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整了5次下巴,悔惨!不当医美后,她们走上漫漫修复之路
鼻头皮肤溃烂、红肿、液体渗出。这是杭州一家公立医院整形科医生电脑中的患者图片:一位鼻整形女性术后出现并发症,急需修复。在一些公立医院整形外科,修复患者占比三分之一。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医美产业,一边是整形修复的求美者。
“未来三五年,整形修复手术量可能会继续增长。”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孙燚表示。修复的原因多样,但多位整形外科专家都表示,无论是手术类医美还是被认为创伤小的轻医美,求美者都要谨慎对之。
鼻子下垂、下巴变形整形之后的修复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整形外科主任谈伟强接诊了一位患者:年前,这位30多岁的女性在一家医疗美容机构做了注射隆鼻,通过注射玻尿酸的方式来增高鼻梁。没想到注射两天后,鼻子开始弥漫性溃烂,找到谈伟强时,她鼻头到鼻梁位置,已经没有完好的皮肤,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玻尿酸注射引发的血管栓塞及后续皮肤坏死。” 谈伟强分析,这种情况和注射方式以及注射量相关,“幸运地是,经过综合治疗,只留下一点瘢痕,再做激光治疗能很好恢复。”
30岁的求美者小雅(化名)在近一年内做了两次整形修复手术。一次鼻子,一次下巴。
一家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门诊外,等候的求美者。
大概8年前,小雅在鼻子里做了假体,“觉得自己的鼻子怎么看都难看,想要一幅高鼻梁,当时的手术医生也没有说,会有什么后遗症。”
这几年,小雅的鼻子因为假体下滑、移位,出现下垂,她找到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周睿,希望能把假体取出,“我想恢复到整形前的状态。”
“她的鼻子当时做手术时,变动不是特别大,没有破坏鼻中隔,所以还能修复。”周睿给小雅制定了修复方案,“完全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可能不太行,但也能尽量接近。”
小雅做的第二次修复是下巴。“以前想让下巴尖一些,打了玻尿酸,但现在出现肿胀、皮肤被撑开到发亮,休息不好的时候,尤其明显。”
而一位好朋友的经历,让小雅下定决心去修复。
小雅的这位朋友四五年前曾通过注射药物隆鼻,“她的鼻子后来肿起来,变得很宽,像阿凡达一样。做了四五次修复,都没有办法恢复。诊断过的医生说,她注射进去的是不明物质,没办法溶解。”
小雅觉得朋友遇到了“黑医美”,“我有些后怕,虽然知道自己下巴打进去的药物没问题,但还是想把脸上这些物质取出来。”
周睿还曾接诊过一位40多岁的女性求美者,对方在做下巴整形手术时,被注射了生长因子。“有些网红博主会推荐,说可以使面部凹陷部位饱满起来,但注射填充类的生长因子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
这位女性来求助时,下巴明显过长,极度不和谐,她在10年内做了四五次下巴整形,但每次处理完后,隔段时间,下巴会再次长出。
“她下巴的皮肤已经变得像纸一样薄,很难再修复。”周睿觉得非常遗憾。
孙燚的门诊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做整形修复的:有面部填充过度出现馒化,假面感严重的;有注射了不明填充物,导致各种并发症的;也有觉得自己前几年整形后的五官形态过时了……
也正是因为此,孙燚认为,未来三五年,整形修复手术量可能会继续增长。“从门诊数量上看,这几年整形修复的人数是在不断增加的。整形是在创伤基础上的重建,并不是所有的整形都能够修复。有些改变是不可逆的,有些填充物的取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求美者来说,如果你做的整形项目还有改善机会,那已经是非常幸运的。”
投诉率居高不下快速增长伴随野蛮生长
多年来,医美行业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研究报告》中提及,2014-2019年,中国医美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医美科的门急诊人数次增速始终高于20%,远超医疗行业诊疗人次的平均增速,并预计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4108亿元。
但另一方面,医美行业的各类问题也在“野蛮生长”。2023年,央视315就曾曝光美容针乱象。来自企查查2023年的数据,医美行业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玻尿酸相关处罚案5年增加24倍。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的《2024年医疗美容机构十大运营风险及预警报告》提及,2023年度,“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使用假药、劣药”“未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等系医疗美容机构违规购置、使用药品的主要情形,其中医疗美容机构因“使用假药、劣药”涉及行政处罚总额占整体总额的30%以上,涉及监管案例数量占药品购进及使用违规案例的45%以上。
新氧发布的2022年医美白皮书中则提及,中国合法医美机构数量约为1.3万,而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黑机构超过8万家。同时还有约14%的正规医美机构存在违规经营现象。
