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推广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案例展播 |⑨《依托学科教研基地 打造区域教研新样态》——博山区基础教育发展中心 孙燕
一、概要
实施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是教育部“提升育人质量”攻坚行动的重要举措。2021年,博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被淄博市教育局确立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服务课程改革的上海教研实践范式》的推广应用试点区,我们以试点区建设为契机,明确了优秀成果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指向,聚焦当前影响我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推广应用与本土改革创新相结合的方向,创新性地开展了区域义教段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工作,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教学成果,提高成果的应用效果,引领实现学校办学理念、目标愿景、课程建设更具成效,实现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
借鉴省市级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模式,基于区域实情,2022年1月份,博山区教体局印发《关于申报博山区义教段学校学科教研基地的通知》,确定《博山区学科教研基地研究主体参考目录》,通过学科教研基地申报立项论证答辩,学科教研基地项目指导引领,区教体局颁布《关于立项推进义教段学校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区域义教段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推进教研工作全面转型,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以教研项目研究为引领,围绕教育教学中关键问题的解决,凝聚工作合力,集中攻关,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二、措施方法
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是博山区推进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打破教研“一言堂”,充分释放一线教师教研活力,以项目引领教研,调动各级各类资源,实现通整融合与优势互补,工作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六个一”:
(一)“组建一个项目核心团队”:是解决“谁来干”的问题。确定项目负责人是关键,负责人需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号召力,能够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研究计划,由项目负责人组建由学校骨干教师参加的学科项目核心团队,一般由6-10人组成,学科教研员作为本学科基地团队成员全程参与团队活动,做好过程指导和服务。
(二)“确定一个学科研究主题”:是解决“为什么干”的问题,是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主题的确定要基于学科、基于学校,聚焦问题、聚焦课堂,既有针对性,更要具体落地、可操作,围绕基础理论、实践应用,进行系统跟进式研究。目前,全区共申报55个研究主题,通过召开项目负责人论证答辩会,在科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明晰了研究的目标任务。
(三)“建立一个常态化工作机制”: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实施“五个一”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即:“每周一个精品教学活动设计”“每月一节精品录像课”“每学期一个精品案例”“每月至少一次团队主题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面向全区的学科教研活动”,围绕常规教学的关键环节层层跟进,强化教学反思,关注过程效益,重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四)“建成一个课程资源中心”:是解决“干到什么样”的问题。各学科教研基地以新课标落实与实施为主线,开发建设优质学科教学资源。项目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征询专家意见,提出建立课程资源中心需要的场地、硬件设备、软件等需求申请,由基地校投资建设,团队成员加强对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逐步建成一个物化的课程资源成果展示区。
(五)“培养一支骨干名师队伍”:通过项目引领带动,建立起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机制,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培育一支合作型、研究型、发展型的名师骨干教师团队。
(六)“凝练一批教育科研成果”:是解决“取得什么效果”的问题,也是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愿景和目标。基地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给学科基地搭建交流平台,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科基地研究成果进行凝练提升,区教研中心对基地成果参加国家、省市教科研成果评选提供全力支持。
三、推广应用成果后的变化
(一)课程意识显著增强。增进区域、学校、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为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标准的落实提供平台。学校普遍重视“课程计划”的编制,重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教研组和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关注“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注重对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体化思考。
(二)实证教研成为常态。深化基于规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重整校本研修模式,规范指导教研活动,使判断更接近事实,指导有明确方向,自查有对照标准,流程有参考规范,促进基于证据的教学反馈与反思改进,提升了教研品质与教学质量。
(三)建立教研合作共同体。调动各级各类资源,实现统整融合与优势互补,增强教研合作共同体的参与性和内驱力,释放区域教研部门和基层学校的活力,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研队伍的持续发展。
(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通过文本编制和现场教研,搭建沟通协作的平台,凝聚高层次专家、市区教研员、学校教师等团队智慧,促进优秀经验传播,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促成良好教研生态与文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获评山东省“区域类教研基地”。区域教研依托学科教研基地,根据研究主题确定项目主题团队,通过专家智库资源引领、项目团队融合实践,区域教研助力推进,学科教研与科研融合初见成效。部分学校学科教研基地研究主题已凝练成果或申报立项各级规划课题。
四、形成的模式或成果
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诠释了对教研内涵的认识,提升了教研的理论高度,揭示了“团队智慧、经验分享”的教研机理,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保障学生学业质量,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突破了学科、学段、领域边界,丰富了合作共同体结构形态,建立了“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沟通协作”的项目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各级各类资源,实现统整融合与优势互补,保障了教研活动规范、高效、优质实施,释放教研活力,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
学科教研基地体现了开发、分享、引领的功能,教师的学习是主体性的学习,也是个性化的学习,落脚点是开展共同体式的学习。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坚持任务驱动的实践性,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植根常规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教学实践环节的行动研究,聚焦研究主题,以明确的研究任务引领研究的方向和进程,以阶段任务的连续推进促进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指向问题解决的实效性,注重实效,研究源自一线的真问题、小课题,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坚持需求导向,问题驱动,既关注结果效益,也关注过程效益,通过建构模型—探索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梳理—建立可参照复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推进学科基地校教学质量提升和校本教研特色发展。
五、取得的教学效果
(一)依托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快速落地,各项目团队通过学习、精研、解读,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实质性操作和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撰写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案例、教学反思、教研论文,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得到提高;开展深度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育人质量显著提高。
(二)依托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利用课程开发,构建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在形式、内容和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促进课程的发展和优质课程资源的形成。在形式上,实现课程资源、实施途径的集约化,实现“学科渗透、校本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团活动”五位一体;在内容上,进行学科内知识的纵向统整和学科间知识的横向统整,并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重组,达到学科教学内容最优化,为实施特色课程提供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设计上,创新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凡是学生喜欢的方法、策略都整合到教学设计之中。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中小学校本课程优秀案例评选中,博山区四十亩地小学的校本课程《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万杰朝阳学校的《软式棒垒球课程》分别荣获山东省小学、初中校本课程优秀案例。
(三)扎实推进“学在博山”行动计划。基于创新驱动,区教研中心凝聚区域资源确定三个重点教研项目,聚力破解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难题,倾力打造“学在博山”教育品牌和“博山的孩子会学习”的教育特色名片,为促进全区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赋能。一是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我们通过确定12个实验学校、42名讲师团成员,组建骨干协作研发团队,分层开发课程资源,尝试课堂教学变革,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目前,具有博山区域特色的社会情感学习体系逐步建立、稳步实践。省教科院院长申培轩、省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张斌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被省教科院课程中心选拔为省域重点孵化项目;项目实践成果评为“山东省当代好课程。”二是中学生学习力项目,我们在全区15所中学推进实施,共210名中学骨干教师参与实践。以专家示范课引领、专题讲座等形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能力、自我认知有了明显改变和提升。三是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项目,7所学校参与了由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牵头组织的学习科学与游戏化学习实践共同体学习研究实践活动,区教研员和500余名教师参与了中国大学慕课《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的学习,加深了对学习科学理论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助力学生高效学习,取得了初步成效。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作为区域推进的典范在“学习科学与游戏化学习”实践共同体交流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下一步,博山区将切实抓好“服务课程改革的上海教研实践范式”推进工作,依托学科教研基地,汇聚区域优质资源、实现团队共享共赢,实现全区教研工作“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带出一支名师队伍、形成一批科研成果”的转型目标,打造区域教研新样态。
