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字作家大多不用语音输入?
在联网的状态下,语音输入法能够进行个性化输入联想,并且迅速挑拣作家经常运用的词语,哪怕那个词语是不常用的,是变态的,甚至是不通文法的,都能联想起来,供作家进行第一选择,但是
作家是运用文字写作的行家里手,按理说,用语音输入会更加便捷。但是,他们大多不会用语音输入进行写作。为什么不用?
因为语音输入比起键盘输入来说错误率居高不下。语音输入对于大多数的通俗语言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来说,还是出错率不高的,可是作家写作追求的是个性化的语言,非常规的语言,充满陌生感的语言,甚至是变态的语言,还要不断变化,要是运用语音输入就会错误百出,非常麻烦了。虽然在联网的状态下,语音输入法能够进行个性化输入联想,并且迅速挑拣作家经常运用的词语,哪怕那个词语是不常用的,是变态的,甚至是不通文法的,都能联想起来,供作家进行第一选择,但是,作家的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仅仅进行单一化运用就会显得呆板,做作,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了。
其实,从联网状态下的输入法联想功能来看,经过输入法大数据编码,每个人的输入习惯都可以被定义,被编码,被私人订制,方便了人们的输入。只是,这种方便只能提供给一般的人和一般的文字编辑工作者,对于艺术化运用语言的作家来说,这种私人订制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大数据能够纳入更多的作家作品,是不是可以满足作家的语音输入要求?也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作家要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大数据把数据库里很多作家的常用语言或者已经发表的创造性的语言提供给作家搞创作,就会造成侵权,或者被作家弃置不用。况且,如果作家经常运用语音输入就会慢慢屈从了语音的简单化语境,而失去了文学化的语言,得不偿失,还不如不用。
或许,未来连接大数据的语音输入能够更厉害,更精准,也更能适合作家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