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平台召来黑车”?滴滴上海分公司被罚10万元
凡戈/文
(一)屡屡被罚,滴滴已经习以为常
有媒体曝出,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执法总队近日对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处以10万元罚款。原因是该公司未取得经营许可,且为不具备营运资格的车辆提供召车信息服务。不合规的网约车平台,为不合规的车辆提供网约车信息服务。
有网友调侃,“黑平台召来黑车”,这分明是黑对黑。
实际上,为不具备营运资格的驾驶员或者车辆提供召车信息服务被顶格处罚,滴滴在上海已经不是第一次。
仅以2019年为例。新华社消息,仅2019年7月,上海市交通执法部门就对滴滴出行上海分公司开出罚单累计550万元。
澎湃新闻报道,记者从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获悉,2019年9月3日,滴滴出行上海分公司领到自2019年7月份以来上海市交通执法部门开出的第100张罚单,罚款总金额累计达到1000万元,并将滴滴列入上海市道路运输行业首批严重失信名单。
四年过去了,滴滴依然“霸居”网约车投诉排行榜首。根据上海市交通委公布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共受理网约车平台投诉近3000件,其中滴滴出行的投诉量位居第一,占据了近60%的投诉总量。从2015年至今,滴滴因非法客运被顶格处罚在上海已成常态,滴滴被罚的消息也几成“旧闻”;滴滴出行上海分公司对此却也习以为常。
(二)对抗监管,滴滴何以底气十足
那么,被多次顶格处罚后的滴滴上海分公司究竟有没有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如果没有取得经营许可,为何还能在上海长期非法运营?滴滴究竟凭啥能够对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
来自上海市交通委的明确答复是:截止目前,滴滴出行上海分公司尚未获得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门颁发的网约车经营许可。其主要原因是注册在滴滴平台上的部分车辆及驾驶员不合规。
根据有关规定,只有对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驾驶员实施三项许可,才能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
2017年后,滴滴多次向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但因其在前期发展的过程中无序扩张,平台上注册的不合规车辆和驾驶员太多,滴滴又不愿清退也无法清退,导致滴滴在上海的经营许可迟迟拿不下来。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目前在上海注册的月活跃网约车数量为14万辆。其中,有证的在沪车辆仅有7.6万辆左右,另外将近一半都是无证不合规车辆。既要与一众日趋崛起的网约车平台竞争,又要与自家平台上大约7万辆不合规网车辆 “断舍离”,滴滴确实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滴滴年报数据显示,滴滴拥有的年度活跃司机规模已经达到了1900万人。这意味着,滴滴有近450万名不合规司机在非法营运。以单车平均每日接单量10笔,平均每单20元保守估算,这450万不合规司机每天可以为滴滴带来9亿元的平台收入。违法收益远远高于违法成本,相对于区区10万元的罚款,可谓九牛一毛,这也是长期以来滴滴为何漠视行业监管的原因所在。
上海市交通委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像滴滴这类互联网平台企业,其经营思路和发展模式与传统企业有很大的区别。现有的行业法规,对于互联网交通出行领域的平台企业的监管已经不适应,很难起到有效监管。
而滴滴出行也一直游走在试探、挑战行业法规的边缘,并以此对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 2022年8月13日,滴滴出行在北京照抄“饿了吗”策划文案,推出“猜地点来回免单”活动。成功的以一己之力让西单地区交通几乎瘫痪。也许滴滴是想给交通管理部门“秀秀肌肉”,让行业主管部门看看一个掌握着数以亿计网约车出行数据的互联网企业,究竟有没有能耐轻松制造一个地区的交通瘫痪。
(三)重振计划,滴滴能否再创辉煌
中国的网约车已经走过了整整13个年头。这13年来,国内网约车行业发展格局经过多次调整,目前已经走到了高速发展阶段。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短期内甚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监管部门要谨防行业出现“大而不倒”的现象,应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不能纵容在行业内占垄断地位的平台企业有组织、长周期、大规模地实施违法行为。
随着网约车市场合规化进程不断加快,依法合规经营依然是保障网约车运营安全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司乘人员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
有业内人士指出,网约车市场竞争重点已经转变为以安全合规、优质体验为导向的运营模式。网约车企业必须立足行业服务本质,加强合规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也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依法经营,健康发展始终是平台经济的立身之本。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滴滴应该为其他企业做好表率作用,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媒体报道,滴滴出行与多家投资机构进行交流时透露,滴滴出行下个三年计划是,预计到2025年日均订单量增加至约4000万单。
合规化运营一直是滴滴的软肋。安全运营是网约车的底线,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与合规都做不到,滴滴的三年重振计划恐怕终将是一个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