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款系统维护不给出款怎么办 炸店风波之下,拼多多为何不“怂”反“刚”?
首发 | 缓缓说
01
根据网传的《致百万商家的一封信》,拼多多上的一部分中小商家因为不满平台过度偏袒消费者(包括打压商品价格、要求偏远地区包邮、对商家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以及支持消费者“仅退款”等),号召中小商家们加入“复仇”行动,一起赶走大品牌,让“索马里全是9块9包邮”。
他们先后冲进几十家品牌商店,集中下单,再闪电退款,无差别辱骂客服人员,并故意给出差评,严重影响了品牌商家的经营秩序。
包括雀巢、徐福记在内的多家店铺被迫选择了关门歇业,另一些店铺则不得不急着和平台方撇清关系,以免遭到冲击。
而风暴却还在继续。
在名为“拼多多商家统战群”的聊天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不上YY战歌放起来吗”“如果冲错了人,再退回去也是一样的”“怕鸡毛啊,宁可错杀,绝不错过”这样极具情绪性的怂恿。
还有人在相关的讨论中表示,“专干大品牌,怎么恶心怎么整,把大品牌吓走狗多多自然会服软……”
结合以上种种不难看出,炸店组织者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要通过吓走品牌商家来让拼多多向他们服软。
那么,拼多多会认怂吗?
不会。
3月29日,有拼多多小二发朋友圈称,这是从业以来经历过的最夸张的恶意打砸店铺事件,拼多多“将坚决和地和这些猥琐卑鄙,突破底线的行径斗争到底”,并且平台已固定相关证据,并将诉诸司法机关。
02
对于这次炸店风波,网友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支持拼多多,认为不管你有什么理由,炸店行为都在事实上损害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这种行为毫无疑问是错的。
也有人表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平台真的好,因为它把主动权交给了消费者,再也不怕遇到扯皮的商家了。
还有人则对中小商家表示同情,因为自从拼多多推出了“仅退款”选项后,确实出现了一些“白**党”,他们挖空心思就是想要买东西不付账。
上面这些观点,我认为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各自站的角度不同,而我更在意的,是怎样以一种公平、合理以及可持续的方式去做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作为一名80后,我遭遇过90年代末、20世纪初在线下店铺购物时的种种坑蒙拐骗。
尤其是电脑城,里面真的就是专坑熟人,我自己也是受害人之一。
记得2005年前后,我找熟人帮忙组装一台电脑,结果CPU给我配了一片赛扬的,内存是假的金士顿,显卡是低端的,但就是这么一块入门级的低端显卡,却有着一个“XXX黄金版”的亮眼名字,真的是专门忽悠小白。
等到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却又维权无门。
直到电商平台出现后, 诸如此类的现象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消费者终于可以通过平台这个中间方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
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7天无理由退货”,其实也是电商平台兴起之后才获得了普及,并被写入了《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可以说,电商平台这个“中间人”的出现,让中国消费者权益获得了实打实的提升。
2020年6月,拼多多率先在“7天无理由退货”的基础之上,又推出了“仅退款”这个选项,目的是为了引导商家及时有效处理售后,提高商家的售后服务质量。
其实这个选项刚推出的时候,我也有过疑惑:会不会有人滥用这项权利,以实现白**的目的?
而在拼多多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他们为了填补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空白地带而进行的尝试和努力。
在拼多多的发展初期,生鲜、水果等非标订单的客诉占比较高,经常出现买家与商家的纠纷。
像生鲜、水果这样的农产品本来就不容易保存,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也高,很多时候消费者拿到的时候已经不新鲜了。此外,货不对版、质量大小重量不符的情况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如果发生这一类客诉,“退货退款”非但不能解决问题,也徒增物流成本。
对此,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选择了站在消费者一边,对消费者符合要求的仅退款申请予以支持和解决;对商家的违规根据实际情况“判责”
朋友告诉我,拼多多内部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电商已经由拼平台、拼流量、拼供应链的时代,升级到“拼服务”的时代。
所以他们在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对消费者的偏袒。
另一方面,拼多多也希望可以借此筛选真正有供应链及运营能力的商家,以更大程度地激发消费需求。
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是:遇到“羊毛党”恶意白**怎么办?
03
这里我想到了苹果公司的一桩往事。
早些年,苹果在中国大陆对的售后政策是非常宽松的,保修期内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免费更换新机。
随后,就出现了一批“羊毛党”“换机党”,他们故意把用旧的、有瑕疵的或者二手收过来但依然在保修期内的手机,通过加电压等方式把主板击穿(让手机开不了机),然后直接拿到苹果店去换一部新手机。
当这种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后,苹果就更改了中国大陆的售后政策,取消了以换代修。
当年这条新闻曝出时,很多人都在怪羊毛党太狠了,坑惨了国内的消费者。
但站在现在回头看,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吗?
因为有所谓的“羊毛党”“白**党”,就一刀切地取消消费者的权益吗?
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懒政”思维,而且对诚信的消费者很不公平(毕竟诚信的消费者才是绝大多数)。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把那些钻空子的害群之马甄别出来呢?
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解决方向。
有“羊毛党”“白**党”对吧?
那就想办法把他们揪出来,并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后果啊。
事实上,近些年就有羊毛党被起诉的案例。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诚信的网购环境,需要消费者、平台和商家共同来构建。
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也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
04
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中小商家,明明知道拼多多“偏袒”消费者,却依然要坚守在这个平台?
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拼多多的用户数量足够多。
作为一家2015年成立的年轻公司,拼多多的日活跃用户在2021年2月首次超越老大哥淘宝,同年年底,其年活跃买家数量更是达到了8.687亿。
惊人的用户数量,让拼多多成为了天然的流量池。
其次,是拼多多的匹配系统对中小商户更加友好。
我的一位朋友在另一个平台早就已经做成皇冠店铺了,但现在他的重心早已不在那儿了。
为啥?
因为没流量。
在某些平台,商品的展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价排名。
如果店家想要自己的店铺和商品被消费者看到,那就得砸钱在平台买流量、投广告。
而对于一些薄利多销的中小商户而言,他们烧钱哪里烧得过那些大品牌?
而拼多多的智能匹配系统,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去智能调整商品的展示。
你喜欢哪些品类,平台就优先给你推荐相应的产品,你对价格敏感,平台也会优先推荐那些价格更亲民的商品。
中小商户也因此有了自己发挥的舞台。
换言之,拼多多让大量的中小商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只不过,当你拿到了一样好处的同时,也必须去承担相应的代价。
而对于拼多多上的商户而言,这个代价就是必须要受到平台严格的约束。
这些约束措施包括但不仅限于:店铺3分钟回复率不低于80%,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也强制升级为“包邮区”;绝大部分品类要求48小时内发货;在售后策略上对老人及偏远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服务倾斜。
此外,当商家和消费者产生纠纷时,平台还会主动介入,去维护消费者权益。
……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上文提到的那一点:
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拼多多毫无疑问会选择站在消费者这一边。
写到这里,我又一次想到拼多多的朋友跟我说的那句话:
中国电商已经由拼平台、拼流量、拼供应链的时代,升级到了“拼服务”的时代。
淘宝、京东、拼多多,三足鼎立的格局下,究竟谁能走的更远?
我相信,消费者会揭晓最终的答案。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