杭州一家公立医院整形外科的医生透露,他曾遇到一些追求高颅顶效果的求美者,头部被注射10多支玻尿酸,出现脱发、血管坏死等状况。“像一般的面部填充,很少用到这么大量的玻尿酸,毕竟是有风险的。”
在有些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门诊中,三分之一是来做修复的
专业壁垒、营销套路行业内幕防不胜防
对像小雅以及以上那些需要整形修复的求美者来说,想安全、健康地医美,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资讯发达,很多求美者来之前其实做了大量的功课,觉得对这个行业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实际上,医疗美容是非常专业的。”
周睿坦言,即便是医院的整形专科,新进的医护人员也需要至少半年时间,才能完全熟知相关知识和药械等。
孙燚也表示,医美领域的新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即使是专业医生也需要保持持续的学习,也需要仔细研究,来分辨产品成分到底是什么,作用机理又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新瓶装旧酒”。
在医美行业从业多年的程先生(化名)列举了一些行业内幕。
“这几年,行业监管越来越严,违规产品的使用少了很多,但‘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比较多,比如以次充好,求美者还挺难判断的。”
除此之外,就是产品的过量使用。
“以玻尿酸注射为例,实际可能只需要一支,但对方告诉你要用两支,有些机构考虑到安全,不会把两支都注射,但会采用一些手段,把剩余的丢弃掉,求美者在做治疗的时候,也很难发现。” 程先生说。
还有一些则是营销套路:用低价吸引,然后给求美者设计所谓变美的整体方案:美白、抗衰、修复等,一个套餐下来,价格就上去了。或者使用一些话术:哪些项目你不需要,获取信任后,推荐一个价格最高的项目。
程先生还提及另外一个问题,从事医美行业的医生的资质,“真正有资质的医生数量是有限的,拿轻医美来说,无论是注射还是光电类治疗,操作都需要有资质的医生来进行,但在不少机构,都是护士去做。”
来自《2024年医疗美容机构十大运营风险及预警报告》,2023年度,医疗美容机构医师执业违规情形中,“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涉及行政处罚总额以及案例数量占医师执业违规案例的50%以上。
谈伟强在接诊时,也曾被反问:光电项目不是护士操作机器就行吗?为什么你们这里需要医生做?
“这可不是操作仪器这么简单的,这些技术都需要钻研,研究透彻了,也是可以出论文的。”谈伟强解释,以光子嫩肤祛斑为例,如果求美者脸上是褐青斑,基本肯定无效,如果是黄褐斑,反而会加重,“参数调整、能量大小、药物的配合,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不是照本宣科,打开机器就行。”
过度医美是毁容他们被整形专家劝退
过度医美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变美需谨慎适度。这是孙燚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的一句话。“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无论是手术类还是轻医美,都要谨慎对待,因为所有的医疗行为都存在风险。”
孙燚经常对求美者说:从可逆的项目入手、切忌贪多贪靓、避免填充过度。也不要被一些所谓的“审美标准”绑架,过度过频治疗。
劝退是孙燚在门诊中经常会做的一件事。他曾经用一年的时间劝说一位20多岁的女孩,对方之前做过双眼皮手术,后来觉得不够宽,想要加宽。
“其实她本来的双眼皮宽度已经够了,再做宽会显得和整体面貌不和谐。”女孩一年内,反复来面诊,孙燚每次都劝说她再考虑考虑,“对医生来说,手术不难,但这种手术,外表看起来虽然只是一条细细的伤口,实际上内部组织的各个层次多少都会受到破坏,做的次数越多,受损越大。”
谈伟强也多次拒绝慕名而来的一些求美者。
“有段时间,精灵耳被带火,不少人来门诊咨询,我是一律回绝的。”在谈伟强看来,这是种畸形审美。
精致女孩容貌焦虑工资都用在医美上
面对这些劝说,有的求美者会重新考虑,但也有很多是无法被劝退的。几位整形美容科的专家都表示,在求美这件事上,很多人是被挟裹的,它伴随着不健康的理念,不合理的认知,以及颇微妙的心态。
95后女孩涵涵(化名)尖下巴、高鼻梁,大眼睛,脸庞小巧,皮肤白皙,一年前,她找到周睿,表示想做鼻子、填充泪沟、甚至有削颧骨的念头,“我对着镜子看,觉得自己哪儿都有问题:鼻头不精致、下巴太尖、颧骨太高,皮肤不够白。”
每次面诊,周睿都试图劝退她,“她五官精致,这些其实都不需要去做。”
“周医生每次说完,我觉得有道理,但是回去一段时间,再看镜子,还是觉得自己不好看。我知道我是容貌焦虑。”涵涵坦言。
青春期的时候,涵涵因为长相被同学们起过外号,那个时候开始,她一直对自己的容貌不自信,成年后,她非常注重护肤:刷酸、化妆、定期去皮肤护理……“现在觉得这样太麻烦,我想要一种不用打理就很美的自然效果,比如拍照后不用修图、美颜。”
医美成为涵涵的选择。因为对手术类项目还心有顾虑,所以她先尝试了轻医美,基本一个多月就会去做一些注射或者光电类项目,“我一个月的工资都用在这上面了。”
做了医美后,会缓解容貌焦虑吗?
“我以为会,现在发现并不会。因为这里做好了,会觉得另外一个地方又不完美。但我也控制不住自己。”涵涵说。
“医美不能解决求美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周睿遇到很多像涵涵这样的求美者:求职不顺、感情不顺,甚至人际关系不顺,希望通过变美来解决这些问题,“也许会有一些帮助,但肯定不是金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