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华:黑茶变“红”的魔术师
小犇9日好开心地第一时间报喜哦!
2017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刘仲华、周重旺、黄建安、吴浩人等专家领衔,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业集团为主体的科研团队研究项目《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仲华领导的“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4日,《中国教育报》,以大半个版的篇幅报道了刘仲华教授带领团队科技创新推动黑茶产业升级的感人事迹。
小犇带大家去看看吧!
近年来,黑茶、白茶、黄茶纷纷走进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黑茶,几乎成了“湖南茶”的代名词。从当年的个把亿产值到现在的过百亿元,黑茶产地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的老百姓用一句话概括:从中国六大茶类的千年老四一跃为老二,我们的黑茶,红了。
黑茶是怎么变红的?
这个巨变,离不开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和他的团队。
刘仲华教授在观察黑茶中的微生物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刘仲华领衔的《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16年度全国茶学界唯一的获奖项目,也是2008年以后全国茶业界唯一的国家科技成果奖。
黑茶“红”了
刘仲华教授指导创新团队
开展茶叶功能成分的膜分离技术研究
“
出长沙,过益阳,进安化,资水两岸,雪峰山下,只见座座茶山、幢幢茶厂、间间茶铺,空气里都荡漾着茶的清香。一到这里,刘仲华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进厂房,穿店铺,爬茶山。三尖三砖一花卷、千两茶、紧压茶、茯茶金花,刘仲华如数家珍。“来安化多少次?”“无数次。”深冬冷雨中,他紧了紧衣领,打着雨伞回答记者的提问。“确实数不清,光是我们厂子,至少来了十几次吧。”安化白沙溪茶厂总经理刘新安说。早在30多年前,刘仲华的老师施兆鹏就多次来安化,当时没车,施兆鹏是坐着拖拉机往茶厂跑的。
“茶园面积28万亩,加工企业120多家,茶产业综合产值120多亿元,全县108万人口,从事茶产业的达32万。黑茶产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安化县委书记熊哲文说,没有湖南农业大学,没有农大的教授们,安化黑茶不可能有今天。现在的这些数字,是十年前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安化万两黑茶的“世博茶”,居然拍出278万元的高价;2015年安化黑茶文化节,4天签约83.5亿元。
“我现在是坐等买家。”安化建玲茶业总经理贺建中说。他16岁到茶厂当工人,茶厂衰落后下海做竹木地板,刘仲华通过科技创新把黑茶产业的影响力做起来后,贺建中扔下做木地板的6000多万元设备,马上转向办茶厂。如今,贺建中的厂年产值近亿元,他庆幸自己的选择,更感谢刘仲华团队的技术支持。“这次新产品出来后,麻烦你们再化验评鉴一下。”他边泡茶边给刘仲华“布置任务”。
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湖南六大茶类(干毛茶)总产量为17.2万吨,其中黑茶6.93万吨,仅次于绿茶。而十年前,这个数字仅仅是5000多吨。
黑茶“红”了,火了。为什么?
“绝不是炒作,是科技创新的结果。”湖南省茶业集团副总经理彭雄根说。他是刘仲华的大学同学,亲眼见证了刘仲华和同事们让黑茶“红”起来的全过程。
”
向茶而生
刘仲华教授指导企业技术人员
开展黑茶品质化学成分与安全性成分检测
“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还在师从施兆鹏教授读硕士的时候,刘仲华就开始研究黑茶品质形成机理。1991年,《茶叶科学》刊登了“黑茶制造化学”专辑,这是导师和他为主的研究团队历时4年多日夜加班的心血。1992年,硕士毕业才3年多的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那年他27岁,是当时全国茶学界最年轻的副教授,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
下一步干什么?他觉得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学校支持下,他以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依托,牵头成立了长沙金农植物制品有限公司,在中国率先实现了茶多酚、儿茶素等功能成分提制技术的产业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他和团队在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其相关创新技术与新产品,先后在10多个省份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新增产值100多亿元,年新增利税10多亿元,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2008年,刘仲华主持的“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与产业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年的“学研产一体化”公司经历,使刘仲华深深认识到,为学术而学术,为论文而论文,这样的成果没有生命力。既然研究茶叶科学,就要研究深、研究透,就要为茶产业所用,为茶农造福。
