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开展280余场次招聘会……北京为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想尽了办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不是一句口号。咱北京,就为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想尽了办法。
办法一
率先开启“大创板”创业引领带就业
自2014年以来,实施北京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四年来,累计引领2.3万余名大学生在京开办创业实体3.3万余个,带动大学生就业万余人;为5000余名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余万元。联合中关村东升科技园,连续4年举办“东升杯”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加大支持力度,设立百万元大奖,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学生创业者竞赛比拼。
再来说说“大创板”。介个“大学生创业板”厉害啦!2016年6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联合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大创服务平台+大创板”服务新模式。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能够获取人力社保各项政策和人事人才相关服务,目前已累计服务大学生创业者近5000人次。
最牛的是“大创板”还直通资本市场,大学生创业企业能够获得挂牌展示、工商代办、投融资对接、企业规范治理、股权托管、发行债券和转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等多项专业化服务,实现了大学生创业“进口有政府服务、出口有市场承接”。目前,大创板挂牌企业已达41家,注册资本超过1.7亿元,主要从事信息和软件服务业、科学技术服务业、文化教育等行业。
举个栗子
北京灵犀微光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首批登陆大学生创业板的企业。创始人郑昱毕业于北京大学,公司专注AR(增强现实)显示技术与硬件平台。作为首批登陆大学生创业板的企业,获得了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和北京四板市场的大力扶持,包括企业核心团队成员协调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组织企业参加多场毕业生招聘会、为企业规范修改商业计划书、对接万象资本等投资机构。2017年底,企业获得红杉资本千万级A轮融资。
办法二
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人力社保部门制定并完善了求职创业补贴政策,为北京地区高校的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每人1000元。逐步扩大帮扶群体范围,从最初只有城乡低保家庭这一类群体,扩大到现在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低收入农户)、贫困残疾家庭、残疾、毕业学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共6类群体,累计发放补贴2500余万元。其中,为28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市低收入农户和贫困残疾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补贴资金28.3万元。
市人力社保部门建立起与市农委、市民政、市残联、市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数据比对机制,利用大数据精确筛选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优抚对象家庭、低收入农户、残疾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依托各区人力社保部门,实施“一生一策”式的精准帮扶。两年来,累计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484人。其中,低收入农户毕业生158人。
办法三
全年服务不断线 主动靠前促就业
就业上,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通过提供不间断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主动靠前服务,为毕业生广泛搭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平台,提供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到“年有方案、季有活动、月有专场、周有进度”。
在招聘服务方面,重点打造“一场大型招聘会、两个就业服务月、全年不间断小型招聘会”的品牌系列活动。一场大型招聘会是指“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招聘会”,两个就业服务月是指“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实现一年四季就业服务不断线。全市年均开展招聘服务活动28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1万个,服务毕业生73万余人次。
在精细化服务方面,创新开展了“一进五送”校园服务,即进校园,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指导、送培训。
办法四
社会市场齐上阵 多方合力扩就业
整合多方资源,与市教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联动,与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集中力量共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人社部门与教委建立形成了促进就业齐抓共管、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就业服务无缝衔接的良好机制;
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发挥高校指导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合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了“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华为北京研究院、电控集团、北汽集团、城建集团、金隅集团等诸多人力资源行业大咖和知名创业投资人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提供上门指导,为毕业生解疑释惑;
以就业服务月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强化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工作联动、同频共振。比如,联合外企服务集团连续4年举办了“职为你来”中外企业校园行活动,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深度校企对接,年均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搜狐等毕业生经常浏览查看的网站合作,发布就业政策、就业服务等信息,扩大政策及服务的知晓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