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系|有关脂肪粒和其他类似小问题的迷思
随着气温越来越高和疫情的防控形势始终不能放松,目目也越来越疏于化妆,经常素着一张脸就出门了,这样一来,原本可以被粉底液、遮瑕膏等各种化妆品掩盖的问题就愈加明显,其中最让我恼火的就是脸上大大小小的脂肪粒。于是终于趁着某个周末,目目去找了老宋,把脸上共计32颗脂肪粒全弄干净了,先说广大集美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哈:疼,但是完全可以忍受。
其实很多集美脸上都有类似的小问题,诸如脂肪粒、闭口、鸡皮肤(这些其实是俗称哈,下面会讲到),虽然这些小问题不像脸部轮廓松垮、细纹皱纹、斑点痘印问题那么明显而迫切需要解决,但是这类小问题非常影响肤质,让人看上去总有一种“过的很糙”、“不干净”的感觉,而解决了这类问题后,皮肤质感真的蹭蹭的up!现在目目看着自己光滑的脸,都要偷笑出声,哈哈哈
01
脂肪粒不是真脂肪,快而简单的办法是针清
目目脸上的是脂肪粒,学名叫做粟丘疹,这是一种由皮肤表皮或毛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导管上皮角质物潴留形成的微小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从外观上看,它是一种黄色或白色的很细小的颗粒,呈半透明状,凑近细看会看到每个粟丘疹的顶部有一个针尖大小的白头,但是白头并不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而是覆以极薄的表皮。好消息是,它不影响健康;坏消息是,它通常病程比较缓慢,长时间地影响着外貌。
如果长了粟丘疹,在美妆届的流行说法是“眼霜用的过于油腻”,这个说法我绝对是不信的,因为我不用眼霜的地方也长好么!!
目目脸上的多集中在眼周、颧部和下巴,实际上粟丘疹除了眼睑周围、面颊、额部,在外耳、包皮与阴囊、小阴唇内侧也可能发生。只不过因为眼睛周围是全身最薄的皮肤,角质淤积形成的囊肿主要向皮肤表面发展,所以在眼睛皮肤表面最清晰可见也最常见。
粟丘疹被很多人俗称为脂肪粒,但实际上并不是脂肪形成的,而是过多的角质细胞堆积超出了正常量从而形成的一个个白色小囊肿,这包含了两个关键信息:其一,脂肪粒的成分是角质细胞(囊壁由多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囊腔由排列成同心圆的角质细胞所填充);其二,脂肪粒剥离去除的难度与囊肿囊壁的薄厚有关。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表皮层会堆积过多的角质细胞呢?
主要是因为角质层承担着皮肤屏障及其自我修复功能。之前我们有讲过,角质层作为一个连续性屏障,主要由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脂质构成。其中,角质细胞的胞液含有丰富角蛋白和天然保湿因子(NMF),角质细胞间隔地“堆砌”于连续的富含非极性特定脂类的疏水性细胞间基质中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砖 – 墙”结构体系,但是诸如机械摩擦(比如揉眼、大力搓脸、卸妆力度过大等)和日晒风吹仍然会在我们皮肤的表皮上形成微小的炎症,而在这些微不可见的炎症修复过程中,表皮有可能会过度角化,也就是伤口的过度修复,从而引起了粟丘疹。
那么长了粟丘疹该如何去掉呢?怕疼的集美们可能在网上找到过各种“偏方”,我注意到最普遍推荐的是——使用金霉素或维生素E乳涂抹在粟丘疹上,每天固定使用可以去掉粟丘疹。但是实际上我也试过,没,有,用!
