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反思与总结 训练营反思与创业教学丨创业情境与思维行动的学习反思
“
导读
”
训练营第一天上午两个专题由张玉利老师主讲,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训练营学员宋正刚老师,进行了认真的课堂笔记,并通过对课件的复盘,反思了创业情境、创业者及其思维行动的关键问题和教学脉络,特别是张老师对平衡的认识,成为本文分析的落脚点。创业情境的不确定性、创业管理的平衡性,您认为二者矛盾吗?一起和宋老师重温这两个专题,更期待大家在平台上相互交流碰撞、共同学习成长。您可以在文末留言或者发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回复。欢迎交流。
创业师资训练营专题反思
宋正刚
专题模块一:感悟创业情境
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也是基本的挑战是创业活动的独特性,如机会更多是偶然发现的,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生存与发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等等,这些都会指向创业者自身,并很容易形成创业成败取决于创业者的天赋和独特素质,进而形成创业无法教的基本判断。我们承认创业活动的独特性,也认可创业者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更看重创业者身上那些能够改变、能够学习、能够培养和训练的素质,如创业者先前经验的积累,社会网络关系的构建,创业思维的训练等等。
问题一:创业活动的独特性主要来自哪里?
开设创业课程前要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创业活动的独特性主要来自哪里?是创业者自身还是环境/情境?”这也是内因和外因问题。
训练营的第一天上午,张玉利老师从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并让大家感受创业情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建立改变创业情境比改变创业者特质更容易,开展创业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创业情境而不是更多地关注创业者特质的基本判断和认识,围绕创业情境,引导老师们讨论创业课程应该讲授的主要内容,启发大家开展课程设计。
创业教育应该聚焦并体现创业的本质,创业并不局限于创办企业,创业更是开拓新事业,是超越自我的机制,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商业运营模式,用创业的模式讲创业,要引导学员将创业行为指向创新和创造,指向高质量创业,指向社会价值,大学的创业教育首先要担负起人才培养的责任。不能用适合于大公司和成熟企业的管理模式教授创业、指导创业活动,“小企业不是规模小的大企业”。这些是张老师经常强调的。
面对参加训练营的老师,张老师还是予以强调,也指出问题,从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中国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等数据看,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把创业简单看成是创办企业,大家更认同创业是开创新事业的观点,这是进步,但大学开展的创业教育包括学生希望的创业教育主要还是MBA的课程体系,针对创业活动的独特性和本质设计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体系工作远远不够。
问题二:为什么不能用MBA的课程体系
讲授创业课程?
为了说明创业活动独特性的来源,以及为什么不能用MBA的课程体系讲授创业课程,张老师引用了奏效逻辑理论的提出者Saras 的研究成果,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都会考虑的依据。
是什么让普通创业者更像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总体而言,全球范围的MBA项目都在教学生目标导向的预测逻辑,也就是事先确定目标,再利用可用资源展开行动,以逐渐逼近目标。但实际创业者奉行的却是手段导向的奏效逻辑,先不确定目标,利用手头资源,从能干什么开始,在行动中一步步浮现目标。当然对创业者而言,最好的路径或许是两者的结合,把两种逻辑都用好,但在创业早期,不确定性高的阶段,多数用的是效果逻辑,而不是预测逻辑。
为此,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有:
•不能用MBA的课程体系讲授创业课程,是因为创业活动具有独特性。大家有丰富的创业授课经验,觉得创业行为或者创业这种研究对象有什么独特性?
•创业独特性来自哪里?创业者还是创业情境?创业者和情境,哪个相对容易改变一些?
•创业情境经常表现为什么样?顺着创业情境我们该怎么教创业?
问题三:英雄造时世 VS 时世造英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业者的确会表现出一些比较独特的行为,这种行为既来自个人,也会受环境的影响,甚至极端情况——个人创造了环境。所以藉此考虑创业与情境之间关系,可能启发我们要重点关注对人改变非常大的一类情境,然后更深入的去分析这类情境中哪些因素是能够掌控、可以管理的。
看下面几张图,一起感受哪种情境更贴近创业情境?创业情境像是掉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洞吗?是要不断地翻越一座座山还是要始终提防一个个坑?还是一场需要不断绕开障碍物的旅行?
还是像一个瓶底对着阳光瓶口对着暗处的瓶子?还是可以用动态复杂、UVCA(百森商学院的教授在UVCA后面加上H,强调高度关联)?大家讨论后,会觉得每种都像又不能只是具体到某一种情境。
到这个阶段,张老师并没有要求老师们从多种情况中选出创业情境,而是引导大家分组讨论,提炼出创业情境的核心维度,每组最多提炼出三个,很快,维度被聚焦了,每个组提炼的维度基本相同,几乎都强调创业情境不确定性。
课程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很清晰了,针对不确定性,我们该教学生什么?大家顺着下面的思路,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老师们的讨论中不断地浮现出来。
专题模块二:创业者思维与行动
如果说专题一“感悟创业情境”部分,张老师在明确创业情境和行为之间存在较强关系前提下,从情境维度讨论了创业教育应该教什么的话,那么接下来在专题二“创业者、情境、思维与行动”部分,则是聚焦于如何针对“通过培训可获得的技能”,比如低成本试错、快速迭代、提升顾客体验、市场测试等(区别于“只能在行动中习得的技能”,比如社会资本、先前经验等),进行教学工具的开发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思维行动的示范: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在这一部分,比如关于“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教学,张老师做了下面的示范:
特别针对情境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的问题,张老师强调了“愿景”、“领导力”的价值,强调“做贡献”而不只是“创新”,做“基于国家需求”的研究而不只是做“练习题式”的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于愿景如何落脚到行为层面,张老师特别指出了战略和组织的作用,以及生态化组织和公司创业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心智模式的变化:什么是平衡?
张老师的“创业者、情境、思维与行动”专题,为我们勾画出创业情境教学的完整脉络,即从情境对行为的塑造,再到思维和认知的提升,最后落脚到创业者心智模式的变化上。
正如张老师在公众号曾发表的文章“阶段小结:平衡”所言:创业思维不是对管理思维、逻辑思维的颠覆,而是管理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结合,这是我们所倡导和鼓励的,本质是平衡。
张老师这篇关于“平衡”的文章,也是训练营专题学习的课前阅读材料。最后,用文中几句话作为训练营第一天上午两个专题学习的反思总结,对自己今后的创业教学更是启发和指导:
从差异中找平衡,这也是创业教育的功能!平衡不是综合,更不是简单的和事佬,需要棱角,需要专注,需要特长。平衡可以是走钢丝,可以是中庸,可以是和稀泥,可以是左右摇摆,也可以、也应该是进取!平衡不见得就是取舍,不见得就是在两难之间的权衡,可以是悖论,可以是螺旋上升!
作者简介:
宋正刚,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成员,研究领域为创业管理,长期关注创业企业的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
高校创业师资训练营
往期文章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