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日记丨患儿母亲叮嘱孩子:要记住中国来的医生!
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他们千里奔赴,跨越山海,诠释医者仁心,践行大国担当。
今年是新中国援外医疗工作开展60周年。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援外日记》,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晴
我是第26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员丁国建,来自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一名小儿外科医生。今天是我在坦桑尼亚工作的第616天。
丁国建
回想在坦桑的日子,从对周围环境的新奇,到慢慢的适应,再到逐渐熟悉,我的工作和生活早已步入正轨。没有了与当地人沟通交流的羞涩,也没有了紧张与不适,这段时间我收获最多的是当地病患的尊重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喜爱。
说起当地民众对医疗队的欢迎和喜爱,我不禁想起了去年11月,跟随我驻坦桑大使去鲁伏马省松盖阿市开展的“卫生合作惠坦行”义诊活动。一下飞机,我便被当地人载歌载舞的热情感动了。当时正值坦桑旱季,气温很高,义诊的场地是体育场里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中午时最高气温将近40度。三天内,中国医疗队共诊治各类患者1000余人次。当地患者亲切地称呼医疗队为“”,意为“上帝派来的使者”。
丁国建医生为患儿检查
由于当地医院没有小儿外科专业,我的诊棚外聚集了很多小朋友等待看诊。为了安抚孩子们的情绪,我特意到诊棚外的商店买了一包糖果分发给就诊的小患者。也许是糖的诱惑,也许是对中国医生的好奇,孩子们时不时地从帐篷缝儿偷偷往里看我们。
这些孩子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6岁的。她家距离市区有100多公里,家里5个兄弟姐妹。的妈妈听说中国医疗队来义诊,带着和不到1岁的妹妹提前两天就从家里出发来到义诊场地等候。经过当地志愿者的翻译,我大体了解了病史。出生后反复黄疸,时好时坏,而且始终没能确诊。经过问诊,我考虑是胆总管囊肿,建议她转诊到有小儿外科的医院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再次见到是2个月后。原来,他们经过两个月的转诊,来到了中国医疗队所在的穆希比利国家医院。在这里,我和当地医生团队为做了手术,术后两周就康复出院了。在出院前我去查房的时候,妈妈指着我对孩子说:“,你要记住这张面孔,他是中国来的医生。”
让我感动的事还有很多。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出城去探望一位我诊治过的小病号,不巧的是回来的路上我们的汽车抛锚了。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东非荒原,我们在路边一筹莫展。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拦下了一辆汽车,司机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并找来工具帮我们修好了车。经过攀谈才知道,他是当地疾控部门的司机,负责运送疫苗,现在车上拉着的正是中国捐赠的疫苗。他说,看到中国人有困难,他必须停下来帮忙。听到他说的话,我瞬间充满了自豪感。
随着不断融入当地生活,我们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这段时间,小儿腹腔镜手术在当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现在,科室的腹腔镜手术已经得到了患者的接受和当地医生的赞赏。当患者真诚地对我表示感谢时,我知道我也要感谢患者的信任。而且,这份信任不仅仅是对我,也是针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这里、从未间断过的中国医疗队。
作者|第26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员丁国建
联络|刘颖超
编辑|魏郁
签审|李琳、蔡耀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