金霉素是一种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适用于浅表皮肤感染。主要用于修复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轻度小面积烧伤及溃疡面的感染。很显然对于剥离粟丘疹没有什么作用;
而维生素E乳,主要适应症是皮肤干燥和皮肤瘙痒,指望它能把顽固的粟丘疹“搞”出来,那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如果说有用的集美,很可能只是你的粟丘疹碰巧长得非常浅表,囊壁也不大,十分容易剥脱罢了。因为目目曾经亲眼看到自己脸颊处未做过任何处理的一粒粟丘疹在洗脸过程中突然自己剥离出来了,在手上留下了一个硬硬的小颗粒,而脸上更是连血都没出,只是在皮肤上留下了一个很小的类似针眼的孔洞,几天后自行恢复了。
所以其实想要最快速、最稳妥的去除脂肪粒,还是别犹豫,需要去医院针清,且最好尽早去,千万不要图省事自己在家针清!一方面是因为自己针清容易感染,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清理不干净、不彻底,粟丘疹的囊壁没有清理干净的话,容易复发。
至于疼痛程度,当然是疼的……但是绝大部分的粟丘疹在针清的时候不敷麻药完全可以忍受,且针清过程非常迅速。不过如果你的粟丘疹囊壁很厚,那么单纯使用针清的方法就不行,比如我眼角靠近下眼睑的位置有一颗粟丘疹,囊壁就非常厚,最后是使用CO2激光气化掉的……
但是总体而言,粟丘疹只是一个很微小的皮肤问题,处理方法也十分简单,那点疼痛对于术后光滑的脸来说简直微不足道。
02
比脂肪粒大且密集的汗管瘤,可选激光治疗
如果你长的是粟丘疹,那其实还算是个幸运宝宝了,因为还有一类经常被误认为是粟丘疹的颗粒,更加有碍观瞻,叫做汗管瘤。汗管瘤和粟丘疹最大的区别在于个头和分布区域。
汗管瘤属于小汗腺的一种错构瘤,从病理上讲是真皮浅中层内多数由嗜碱性细胞组成的细胞条索或团块以及畸形发育的腺腔,也就是说不同于发生在皮肤表皮层的粟丘疹,其病变位置是真皮浅中层。它表现为正常肤色、红色或棕褐色,是单发或多发的小丘疹,直径也比脂肪粒要大很多,大概约1~3mm,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眼周最常见且多呈对称分布。
相比于粟丘疹绝大部分都可以使用针清的办法,治疗快速而恢复期短,汗管瘤在早年的传统治疗方法有外用维甲酸、外科手术、化学剥脱、微波、冷冻等,近年来激光技术的发展为眼周汗管瘤的治疗提供了创伤小、安全性高的治疗选择,但是需要明确一点的是,目前还没有找到彻底根治汗管瘤的办法,即便是采用精准性高、能量强度大的激光,也有可能存在复发的情况。根据文献综述来看,目前用于汗管瘤治疗的激光主要是以下两种。
CO2激光:其工作物质是CO2气体,辅助气体有氢气、氮气、氦气等,波长为。1965年第一台连续输出CO2激光器就问世了,1967年就出现了CO2激光手术刀,从那个时候开始这种激光被逐渐广泛应用于医疗,CO2激光的突出优点是电光转化效率高,输出功率大。在被组织吸收后其热效应能有效烧灼、切割、气化组织达到手术目的,同时CO2激光能使直径<0.5mm的小动脉和直径<1mm的小静脉被封闭,有效减少和防止伤口出血,这一优势对于那些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很有意义。
饵激光:多为掺饵石榴石激光(Er:YAG激光),含有饵元素的钇铝石榴石晶体,波长为。这种波长激光是前苏联学者在1975年发现的,其后在欧洲广泛发展使用于临床。饵激光的波长基本上接近水的吸收峰波长,水分对饵激光的吸收比对CO2激光的吸收高10多倍,由于饵激光的能量几乎完全被水吸收,能量转化率极高,而脉冲宽度仅在数个毫秒以内或者更短,因此富含水分的皮肤组织一旦被饵激光击中就会被直接气化,同时热能极短又很少能够传递到周围组织,因此饵激光还具有精确的表皮磨削功能。不过,Er:YAG激光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小,封闭血管的作用较弱,其止血效果较差,手术期间容易出血。
由于汗管瘤的皮肤组织病理学特性,且激光对其无特定靶目标,治疗后仍然存在复发率。此外因为激光的打法、强度和参数选择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医生的个人经验,所以选择正规机构和经验丰富的医生非常重要,能够减少类似色素沉着和瘢痕产生的几率。
