作都干了半年左右。
如此频繁的更换工作和行业,这让很好奇。
我问他,你三年时间换了七份工作,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
他说,原因很多,有些工作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不是想要的,自己不是很适合,还有一些公司人事关系太复杂,想换个氛围好一点的办公环境…
他似乎看出了我的介意,接着解释说,之前的每一份工作我都是想长久地做下去的,只是情况有些特殊而已。
这一次,他前来应聘的岗位是业务员。
我说,做业务需要有耐心和耐力,要能屈能伸,很累很辛苦。他说,打算做销售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就是想锻炼提高自己。
我开玩笑地说,你可别干几个月就又跑了。
他拍着胸口,表示不会。
由于公司那段时间急需基层业务员,只要条件不是很差,交流不存在严重障碍的都会录用,自然这位求职者也顺利进来了,因为岗位流动性本就比较大,也不担心他的离开会给公司造成多大损失。
三个月后,他真的选择离开了,这次都不到半年就要走了。理由是一直没开单子,感觉自己不适合做业务。
我笑着安慰他,没事,以后在新工作单位可要努力好好干了。
我一点也不恼,好聚好散,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他会离开的准备。只是不知道他何时才能安顿下来,毕竟他也快奔三十了。
三十岁,说起来是个数字,其实是道生死线。
30岁,为什么立不起来
在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就是时间,比你的上司要冷酷,比你的客户要难搞。
因为时间会证明你有没有在公司里混日子,时间会证明一切,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我一直对身边的人说,混什么也别混日子,做什么也别做懒人。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如果还是一事无成,没有家庭、没有事业、存款羞涩,那么一定是有原因的,或是外在的,或是自身的。
我刚提到的那位求职者,相处几个月下来,发现他人其实挺不错的,热情洋溢,也很厚道,但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
他曾和我说起过要利用业余时间学点技能,考几个证书,参考书我看他买回来了几本,但也就看了几天,就再也没有翻过。
和他同批进来的业务员中,有两个小伙子一年后基本月薪达到3万元,业务都是人跑出来的,同样的平台,同样的产品,做不出来就是个人的能力问题。
职场上的人,能力差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提升,最怕的是没有坚持下去的决心,没有改变现状的决心。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职场上有一种现象叫:35岁现象。简单来讲,很多企业将招人的门槛设定在35岁,35岁成了职场人的生死线,35岁之后再找工作的难度会很大,会招到用人单位的嫌弃。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三十岁的年纪就知道有这样的潜规则存在,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总不是坏事。
不总结过往,40岁仍一事无成
那么如何未雨绸缪呢?
前几天,一位读者在文章下面留言:几次创业都失败了,现在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哈叔你可以教我怎样恢复信心吗?
我回复他说,总结失败的原因,把好的和不好的都罗列出来,将事情看得通透了,自信心自然就会回来了。
到了三十岁了,你一定也经历了很多事情,经历就是财富,经验往往比学历、能力更重要。
给大家讲一个劫匪去抢银行的故事吧。
一伙劫匪在抢银行,身背几次案底的劫匪头子大声地说,通通不许动,钱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
这就是经验,也说明他做过功课,进行过心里学的研究。
劫匪回去后,其中一新来的硕士学历劫匪说,老大,我们赶快数一下抢了多少,那老劫匪(小学文化)说,你傻啊,这么多钱,你要数到什么时候,今天晚上看新闻不就知道吗?
经验有时候比学历、能力来得更有效率。
只有自己把问题想明白了,事情看通透了,你才会对自己有底气,做起事情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你一直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着,不管多大岁数,你都会感到迷茫,你都会这样,而且只会越来越差,时间会证明一切。
解除危机,需要做到这几点
总结过去不成功的原因是第一步,给自己制定一个行之有效地方案是接下来急需要做的。
到了这个年纪,做什么事情要考虑到责任,考虑到家庭了。家庭在一个人的事业中扮演着很重要地角色,能够将后方妥善处理的人,事业上也更容易成功。
钱是挣不完的,家人很重要。
在你总结完失败的经验之后,总是要用实践来证明的。在35岁到来之前,制定一个为期5年的人生目标。
也许你们听过一万个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
也不用你花一万个小时了,你要是每天能花3个小时用在实现这个5年目标上,不用2年,你可能就已经脱颖而出,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
有人说,我也努力了啊,我就没这个命,就是这么背。
并非如此,那是因为你执行力不到位,执行力差有两种:直接不做、做但是在瞎忙活。
直接不做的,没什么好说的了,这样的人永远是嘴上的冠军,总是有各种理由,每天在空想自己以后要怎么样、会怎么样,实际上除了空想还是空想。
整天瞎忙活的,某种程度上还不如直接不做,至少还得了个悠闲自在,心宽体胖。
拒绝毫无质量的奋斗,要是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应该立马停下来进行总结和思考。
和我一样的第一批90后快30了。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不管处于怎样的年纪,道理是相通的,有些事逃不了,路是走出来的,干就努力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