对湖南来说,最需深度研究开发的是黑茶。黑茶是湖南的传统优势产品,早在明万历年间就被定为官茶,其产量为世界第一。丝绸之路开通后,因其能补充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且能消解脂肪、袪除油腻,被边疆牧民们视为“生命之饮”。最兴盛时,安化有八大茶叶镇、三百家茶行、十万茶工,但是长期以来,黑茶仅仅只是边销茶,几无改进创新。
2000年后,刘仲华第一次来到安化考察黑茶产业,“产茶大县,历史悠久,但生产方式和制作水平实在要大改进。”刘仲华说,当时自己是和导师一起来的,看到那些质地粗老的原料、土气笨拙的包装、粗放落后的作坊式加工,以及储运不便、质量控制不稳、健康机制不明等发展瓶颈问题,他心里很难过,他和同事们决心以技术创新来推动黑茶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为这简单的4个字,刘仲华和同事们可以说拼尽了洪荒之力,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泡在黑茶里了。”同事中,不止一人这样评价。
茯砖黑茶具有“金花”现象,也就是在制作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这要求无论是紧压茯砖茶还是散茶,无论是老叶还是嫩叶,无论是有茶梗还是无茶梗,都要“开出”漂亮的“金花”,都要达到统一的标准:每克干茶上的“金花菌”20万个以上。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仲华团队来来回回搞了上千次。为了深度发掘黑茶的健康奥秘,他带领团队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从体外试验、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系统研究黑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奠定了黑茶“健康消费”的科学基础。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刘仲华一再说。这个“巨人”,一是指他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二是指他的各位前辈老师们,三是指在黑茶生产第一线的制茶技师们。十几年来,在这些“巨人”们的帮助下,他带领团队揭示了黑茶加工中优势微生物种群及其生物学特性、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与品质风味形成机理,探明了黑茶主要功能成分组成、调节糖脂代谢和调理肠胃的作用机制;发明了黑茶加工新技术;研制了黑茶加工系列新装备,建立了黑茶质量标准体系,研发了方便型、功能型、时尚型黑茶新产品。益阳市茶叶产业办主任李建国说:“他的研究成果渗透了我们黑茶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的整个产业链。”
”
茶在召唤
刘仲华教授指导的
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
现代黑茶压制生产线
“
“茶是他的命。”记者采访了他的几十名同事、学生、茶商,在问到刘仲华与茶的关系时,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回答。
对35年前考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这件事,刘仲华说是个意外,“我真的都快哭了”。当时被人看好是“北大清华苗子”的他,拿到成绩单的时候脑袋都懵了,他不情不愿地填了个湖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可没想到最后被录到的是茶学专业。“两片叶子还要设个专业?”此前从未喝过茶的他不解。
从16岁进校第一次听到“茶学”两个字,他便一天都没离开过茶,“把自己当成小白鼠了,试一次喝一次,甚至搞到醉茶”。他上课、指导研究生发论文、指导茶企,主编或参编关于茶的专著12部,发表关于茶的学术论文4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多个,还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凡是世界生产茶、研究利用消费茶领先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大家都佩服他超人的精力,他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点才睡觉。“这算什么,他经常通宵熬夜。”学生们“控诉”,经常是所有人累趴下了,他还精神抖擞。有次搞项目材料,他居然是从晚上8点搞到第二天下午5点,也不知他哪来那么好的精力。
他提出“黑茶是21世纪人类健康新希望”,如何证实这个论断?他和团队一次次往返茶企和实验室之间,“神秘千两茶,神奇养生功”“科学解密茯茶的保健养生功效”等一系列专业且通俗的科普文章、实验报告相继诞生。2005年11月,他联合湖南茶业集团,邀请日本34位对安化黑茶有了解的人士,包括茶科学者、企业家、消费者,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了中日茯茶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刘仲华亲自领着日本代表团到黑茶销售大省新疆实地考察。“中国十大寿星有5位是新疆人,日本人当时大吃一惊。”刘仲华说,从此日本对黑茶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迅速提高。
