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民政策2023 香港投资移民前身后世:计划重启可以救港股吗?
时隔8年,香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重启,但门槛由此前的1000万港元,提升至最新的3000万港元。
香港身份是很有吸引力的,意味着在全球17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免签、偏低的税负、良好的教育医疗、自由开放与国际视野的工作生活环境。
投资移民通道获得的香港身份,比之高才、优才等通道,则更具吸引力:除了对申请者本人能力背景的限制少之外,也不需要在香港从事业务、开办公司或与其他公司合作。
这道门一旦打开,不管你之前干什么,之后在不在香港居住,只要钱多,香港身份就不是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有钱走遍天下”,妥妥的富豪通行船票。
人嘛,技多不压身,通行证多再多也不嫌多的,你若有几个以上小目标的资产,想必也不会嫌弃多个香港的身份,更何况香港还是亚洲顶级富豪扎堆的地方,例如,泰国首富谢家的第三代嫡系——名字为“谢*人”这一辈——不也有几房离开泰国长居香港的么?
而且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重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也有其必要性。
这个政策最早发端于2001年。
2001年是香港艰难困苦的一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911恐怖袭击更是雪上加霜。全球经济陷入困顿,海外消费意愿急剧下降。
香港进出口业务明显放缓,失业率上升,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为香港带来了新的挑战。时任特首董建华在做施政报告时,做了检讨:
“现行机制不足之处,是未能容许只投入资金而不参与任何业务工作的人士来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各地区都调整政策便利人才和资金的自由流动。特区政府现正积极检讨进一步放宽外地人士来港投资的入境政策,消除所有不必要的限制和障碍,并加强向外推介。”
入境政策讨论了两年之久。到2003年,在SARS的冲击之下,香港遭遇了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高达8.5%,楼市亦跌至谷底。在内忧外患之下,10月27日,香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正式推出。目的是吸引高净值人士来港投资,以刺激经济。该政策以外国人、澳门居民和台湾居民为对象,投资门槛为650万港币,需要投资在金融证券或房地产市场,且规定七年内不可套现。
这一招在当时正可谓是“雪中送炭”,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为香港的股市和楼市及时“输血”,同时也给香港本地的金融和经济活动续命。
尤其是楼市,当年香港中档住宅价格仅4000-5000/平尺,随着投资移民计划的实施,楼市很快交投活跃起来。移民顾问、地产商、地产中介、银行、法律和财务顾问、资管等行业也开始欣欣向荣。
股票市场也开启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段较长的繁荣期。从2003年3月到2007年年底,恒生指数从最低的8330点左右稳步升至31958,长达四年的牛市,累计升幅284%。
这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辉煌时期。
香港房价,是在2003年投资移民政策实施后快速拉升的。
(1980年来香港私人住宅楼价指数按月走势)
2008年的金融风暴,给楼市带来的短暂回调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小回旋。在随着投资移民奔涌而来的旺盛购房需求推动下,房价迅猛前行,香港市民关于控制房价的呼声日益高涨。
2010年,港府将投资移民的门槛从650万港元提升至1000万港元,且明确不能用于房地产。与此同时,还出台针对非永久居民购房的买家税,多管齐下以抑制房价。
这一举措,使得新政后的投资移民,对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需求大增。截至2010年底,共批出8924项申请,资产总额高达633亿港元,其中418亿港元用于指定的金融资产投资。相当于约三分之二的移民资金涌入了资本市场。
股市也是欣欣向荣,从2011年至2015年,是港股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二个长牛阶段。
从16170到28588,累计涨幅78%。
虽然不及上个牛市煊赫,但涨幅依然可观。
时间来到2015年1月14日。
港股早上升约60点。但随着《2015年香港施政报告》宣布暂停推行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持续了11年的投资移民政策画上了暂停符号。
恒指实时受惊,一度由高位倒跌270点。市场忧虑,这将会令香港金融市场每年或失去高达300亿港元的资金流入。
回顾这11年的政策执行,给香港带来了巨额的基础货币,源源不断地支持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根据入境处数据,从2010年截至2019年3月末,香港吸纳的总投资额为3149.12亿港元,其中投资房地产金额约425.88亿港元,投资指定金融资产2723.24亿港元,投资移民平均每年为香港带来约200亿港元的资金(这个“平均”包括了政策暂停以后的年份),除了香港股市以外,高息企业债券、基金销售及投连险等均有受惠。
想一想,2003年以来,如果没有这些外来的资金,香港很难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我们知道,2014年10月,美联储开始实施Taper。进入2015年,随着美国的加息缩表周期启动,香港进入热钱和资本流出的阶段,股市也临近大跌前夜。
在这个阶段宣布停止投资移民,等于掐断了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与香港经济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
而且,2015年前后香港正在积极争取开通沪港通、深港通等,本来的目的就是希望将内地的资金引入香港。掐断投资移民,与这个目的也是背道而驰。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什么呢?
