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黑马是干什么的 继虎嗅与钛媒体之后,i黑马为何能杀出重围?
本文大约
3000
字
分钟
一匹黑马跃起,I黑马今天上午在深交所敲钟上市!媒体圈热议一片,比起上市本身,更热议的话题是,为什么继虎嗅和钛媒体之后,I黑马可以从千万新媒体中脱颖而出,如愿敲钟?这件事,我们得分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让我们追本溯源,了解I黑马的基因属性
i黑马隶属于黑马创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北京创业创媒公司,于2011年11月由牛文文、北京原投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盛大网络分别出资66.34万元、11.70万元、38.96万元,一共117万元设立。公司主营业务为创业服务,具体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向创业群体提供包括创业资讯、线下活动、会员服务、创业辅导培训、公告等多样化服务。
创始人牛文文是老媒体人,自1991年加入经济日报社,连续两届获得三项中国新闻奖。他于2000年就任《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领导了这本中国著名商业杂志的崛起。2008年牛文文创办《创业家》,此后业务不断延展。
再来,研究下I黑马的核心价值
不同于其他创业类新媒体依托于传统媒体思路,牛文文把他的互联网思维总结成: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服务众包化。
1、产品服务化
将内容产品化的具体做法就是搞榜单。黑马创业旗下的《创业家》后来搞了一个黑马榜,算是开启了中国人自己做的创业公司榜,以帮助小公司出头,以及投资人寻找早期项目。
黑马榜本身也不赚钱,但如何让一份初创的榜单在走向有公信力的榜单的过程中,依然能够产生出变现的可能。产品服务化便粉墨登场:向创业者提供服务。在这个环节中,媒体的读者变成了服务的用户,并且,构建起了包括弱关系到强关系的用户关系。具体手法有黑马会、黑马俱乐部、黑马营、黑马大赛等等。这是一系列的线下活动。很多人以为互联网就是线上,其实线上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冰山,线下才是海底下那庞大的部分。
具体的做法是:用某种特定的内容,吸引到特定的信息消费者,然后对这些特定的消费者推测他们有某些特定的需求,然后寻找能满足这类特定的需求的广告主,投放广告。媒体运作近百年,本质如此,所形成的是:媒介-读者-广告主的三角关系。
他们将读者转化成用户,并直接向这批用户推销他们感兴趣的服务:各种创业培训。小的浅的服务收小费(有时候会有些免费服务),大的深入的服务收取较高费用。这里没有广告主什么事,直接拿服务换钱。
2、服务众包化
创业者都不是什么财大气粗的家伙,他们会愿意付费吗?创业者在智力投资上很舍得花钱,当然有个前提:这种智力培训要“接地气”,要有“干货”,要能实际地指导他们具体创业。所以这种服务的实现,只有依靠众包。
众包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延请外来的创业导师,比如类似周鸿祎这样具有一定号召力的知名创业者。我个人也承认,类似周鸿祎这样的人物,虽然在舆论上颇有争议,但在创业者圈子里,尤其是草根创业者圈子里,相当得具有说服力。
另外一个部分就是创业者对创业者的服务。有些早先从黑马系列服务中脱颖而出取得一定成就的创业者,本身就可以回来成为后来者的创业导师。这是典型的整合他人服务他人的做法。
给看似没有钱的创业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获取回报。他认为富人虽然有钱,但机会很多,而且议价能力很强,穷人的生意则更好做——这颇有些互联网所谓“得屌丝者得天下”的味道。按照他的说法,付费的企业甚至可以做到支付50万元来换取服务的规模。
众包能够形成强关系,创业者们在生活中其实都是“异人”,打了鸡血般的工作,放弃一些一般人认为很好的机会,每天都苦哈哈都又动不动会很亢奋。这些异人被戏称为“神经病”,神经病需要和神经病在一起才会互相理解,黑马营也好黑马会也好,为他们提供了感情上的互相支持互相慰藉,社区,便由此而诞生。
最后再瞧瞧他是怎么把这些变成钱的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收入模式主要为产品销售模式和广告收入模式,而i黑马则在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会员费用模式和服务费用模式,这后两种模式现在也逐渐被许多创业新媒体平台所采纳和借鉴。
1、广告收入模式
i黑马每日推出行业最新投融资动态,及时关注资本热点,了解产业动态。在黑马网站上用某种特定的内容,吸引到特定的信息消费者,然后对这些特定的消费者推测他们有某些特定的需求,然后寻找能满足这类特定的需求的广告主,投放广告收取费用。
2、会员费用模式
黑马创业旗下的黑马会,作为一个创业者的组织每年向每个会员收取3000元会费,提供针对创业者的线上线下服务。据统计,第一批黑马会成员约500名,如今已经增加至20000名,涵盖各个行业的上游与下游。
3、服务费用模式
黑马平台上所有产品类型都有先例,盈利模式自然就不是难题。
商学院、天使投资基金、企业家俱乐部、黑马营、黑马基金、黑马会是牛文文组合到一起,为创业者提供的一条龙服务。
杂志通过发行和广告盈利;
黑马营向每位学员收取5-10万的学费;
黑马平台向投资人收取中介费,首期募集1亿人民币黑马基金已经投资了七八家早期企业;黑马大赛共吸引了近5000家企业,700余人次的投资者参与,每场平均促成约2亿的投融资对接。有400余家的参赛企业获得了风投对接,100多家企业通过该赛事拿到投资;
黑马营提供创业教程,为早期创业者和早期投资人实现对接的i黑马网,帮助漏投项目的黑马基金;
黑幕会,类似黑马营的校友会。
从2013年至2015年黑马创业的盈利类型不难看出,黑马创业的主要收入主要依托于线下的创业辅导培训服务,这为不少创新创业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不少变现模式上的启发。
以上这些就是从I黑马的基因、核心价值和变现渠道,来解读下牛文文能敲钟的原因,虽不能说全部,但也是主因了。记得在14年,I黑马写过一篇文章《老大上市了,老二怎么办》,如今在虎嗅与钛媒体之后,迎头赶上的I黑马,未来将走出怎样一条路呢,这个问题还是丢回给他们自己回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