2014年,益阳市人民政府组团到哈萨克斯坦等国宣传推广黑茶,邀请他作为代表团专家去讲学,他欣然答应。“这样的事太多了。”因黑茶和他结缘的益阳市副市长谢寿保说。一次,台湾来了30多家媒体到益阳考察安化黑茶,当时刘仲华刚从加拿大回来,受益阳市政府之请,他连夜自己开车赶到安化。2012年9月22日,安化举行黑茶文化节,当时刘仲华因脑血管瘤正住院治疗,他不顾医生反对,赶着出院,颠簸几个小时到大会现场组织中国黑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他这个人,就是为茶而生,为科学而生。因为,茶在召唤着他。
”
因茶致富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
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中试车间一角
“
“我只包了两个山头的野生茶,千把万元产值吧。”开车的杨师傅不经意的一句话,把我们吓一大跳。他说他一年只做半年事,专做“千两茶”,就是像大**筒子的那种黑茶,一支12800元,供不应求。
在安化,像杨师傅这样的百万元、千万元户,数不胜数。华莱生物公司2009年成立时只是销售黑茶,后来刘仲华团队进驻安化后,创始人陈社强果断转向,建基地、办茶厂。“今年上缴茶叶税收保底1.5个亿。”站在现代化的厂房里,副总经理曾卫军介绍,“5条生产线,世界一流的黑茶自动化生产线,都是刘仲华带领团队帮我们一起设计的,里面融入了刘老师的3个国家发明专利。”
安化是国家级贫困县。“安化黑茶真正实现了产业精准扶贫。”县委书记熊哲文说,黑茶产业近三年增加农民就业岗位50000多个,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0000多元;借着“安化黑茶”这块金字招牌,县里建起了古茶市、中国黑茶博物馆、中国黑茶大市场、中国黑茶产业园等,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2016年,安化县的茶叶产业综合规模突破120亿元,仅茶业旅游的综合收入就超过了10个亿。
”
记者手记
茶是命
记者李伦娥
采访刘仲华可真不容易。
20多年前他在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技术研究上有重大进展的时候,我联系采访,他婉拒;20年前他得到湖南省省长基金项目343万元的贴息贷款,创办了茶叶深加工高科技企业,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广泛应用于国际大牌美容、制药等企业,出口创汇上千万美元,我到了他的车间里,他还是婉拒采访;十年前,他与日本、德国科学家历经10多年合作,研究开发的高纯儿茶素成为纯植物药的活性制药原料,成为1962年以来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纯植物药,也是全球第一个以茶叶功能成分为原料获得该局批准的新药,进而创造了日本三井公司高价购买湖南农业大学技术股份的跨国技术交易奇迹,然而那次,他还是不愿接受采访。2015年,湖南省里推选他参评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约他采访,电话短信过去十几个,仍然婉拒!直到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媒体座谈会上,我当面向校长、党委书记“告状”,才终于促成了这次采访——就这,也是一年多后的事情了。
“不是摆架子,真的是不想宣传自己,还有也是确实没时间。”之前没能采访到,但见面还是有的,每次见面,刘仲华都真诚道歉。上课、带学生、做实验、写论文、办讲座,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有茶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能不忙?学院党委书记徐小雀说:“他基本是每天凌晨两点才睡觉。”同事和学生也这么说。因为他给学生和同事的邮件,都是半夜一两点发的。
2012年9月2日,已连续几天加班熬夜的他,晚饭后准备去见一位飞来长沙寻求技术支持、已经等候了一整天的企业负责人,车子进入停车场,他突然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并疯狂呕吐,“不行了。”他跟同事说。大家赶紧把他送往医院。“严重的血管瘤,知道不?搞不好会要命的。”医生严令他住院,并且最好全休。“这怎么可能?”刘仲华说,他要住多久的院,什么时候出院,不是医生决定,是茶叶说了算。果然,益阳市举办第二届中国安化黑茶文化节,茶企一定要请他向全国黑茶经销商们讲授“黑茶的健康奥秘及发展前景”。他毫不犹豫地上了讲台,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们听得津津有味,提问不断,原定一个小时的报告,硬是搞了三个多小时。
“他完全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采访中,他的同事告诉我,刘仲华有很多次发财的机会。他一手扶持广西3位农民创办的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植物提取物领域第一个上市公司——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他在茶学界的地位,凭他与茶企茶商的广泛接触,无数被人形容是“捡钱”的机会,他一概视而不见。“我不缺钱。”他说。
但是他永远缺时间,茶里学问太深了,所以他永远在加班,永远泡在茶里,永远在拼命。对他来说,茶是命。
李伦娥
湖南教育报刊社副总编、中国教育报刊社湖南记者站副站长,高级记者,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等多项奖励 。
本报记者:李伦娥
通讯员:吕志、李苗
摄影:何纲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