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宣布暂停时,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要“顺应香港人口结构的变化,提升香港竞争力”。为了这一目标,政府还决定扩充了招揽外来人才和专才的标准,包括鼓励已经移居海外的中国籍香港永久居民的第二代回港发展等。
但市场认为,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是顾及左右而言他。坊间猜测主要原因是两点:
一是,香港市民的反对。香港楼市持续飙升(参见配图一),本地居民怨声载道,对移民政策整体上颇有微词。尽管投资移民的投资对象已经不允许放在房产,但移民(富豪)的涌入客观上也增加了住房需求。移民政策要进行“紧缩”但又不影响人才流入,就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两权相害取其轻,投资移民就是被“割掉”的那部分。
二是,配合内地反腐行动。因为在投资移民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内地的腐败黑金流入香港,并通过投资移民将黑金洗白。
在上一轮投资移民之中,大陆居民实质占据绝大多数。香港入境事务处提供的数字显示,从2010年至2015年停止接受申请为止,全球共有34759人申请“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其中33013人是“中国籍而已取得外国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人士”,占比95%。
投资移民对一般的内地居民是不放开的,但“已取得外国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中国籍人士”可以申请。于是,不少内地人为了取得香港身份,专门跑去申请第三国国籍。
数据显示,2007年,在1114名获得正式批准的申请者中,竟有37%的申请者国籍是冈比亚。而业内人士透露,取得这个非洲小国的永居居留权,只需要10多万港币,且两三个礼拜便能拿到国籍。
更夸张的是这些移民申请者的身份。在2013年,有移民中介声称,他们手上几百名的申请者中,有三成以上的人是内地公务员或者相关联人士(配偶、子女)。这些内地公务员,把子女和配偶移民海外,同时也会想尽办法把财产转移,成为后来内地政府重点打击的“**官”。
于是,当梁振英1月14日突然宣布次日起中止投资移民政策时,给那些想走投资移民通道的人留下的交表时间不到一个工作日,所有中介公司和申请人当场傻眼!
这不是有备而来,又是什么呢?
风起于青萍之末。
疫情后,香港政府的财政吃紧,税收也大幅下降。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年初日发表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时称,22/23财政年度的状况比预期差,赤字为1398亿港元,超出预算约560亿港元,到财政年度完结时,财政储备将降至8173亿港元。
港股的表现也很低迷,恒生指数徘徊在1万8千点之下,大市每日成交额及IPO项目显著减少。
香港的经济发展,又到了需要外部企业、人才和高净值人群的资金来带动和托举的时刻。
于是,时隔8年,特区政府“财爷”陈茂波在《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中,首次释放了“引入新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信号,并称计划细节今年内会正式公布。
10月25日,特首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发布,在香港投资逾3000万元可通过“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申请来香港,可买股债基金、不包括买楼。
最大的变化,是将投资门槛提高。陈茂波表示这主要是希望有关投资移民能够将更多资金带来香港。
按照以前的规定,投资者可以投资的金融资产类别包括股票、债券、存款证、后偿债项、保险(属于合资格集体投资计划),而对于每一类资产又会有详细规定。如股票只能投资以港元交易的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股票;债券类则只能投资以港元为单位,由香港上市公司(港元交易的)、香港特区政府、外汇基金、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港铁、九广铁路、香港机场管理局以及其他指明的由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或部分拥有的法团、机构或团体发行或全面保证的定息或浮息工具和可换股债券;存款证指由《银行业条例》订明的认可机构发行的港元存款证,在购买时须距离到期日不少于12个月。
而新的政策,除了投资金融资产外,也会考虑如初创、创科等有利香港长远发展的行业。