03
真和“油腻”有关的闭口,需要刷酸清洁
相比于粟丘疹看上去“人畜无害”,闭口的问题如果不防微杜渐,很可能会愈演愈烈,从早期的白头粉刺形态变成大面积爆发的痤疮(也就是痘痘)。(长痘如何自救,戳这里:)
闭口(白头粉刺)的形成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在因素。之前我们在讨论痘印如何解决的文章中提及过痤疮的成因,很多文献都指出,四个主要因素会导致痤疮发展: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口的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殖和继发炎症反应。这四个主要因素其实也代表了痤疮的病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以及毛囊皮脂腺导管口的异常角化都会导致角栓形成并阻塞了毛囊,久而久之就诱发了闭口粉刺的形成,其中一部分会随着生理机能的调整和时间的流逝自然消退,但还有一部分阻塞在毛囊开口处的角栓是开放性的,会与空气中的尘埃、污垢发生氧化作用,所以逐渐变黑形成黑头粉刺,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就会进一步诱发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殖进而发展成炎性丘疹、小脓包等表现形式,即炎症性痤疮。
除了内源性因素以外,高温湿热的封闭环境、使用过于刺激或者过于油腻厚重的护肤品甚至是长时间敷面膜导致的过度水合也会刺激闭口粉刺的出现。
因此想要解决闭口问题,就是要改善因为皮脂分泌增加和角化异常导致的毛孔阻塞问题,在医美项目中,刷酸是比较对症的。
所谓的刷酸,指的是一种化学焕肤方法,(了解更多刷酸知识戳这里:)常用的酸包括:维A酸或它的衍生物维A醇、果酸、水杨酸等。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酸作用于皮肤表面,可以达到不同的深度,从而起到剥脱角质层的作用,同时还能刺激皮肤的自我修复机制启动,以达到改善闭口、黑头、浅表层痘印、肤色暗沉的作用。
我们经常听到的果酸(AHA)和水杨酸(BHA),都是医美中最常用的酸。
只不过果酸(比如苹果酸、柠檬酸、甘醇酸等)是水溶性的,且分子量比较小,刷酸的时候更有可能引起比较明显的刺痛感,果酸多用于毛周角化症(鸡皮肤)、鱼鳞病等角化性疾病,黑褐色痘印(痤疮后色素沉着)等色素性疾病以及皮肤光老化、毛孔粗大等治疗,更加侧重于改善肤质;
而水杨酸(柳树皮提取物)是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大,可作用于皮脂腺和痤疮丙酸杆菌,因此和果酸相比它不仅可以溶解角栓,而且更适合油皮和痘肌治疗粉刺。
总结一下
脂肪粒:也就是粟丘疹,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针清;
汗管瘤:需要用激光去除,但是因为其病理学特性,所以存在复发的可能;
闭口:需要进行刷酸,具体的选择何种酸、何种浓度需要由医生进行判断。
好啦,今天我们聊了几个皮肤上“无伤大雅”的小问题,纵然它们和法令纹、大眼袋、下面部松垮比起来都是很细小甚至不易被别人察觉的问题,但是对于有这些问题的集美来说,却是有碍观瞻,欲除之而后快~~毕竟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做医美,想要取悦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就酱啦~~
【参考文献】
1、张华、王欢等:《两种不同方法治疗粟丘疹疗效观察》,《四川医学》2014年1月第35卷第1期;
2、董正邦:《脂肪粒的“前世今生”》,《家庭医生报》2015年5月18日004版;
3、杨扬:《皮肤角质层的相关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月第21卷第1期;
4、田利民、孙立:《眼周汗管瘤的激光治疗进展》,《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年8月第27卷第4期;
5、项蕾红、周展超主编:《皮肤美容激光治疗原理与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