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来的医生,给我们光明
由于手术车上放不了麻醉机等设备,援外医疗队只能帮助患者在局麻的情况下做手术。一天,一个8岁的白内障患儿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中国援外医疗队驻地,却让医生犯了难。
“在国内,十二三岁以上的青少年敢局麻做白内障手术的都不多,做局麻手术一般要20岁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钟海彬说,手术时,病人是能看见刀在动的,如果局麻的情况下做手术,孩子可能会害怕,稍微移动一下,精细的眼部组织可能就会被手术刀损伤,一般情况下,医生也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孩子一定会配合你们的,如果做不了手术的话,他就上不了学,只能送去寺庙了。”男孩儿的母亲向医护人员求助道。
经过沟通,援外医疗队队员了解到,在老挝,如果这个孩子看不见,就没办法上学,只能选择去寺庙里生活,如果能帮他复明,他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这个孩子虽然只有8岁,但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成熟和冷静。”钟海彬说,经过详细的评估后,他和同事决定给这个孩子做手术。手术过程中,他更加细心谨慎,担心孩子害怕或是移动带来意外,这台手术比平时要做得更快更稳。
第二天,拆下纱布那一瞬间,男孩儿的妈妈马上激动地问他看见没有,孩子高兴地一直点头。看到这一幕,医护人员也露出了笑容。术后第一天,男孩视力恢复到0.2,可以看见黑板上的字,圆了他的上学梦。
在老挝和柬埔寨,当地一名餐厅服务员的平均工资大约相当于人民币七八百元,普通民众的经济收入很难承担手术的费用,因此得知中国援外医疗队到来,很多患者都克服困难,坚持手术。
今年7月,第三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广西医疗队来到柬埔寨波罗勉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副护士长陈小芬对一个60岁左右的女病人印象深刻,她患有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上手术车后,因为过于紧张,没法配合手术。
下了手术车后,医疗队员告知她,如果无法耐受局麻手术的话,最好还是去当地的医院做全麻手术。“目前来说,我没有这个能力去医院做手术。如果你们不帮我的话,那我这辈子可能连看见的机会都没有了。”她紧握着护士的手,恳切地说希望他们能够给她这次机会。
经过几次尝试,她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当天成功地给她做完了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到0.5。
“小而美”的项目促进民心相通
陈小芬的手机相册保存了这样一张照片,那是柬埔寨的一家4口和中国医护人员的合影。
合影中的老人家叫滴恒,83岁。老人做术前筛查时,陈小芬问她女儿,为什么临近项目结束了才过来?翻译后陈小芬得知,去年广西医疗队来波罗勉省时,她的大女婿做了手术,效果很好。女儿希望母亲晚年的生活质量更好一些,便送她来试试。
第一次做手术的老人有些害怕和无助,心率一下子飙升到每分钟210次。在大家的紧密配合下,十几分钟就做完了这个手术。
“妈妈做完手术就像重生一样。”老人的女儿说。今年5月,援外医疗队帮老人和她的大女儿、二女儿及二女婿4人成功进行了白内障手术,让这一家人都不用再摸索着走路了。
“我们感到十分幸运,来自中国的医疗队提供了治疗眼睛的好项目和好技术,医生和护士们都很认真负责。”项目实施期间,老挝一个名为的患者,手术后右眼视力提高至1.0,左眼视力提高至0.8,她与另外一名患者给医疗队专门送来一封感谢信。
2022年“十一”国庆节当天,医疗队来到老挝人民军103医院眼科病房查房,当患者们得知当天是中国人民特殊的日子时,纷纷要求和队员们合影留念,共同分享节日的喜悦。
在陈小芬看来,援外经历给她最大的改变是,尽可能以自己的微弱之力帮助当地的医护人员提高白内障诊疗和护理水平,让更多的白内障患者早日脱盲,同时与当地的志愿者分享中国的文化及发展,使她的工作生活阅历更加多姿多彩。
“提到‘一带一路’,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铁路、基建等一些大的工程,我们的这个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是‘小而美’的项目。”徐帆说,它是可以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百姓直接接触的一个项目,通过手术帮他们恢复视力,让当地的百姓切实地感受到来自我们中国医生的援助,不仅解决患者个人的问题,也帮助他的家庭减轻负担,促进我们与这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