据相关人士透露,有关资产类别还可能会考虑金融科技、生命科技等方面的投资。
(一)政策重启,首先是利好股市。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称,投资移民计划的重启将为港股带来一定的增量资金,有助提升港股的承接力。
投资移民客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投资的诉求与一般的投资理财很不一样。按规定,如果用来投资股票,股价增值的部分不能提取(分红派息可提取),只能继续用于买股票,但如果亏损了,也不用弥补。这笔资金的锁定期一般为7年,且中间不得有超过14天的空仓期。
也就是说,这相当于为港股注入一批长线资金。如果想你在7年期限到来之前变现的话,只能有一种选择:就是去买高派息的股票,因为派息所得是可以提前变现的。
尽管计划的细节还没有出台,假设在上述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参照过去经验,由于这部分资金的风险承担一般较低,大多首先买入派息比率高、低估值的股票,例如电信、银行、能源股,其次才是可增值的白马股、成长股。
(二)也将同步活跃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金融及会计、法律相关专业服务业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券商而言,相当于开启了一场新的盛宴。
因为那些投资理财不太专业的申请者,一般在办理投资移民证券帐户的时候会选择券商推荐的代客理财服务,也就是全权委托证券公司代“我”投资,如有盈利,证券公司与“我”对盈利部分按照约定分成;如投资亏损,则证券公司不承担责任,另外仍然要按照资产总值的*%收取年度管理费。
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主席邓声兴也指出,重启计划有利于中小型证券商发展。
他表示,合资格申请者未必有私人银行银行户口,如要来港进行较大额投资,大概率是经过中小型证券商或金融公司来操作。
(三)一些投资陷阱也会重现,要注意规避。
【投资债券返现陷阱】
旧案例:伪造假债券的老千以某集团执行董事的名义,通过香港与内地的投资移民中介公司对外散布消息称,有大量可转股债券可以按照5到6折的价格低价卖给投资移民客作为投资移民的工具,投资移民客在支付了1000万港元之后,将获得面值1000万港元的公司可转股债券,之后再通过其他渠道返现给投资移民的客户400万至500万港元。在这种大差价的利益驱使下,有不少想贪便宜的投资客会乖乖上套。
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德金资源(01163)曾发布公告称,有人持有若干伪造的公司可换股票据证书,持有人均为通过中介来香港投资移民的客户。事实是,不法分子利用上市公司德金资源集团执行董事缪泰来的名义制造假债券,这些伪造债券的特征为仅有一人署名,并与上市公司执行董事缪泰来的笔迹接近,但真实的债券为两人签名,并且按规定盖有公司的钢印。
【投资垃圾债券或者庄股】
旧案例:有评级较差的机构为了销售垃圾债券、其坐庄的股票,会给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顾问进行利益输送(有的以销售奖励或者返点的形式),双方勾结,由资管公司的资深投资顾问重新包装,向代客理财的投资移民客户进行推销,导致客户亏损50%或以上。
【上市公司代持骗局】
旧案例:某移民中介称:“移民香港只需150万港元费用,一人申请全家移民!移民不成功不收费!……你不用付1000万!只需150万人民币7年利息即可。” 并称,这1000万港元的香港债券投资产品是中介“关系好”的上市公司的现金及投资资金,只是用移民客户的名字来代持,上市公司获得这100多万港元的利息。
这种操作,一是投资移民的资金本身并不安全,二是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旦被监管查出,申请者需承担法律责任。
总的来讲,香港投资移民最核心问题离不开“合适的金融产品”。经常会出现机构销售只从高佣金角度出发向客户推销产品,最终导致投资失误甚至亏损。而在中介的选择方面,由于市场消息真假难辨,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加之投资者心态失衡,往往不能得到最合适的服务。
除了这些旧常陷阱之外,如果涉及初创、创科企业的投资,骗局可能还会出现新的”花活”:
例如,数字货币骗局包装成金融科技企业,以未来会上市(将来GEM上市条款存在放宽的可能,尤其是现金流标准)为噱头吸引投资移民资金参与。这样一来,一级和二级市场的骗局甚至有可能融合,一级市场骗一道,再到二级市场收割,这样的“杀猪盘”甄别难度会加大。
因此,建议投资移民申请者在认真调查过合资格服务商的背景之后,选择资质合规、牌照齐全,且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认真规划落地,不可不审慎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