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手持身份证不给出款处理方法 大厂员工:离职2月后前公司通知社保公积金多缴了1个月,要求手持身份证录视频
在一些公司里,人力资源与行政部门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时,偶尔会不自知地披上一层“甲方外壳”,让人隐约嗅到一丝居高临下的气息。
然而,归根结底,这些部门本质是作为服务者存在,他们是为员工搭桥铺路,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但在某些时候下,他们需要站在公司的角度,与员工沟通协商,甚至在利益冲突时争吵,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员工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或等级差异。双方应是并驾齐驱的伙伴,平等的地位,无人能一手遮天。
这不,一名普通的程序员,曾在一家知名大厂工作。离职后,本以为自己与前公司从此没有任何关系了,没想到,两个月后,接到了一通来自前公司HR的电话。
原来,因为公司的操作失误,他的社保和公积金被多交了一个月。这听起来离大普啊。HR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需要手持身份证录制一段视频,声明自己同意退款,并签署一份正式的申请表。这要求有点过了吧?配合退款可以,但对录制身份证视频这件事,不会同意,毕竟,个人信息安全可不是小事。
毕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后果很严重。试图与HR沟通,寻求一个更合理的解决办法,但没想到,这事儿很快就升级了。公司律师介入,态度强硬,给出了两个选择:要么按要求来,要么直接将多缴的款项转给他,但那样可能会被定性为非法所得,面临法律后果。
明明是公司的失误,怎么自己倒成了“背锅侠”?面对这种“甲方姿态”,这位朋友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冷静地提出,如果公司一定要走法律途径,那就法庭上见。不久,那位操作失误的HR亲自发来短信,语气诚恳地请求友好解决此事。原来,之前律师的强势态度,更多是出于职业习惯的“例行公事”,公司本意并不想把事情闹大。
这事儿,折射出了职场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在处理员工关系时,HR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是高高在上的“甲方”,还是服务的“乙方”?事实上,HR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后者,是为员工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桥梁,而非单纯维护公司利益的“守门人”。
在职场中,无论是HR还是员工,都需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遇到问题,双方应当平等地坐下来谈,而不是一方颐指气使,另一方被动接受。有效的沟通,是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员工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敢于说“不”。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义务,合理合法解决问题。
另外,公司内部应当建立透明的信息机制,对于操作失误,应及时查明原因,合理解决,而不是将责任推给员工。透明度的提升,能有效减少误会和矛盾。而且,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公司和员工都应遵循法律规定,不得侵犯对方的合法权益。比如,要求录制手持身份证视频,必须确保不会泄露个人隐私。
我认为直接将款项转入公司账户,并且不要有社保断档的记录,既解决了问题,又保护了员工利益。
HR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应该简单地被贴上“甲方乙方”的标签,而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当问题出现时,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指责,多一分沟通,少一分对立,才能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